黃 錚
(南寧師范大學,廣西 南寧 530000)
“學情分析”是課堂教學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教師的學情意識逐步增強,但對語文課堂教學中學情內涵認識模糊,把“學情分析”僅僅當作了教師在上課前備課時要做的“備學生”任務來完成,對學生學習起點、學習狀態(tài)關注較少,沒有根據學生的實際學情對課堂教學活動進行調控,導致學生學習主動性不強,語文課堂教學效益不高。
教學行動研究是指實踐者在實施過程中,通過反思,聚焦問題,搜集材料,發(fā)展行動方案。在實踐中驗證、改進教育教學質量,促進教師自我發(fā)展的研究實踐活動。本研究進入語文課堂實踐現場,通過對行動研究的案例分析,揭示了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情分析”存在的問題,展示了辨別焦點、搜集材料、詮釋材料、發(fā)展行動方案的實施過程。
本研究選取廣西某中學一位語文教師 (姚老師) 為研究對象,8年教齡,她在微信公眾號中記錄教育日常生活的文章,有著對教學的回憶、過程的梳理、疑難的剖析和思維的閃現,蘊含著為了學生發(fā)展改變教學方式、提升教學實效發(fā)展自我的渴望和思索。這就是我選擇姚老師作為案例的原因。
收集的資料包括實踐活動現場記錄、訪談、實物,包括她公眾號上的文章,還有教案、研究論文等。我對這些資料進行了編碼、分析。
姚老師教的甲班和乙班中,甲班課堂氣氛活躍,而乙班課堂死氣沉沉,課堂即時反饋效果遠遠也不如甲班,最主要的是,乙班的成績很差。這令姚老師很苦惱?,F實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應該說,這種現象普遍存在著,同樣的老師,一樣的教材和教案,但因為不同的學情,教學反饋及教學結果差距甚遠。姚老師聚焦了這一教學現象,并針對這個現象進行了行動研究,姚老師在《針對差班所做的行動研究》中寫道:
“教兩個平行班的語文,有成績差異,是經常會遇到的,一般而言,面對差異,老師有時會覺得疑惑和不安,但似乎又是司空見慣的,‘自然’的。我也想讓這樣的‘自然’和‘常見’慢慢麻木,但越來越強烈的疑惑和郁悶讓我不得不面對它,急切地想解決它。于是,我開始思考,這兩個班的學情差異在哪,是什么因素影響著教學的效果呢?我該從哪些方面入手去改善這些問題呢……這是個研究的好方向?!?/p>
日常的教育生活,教師每天沉浸其中,但是教師往往又迷惘在日常的教育生活中。班級間的差異,像日常生活中最“自然的狀態(tài)”,我們會習以為常地把它納入理所應當的現象中。習慣的生活、日常的現象,有著可怕的滲透力,會把讓我們應該聚焦的問題納入了不證自明的邏輯中,如果沒有會聚焦問題的視角,沒有對日常教育生活敏銳的追問,那么,就沒有對問題的探討,更別說能在教學實踐中實現個人的專業(yè)發(fā)展。姚老師針對這個教學上聚焦的問題,開始了她的行動研究。
根據行動研究的計劃,姚老師開始了搜集、分析資料,她在微信公眾號中記錄了她的發(fā)現和分析。
“乙班是個剛剛組合的班級,班主任是個比較嚴厲的老教師,平時要求很嚴格,學生的一點點錯誤就會招致批評,課堂氣氛比較緊張,而甲班的班主任會注重營造輕松的、民主的、和諧的學習氛圍……班級的管理方式也決定了班級的整體氛圍。乙班的許多學生看待語文,仿佛面對即將離婚的糟糠之妻,混一天是一天。他們對學習語文的興趣不大,在預習和復習上沒有計劃…… 所以,一切的原點在學習動機上。我要解決下面幾個問題:他們有怎么樣的學習動機?對不同學生而言,這些動機是否是一樣強烈?對于這些復雜的問題,我還是比較困惑,還請大家給我寫建議……”
教師進行行動研究,前提條件就是搜集和整理資料,這一步驟為進一步制訂行動計劃打下了堅實基礎。而網絡平臺靈活和方便的優(yōu)點,改變了教師傳統的做研究的思想和方法,讓搜集和整理材料變得更為快捷,也方便找到遇到的相同問題,有共同研究志向的研究者,實現快捷溝通,信息共享。
教師在做行動研究的過程中,會經歷不斷發(fā)現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姚老師遇到阻礙時,就會向同伴和專家尋求幫助。在解決學習動機這個問題時,我把觀察及分析發(fā)給了姚老師。
我:我認為除了你所找到的學習動機原因,還有其他的原因,如在高考壓力下,學校更重視學習成績,忽略學習的過程。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你也會不自覺地把評價焦點放在學習成績上。比如:公布班級分數,把甲班最高分、最低分及平均分和乙班比較;對考試結果過分重視,忽略學習過程;以考試成績的高低定義成功和失敗。
建議可以嘗試:不要過分強調結果,多關注學習過程,努力比分數更值得被贊賞;設立學習“進步”獎勵,以“進步”評價學生學習情況;上課提問能提供高低層次不同的機會讓更多學生參與并獲得學習的快樂;教學設計更應符合乙班學情,符合他們的個人經驗和理解程度……
姚老師:我拿甲班作為他們的榜樣,我當時的想法是讓乙班學生“知恥而后勇”??磥?,反而使乙班對學習沒有了信心。其實我花在乙班的心血更多,是我的做法適得其反了。
老師有時對學生的不經意評價,會引起學生心里奇妙的反應以至于影響他們內心對學習的認知。一次考試成績公布后,姚老師在甲班說的是:怎么了?以你們的水平,可以得更高分的。而對乙班說:這個成績,你們已經不錯了。這兩句話反映出姚老師對這兩個班心目中的期待并不相同。甲班會因為老師的期待值而愧疚,會因為這個原因更努力。乙班會反感老師的評價。認為老師自始至終看輕自己,認為自己能力低下。甲班與教師關系是親近的,而乙班與教師的關系是疏離的,教師的評價將與兩個班級的關系公開“亮相”,學生從教師不經意的評價中,可以估算出自己在教師心目中的地位和教師對自己能力的期望。
之后,我觀察到姚老師對乙班投入了更大的熱情,教學設計“投其所好”,上課時和顏悅色,但過多的“把優(yōu)點放大,把缺點弱化”也使行動研究過程出現了新問題,姚老師進行了新一輪的反思和改進。
我的做法更多的是在課堂技巧上的嘗試,而當離開了這些,學生面對不合自己胃口的課堂模式時,又會對語文學習失去興趣,而沒有將真正的對學習的興趣植入學生心中,讓他們把學習當成生活的一部分。善于學習是受教育者的素質,也是作為人的本身的職責。學習的目標是讓人成就自我。因此,必須在以各種形式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還要在課堂上提高生命的質量,讓學習回歸生命,讓學習成為生活。
以上可以看作姚老師探索學生學習興趣和內在動機的行動研究的開始,這是一個教師習以為常的教學現象——班級學情差異,正是在這樣一種日常教育生活的邏輯中,大家心滿意足地認為自己無需對它做深入的理解。他們通常“是適應,而不是反思;與之相聯系,日常意識更多的是認同、接受,而不是反省、批判,致使不僅在思維方式上容易引向獨斷性,而且限制了個體對存在意義的追問。姚老師經歷了行動研究后,能關注學情的差異,根據語文課堂的實踐調控課堂教學,最終影響了學生學習的轉變。行動研究能夠改變教師對自己發(fā)展的理解,促進了專業(yè)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