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 英
(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qū)東山中心小學附屬幼兒園 江蘇蘇州 215000)
“重新認識和發(fā)現幼兒園生活活動支持幼兒學習與發(fā)展的契機與價值”,是課程游戲化推進過程中提出的“六個支架”之一。它引領一線教師體會“一日活動皆課程”的課程觀,改變以往課程實施過程中重預設輕生成、重教學輕游戲、重集體活動輕自主活動等行為,要求教師嘗試從幼兒生活中、游戲中及討論的話題、關注的問題,發(fā)現幼兒學習的契機與價值,支持幼兒深入探究學習,從而引發(fā)幼兒園課程實踐的實質性改變。下面圍繞課程案例“竹籬笆和牽?;ǖ墓适隆?,從幼兒發(fā)現問題、實踐探索、收獲成長的過程出發(fā),思考課程活動生成與發(fā)展的路徑。
每天的故事分享環(huán)節(jié)是幼兒運用自己的語言充分表達和交流的平臺,非常受幼兒喜歡。某一天的故事分享中,欣怡為大家講述了暖暖的故事《竹籬笆和牽?;ā罚鹆舜蠹业臒崃矣懻摚?/p>
昊昊說:竹籬笆有了牽?;ㄅ惆椋筒还聠瘟?!
琳琳問:竹籬笆是怎么幫助牽?;ǖ??牽?;ㄔ鯓訌闹窕h笆腳上、腿上、肩膀上爬上去?
歡歡說:牽?;ǖ降组L啥樣子?到哪里才能見到牽?;??
盡管繪本提供了一些直觀圖片,但對有些問題,幼兒似乎并不能直接從圖片獲得解答。討論的最終結果是我們班的種植園地將要實驗一個新項目:搭竹籬笆、種牽?;?。幼兒制定計劃、設計竹籬笆、收集材料,屬于他們的“竹籬笆和牽?;ā钡墓适虑娜徽归_……
幼兒收獲:幼兒感動于竹籬笆和牽?;ā芭惆椤薄盎ブ钡臏嘏楦校闷嬗凇爸窕h笆是怎么幫助牽?;ǖ摹?。他們反復閱讀故事,展開熱烈討論,積極尋求答案。但是,“牽?;◤闹窕h笆腳上、腿上、肩膀上爬上去”的整個過程是植物生命生長的全過程。僅從圖片、書籍等獲取的信息并不能滿足幼兒直觀體驗、實際操作的需求。幼兒產生了探究學習的內在動機。
教師思考:幼兒的話題討論中產生了有潛在教育價值的問題情境。我們可以觸摸到幼兒內心急切的探究愿望。那么,從哪些方面入手去支持幼兒展開探究學習,幫助他們獲得自己想要的答案呢?這是在課程實施階段,教師要著重思考的問題。
牽牛花是怎樣從竹籬笆的腳上、腿上、肩膀上爬上去的?這個問題的解答成為了幼兒探究學習的內容,更是課程發(fā)展的生長點。在教師材料支持、觀察指導等行為策略的支持下,幼兒搭建籬笆、播種管理,親歷了牽?;ㄉL、變化的全過程,用親身體驗的形式碰觸文學作品中的角色、環(huán)境、事件的過程。期間,四個相互關聯的問題情境連續(xù)生發(fā)出來,形成了課程發(fā)展的情境脈絡。幼兒圍繞每一個問題情境,協(xié)商討論、計劃實踐、觀察記錄,交流分享,展開了深入學習。
問題情境1:竹籬笆是什么樣子的?
幼兒活動片段:討論計劃。
昊昊:竹籬笆會像柵欄一樣嗎?
可可:竹籬笆可能和黃瓜棚差不多,是用竹子插進泥土搭起來的。
歡歡:繪本上就有竹籬笆的樣子。我們可以把它畫下來,照著樣子來搭建。
欣怡:那我們明天帶竹子到幼兒園,試試搭建竹籬笆。
關鍵經驗鏈接:幼兒與同伴協(xié)商討論,說出自己的想法,傾聽別人的意見。
教師支持策略:和幼兒一起收集整理竹子,匯總幼兒討論意見,帶領幼兒搭建竹籬笆。
問題情境2:怎樣照顧牽?;??
幼兒活動片段:播種管理。
播種:把準備好的種子撒在竹籬笆周圍的泥土里。
管理:每天一位值日生輪流負責澆水、施肥、拔草,并把它的生長情況記錄下來。
關鍵經驗鏈接:幼兒積累牽?;◤姆N子、芽苗、藤蔓到開花等生長、變化過程的經驗;提升動態(tài)記錄植物生長、變化的表征能力。
教師支持策略:關注“牽?;ā睂m椫等沼媱澋膱?zhí)行;為種植管理和表征記錄提供工具。
問題情境3:牽?;ㄊ窃趺磁赖街窕h笆身上的?
幼兒活動片段:觀察記錄。
琳琳:牽?;òl(fā)芽了,翠綠、翠綠的,葉片像蝴蝶。
可可:藤蔓是螺旋形的,是旋轉著向上攀爬的。這個發(fā)現要記下來。
欣怡:離竹籬笆近的藤就會先爬上,離竹籬笆稍遠的也會慢慢爬過去。
小五:牽?;ㄅ罎M了整個竹籬笆,成了一堵綠色的墻。
關鍵經驗鏈接:幼兒發(fā)現牽?;ㄌ俾菪逝赖默F象,并用自己的方式表述。
教師支持策略:用照片記錄牽?;ㄉL過程;定期組織幼兒講述觀察中的發(fā)現,記錄幼兒語言,收集幼兒的表述,呈現在主題環(huán)境中。
幼兒是一個整體,他們的生活是完整的。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不能割裂幼兒完整的經驗,窄化幼兒的學習途徑,僅從種植活動或科學領域入手,展開探究學習;而要踐行“一日活動皆課程”的理念,通過集體活動、區(qū)域游戲、日常觀察、種植活動等環(huán)節(jié),架構課程活動網絡(圖略),創(chuàng)設立體的學習情境,拓展幼兒實踐的途徑,讓幼兒在與環(huán)境、材料、同伴、教師的全方位對話過程中,獲得經驗的持續(xù)生長。
在解決每一個問題的情境中,幼兒都將通過集體活動的猜測實驗,延伸到區(qū)域游戲中的調整操作,滲透到日常生活中的持續(xù)關注。伴隨著觀察發(fā)現、記錄表征、表達交流等學習行為的發(fā)生,幼兒的知識、能力、情感和學習品質將獲得整體、均衡的發(fā)展。
幼兒收獲:幼兒不僅經歷了一次現實的、具體的課程探究歷程,更體驗了一個“猜測與驗證、堅持與耐心”等優(yōu)秀學習品質不斷生長的“自我建構”過程。
教師思考:課程不再是一個靜態(tài)的過程,而是一個伴隨著幼兒興趣、經驗、話題的變化而不斷發(fā)展的過程。
“竹籬笆和牽?;ā闭n程故事的生成與發(fā)展,真正浸潤到了幼兒的生活中,有效鏈接了幼兒的原有經驗,能持續(xù)促進幼兒的深度學習,積極助推了幼兒更有力的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