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建平
〔關(guān)鍵詞〕校園欺凌;求助;指責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0)36-0037-01
不久前,我市某學校發(fā)生了一起暴力事件。一位高三女生與一位高二的女生有點小矛盾,于是,高二女生的姐姐帶了幾個人到高三女生所在的教室,將高三女生打了。高三女生的朋友為她抱不平,上報了學校政教處。這件事被傳得沸沸揚揚。辦公室里的一些老師也在議論。一位老師說:被打的女生估計也不是什么好學生,要不然怎么會被打?仔細追問之下,才得知事情的起因只是一件非?,嵥榈男∈?。原來,高三女生和高二女生同屬于學校舞蹈隊。某一天訓練結(jié)束后,最后離開的高二女生沒有關(guān)掉舞蹈教室的燈。高三女生作為舞蹈隊的隊長,就這件事和高二的女生談了談,措辭上有點不當,引發(fā)了高二女生的不滿。
這件事引起了我的思考:校園欺凌的發(fā)生是誰的錯?校園欺凌發(fā)生時,不是欺凌者該受到譴責嗎?怎么被欺凌者也被指責?
很多時候,被欺凌者不能勇敢地站出來維護自己,可能是由于性格的原因,也可能是害怕得不到支持。有人說:蒼蠅不叮無縫的蛋。他們想當然地認為,被欺凌的孩子,要么自己行為不端,招致他人的報復(fù);要么就是性格懦弱,不懂得反抗。所以,他們認為校園欺凌事件發(fā)生時,被欺凌者與欺凌者是同樣有過錯的。生命是平等的,被欺凌者的個性即使再懦弱、行為再有過錯,也不該成為被欺凌的理由。
我想起之前讀過的一個研究報告。一些女孩被性侵后常常遭受到他人的指責。指責者說:是你自己穿得那么暴露,活該被性侵。這些女孩作為受害者,非但得不到支持,卻反遭辱罵。這是我們不愿意看到的。
校園欺凌的發(fā)生,背后有諸多的因素。家庭成長環(huán)境的缺失造就了受欺凌者或欺凌者的個性;學校教育的忽視,讓欺凌者有恃無恐;旁觀者的縱容,讓被欺凌者得不到支持。而這些都不是被欺凌者的過錯。
所以,作為教師,作為家長,作為孩子們生命中的重要他人,面對校園欺凌,我們持有的態(tài)度決定了孩子在面臨困境時是否會向我們求助。我們要引導(dǎo)孩子正確處理人際交往中的問題,而不是訴諸欺凌手段。我們要引導(dǎo)孩子在面對校園欺凌時,勇敢地站出來,捍衛(wèi)自己的權(quán)利和尊嚴。不要用“指責”關(guān)閉了孩子向我們求助的心門。
(作者單位: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礬山高級中學,溫州,325800)
編輯/于 洪 終校/劉永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