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能錄
摘 要:語文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雙重性,在具體的語文教學中,必然需要不斷結合教學內容加強對學生掌握語文知識的練習,從而深化學生的理解與掌握,并進一步提高對語言理解運用的能力。結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教師在進行課堂練習時,既需要摒棄呆板、機械的練習方式,也需要摒棄只重記憶不重運用的觀念,對于文本理解重問題不重語言運用的方式方法,真正通過課堂練習實現(xiàn)學生能夠自主運用語言的教學目的。
關鍵詞:小學語文;練習設計;學以致用
語文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雙重性,在具體的語文教學中,必然需要不斷結合教學內容加強對學生掌握語文知識的練習,從而深化學生的理解與掌握,并進一步提高對語言理解運用的能力。隨著新課改與素質教育的深入實施,遵循語文新課標對課堂中的練習設計與安排所提出的導向與規(guī)范,一線小學語文教師不斷從教學實踐中探索提高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方式方法,圍繞“語言的理解運用”多形式、多樣化設計課堂練習。具體來說,小學語文課堂上結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教師在進行課堂練習時,既需要摒棄呆板、機械的練習方式,也需要摒棄只重記憶不重運用,對文本理解重問題不重語言運用、缺乏指導等的“短視”方式,真正通過課堂練習實現(xiàn)學生能夠自主運用語言的教學目的。
一、詞句練習記憶與運用并重
在小學語文課堂上,圍繞“讓學生學會運用語言”詞句練習多種多樣,量也很大。就拿語文課堂上的常規(guī)方式——聽寫來說,有利于幫助學生積累語言,形成語感,發(fā)展聽力,是以感知為基礎的語言理解活動。如《盤古開天地》文本中寫到盤古把身軀化為世界萬物,當教師在聽寫這部分時,學生并不是機械接受,而是調動已有的知識儲備和記憶,開動思維進行自主建構,從“口中呼出的氣變成了風和云”到“發(fā)出的聲音變成了轟隆的雷霆”,從“左眼變成了光芒萬丈的太陽”到“右眼變成了皎潔明媚的月亮”……這些句子中,尋找到這一表述的結構,即“什么變成什么”,由此,學生也會有重點地選擇聽“變成”一詞前后的內容,并自主將所聽到的內容套用到結構中,從而在自我組織語言的過程中發(fā)展了語感,也為運用語言打好伏筆。當然,教師的聽寫方式可以采用多個角度進行,使得學生借助不同的形式理解詞義構成詞串、明晰構詞規(guī)律、理解語境運用等,從而不斷豐富語言運用。教師還可以采取填空或者造句的方式,或者是從少到多、從小到大地進行練筆,從而不斷積累語言,并將積累的語言再次運用,正所謂活學活用,讓學生的語言能力發(fā)展起來。還可以創(chuàng)設運用語言的情境,基于同一個語境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不同的語句表達同一種情感,從而鍛煉和培養(yǎng)學生靈活運用語言的能力。
二、文本理解問題與語言并重
通常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為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并引領學生不斷探索文本,教師會采用問問題的方式,一路環(huán)環(huán)相扣,讓學生的思維由淺入深,直到解決問題并挖掘問題中更多的文本內涵。實際上,也就是通過問題,讓學生自主思考、自主發(fā)現(xiàn)、自主感悟,如此,學生與文本才能達到情感共鳴、思想共通,從而欣賞到文本真正的語文價值。在這一有問有答的過程中,對于學生的語言運用也是一種促進。然而,作為練習學生語運的絕好機會,有的教師“問”的多反而忽視了學生的“答”,在學生還沒有充分地表達完自己的想法和感悟時,教師就以已經找到答案而匆匆收場,導致學生欲語還休,如鯁在喉。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教師需要給予學生充分的空間和時間,放手讓學生與文本對話,浸潤情感,思想產生共鳴,從而有所思有所想,學生在有了同感和體悟后,自然會對教師的問題明了且能夠流暢地表達出來,實現(xiàn)了語言的活學活用,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使得文本語言通過課堂練習內化為自己的語言。
三、朗讀感悟模仿與個性并重
語文學習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在閱讀基礎上的自然積累、內化的過程。當學生通過朗讀等方式理解感悟了某一文本的語言風格和內涵時,就會逐步轉化為學生個人的積累以及個性的語言風格,讓文本中好詞好句在學生的記憶中生根發(fā)芽,并產生新的生命力,而不僅僅是模仿練句。如在教學《星星變奏曲》中,就其中的“如果……誰還需要……誰還會……誰不愿意……誰不愿意……”這一句式。教師一邊引導學生分析詩歌結構,一邊指導學生按照這一句式進行仿寫訓練,一則為了達到理解詩歌感情的教學目標,二則還可以以讀導寫,鍛煉學生的語運能力,三則可以以寫促讀,學生通過寫能夠加深對詩歌的感悟力,能夠更好地帶著感情朗讀。這一語言實踐活動,從初次朗讀到仿寫練筆,再到語言運用,引導學生比較文本的存在狀態(tài)和生成狀態(tài),促使學生情感世界深入到與之對應的隱性文本上加深理解。這是一個學習新知層層遞進的過程,也是學生從模仿到為我所用的過程。一些優(yōu)美的文本詞段,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教師會要求學生背誦,深刻體會文本語言獨特的音韻和節(jié)奏感,由此,在學生構建的語運知識體系中,也融入了文本的精髓與內蘊。
總之,小學語文課堂上的練習設計,必須要立足于課程,立足于文本,立足于學生,基于語言文字運用的目的進行有效練習,使得學生的語言表達越來越有個性,也越來越具有文學性。
參考文獻:
[1]章薇薇.淺議小學語文課堂練習設計與實踐[J].中國校外教育,2014(8).
[2]江毅華.低年級小學語文口語交際課堂練習設計有效性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