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慶山
在我國,初高中的教師有不同的教學任務和教學內(nèi)容。初高中文言文教學銜接存在很多問題,特別是“銜接不當”比較突出。現(xiàn)階段,高考改革,語文的力度最大。古詩文背誦篇目由原來的14篇(首)猛增到72篇(首)。這充分說明了今后高中語文教學中古文的學習任務和難度大大增強。由初中簡易的文言文到高中有難度的文言文,學生難以迅速適應,影響學習效率。初高中語文教師要清楚地認識到初高中文言文教學銜接的重要性,做好初高中文言文教學的銜接工作,盡量避免文言文教學出現(xiàn)斷裂的現(xiàn)象,以實現(xiàn)初高中文言文教學的順暢和諧發(fā)展。我在日常教學中做了一些探索,具體策略如下:
一、建立由易到難的教學過渡區(qū)
高中語文中,文言文的學習任務是初中的若干倍,學習難度、學習容量空前加大,因此,建立初高中教學上的過渡區(qū)非常必要。具體方法:
1.總結復習初中內(nèi)容,夯實基礎知識
高中語文教師正式教學高中文言文課之前,應該結合學生的學情,專門安排幾天乃至一個星期的初中文言文知識復習課。復習課的主要內(nèi)容,就是要求學生自己總結歸納以往的文言文學習收獲,并對自己的盲點進行查漏補缺。教師進行針對性指導,幫助學生對知識點進行歸納整理,補充漏掉的知識點,并要求學生針對知識點做相應的習題,進一步夯實學生的文言文知識的基礎。
2.加大日常閱讀量,培養(yǎng)文言文語感
依據(jù)新課標的推薦閱讀書目,要求學生每天閱讀一篇或幾段文字,直至學生可以將本篇文章做到熟讀成誦,然后再進行下一篇文章的誦讀學習。教師一定要一抓到底、常抓不懈,注意數(shù)量質(zhì)量并重。學生要持之以恒,堅持下去,文言文語感就會被培養(yǎng)出來,就不會對文言文感到生疏和畏懼。
3.補充古代文化常識,提升理解能力
任何文本內(nèi)容都是一定社會生活的反映。我國古代的文言文必然也離不開反映相應時代、社會的文化與習俗等。古代文化常識對于文言文本的準確解讀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這些文化常識,初中介紹得并不詳細。高中語文老師,有必要在課文教學之前,為學生講解中國古代一些常見的文化習俗、禮儀、教育、科舉等文化常識;同時,還可以介紹歷史上一些有名的文學流派、思想流派及其代表人物,比如道家與老子、莊子,儒家與孔子、孟子等。
二、采用比較教學,尋找初高中教材知識的結合點
特點、內(nèi)容相近的知識之間容易建立正向的遷移。因此,高中老師在文言文教學中,要努力尋找、創(chuàng)建初高中之間教材內(nèi)容的結合點。采用比較教學法,引導學生調(diào)動已經(jīng)學過的初中知識,來促進高中相關知識的學習。具體而言,可以從內(nèi)容、形式等多方面進行初高中文言文之間的銜接遷移,例如,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勸學》和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論語》六則,可以進行比較閱讀。兩篇文章在基本內(nèi)容和思想意義方面都有一定相似度,都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性,強調(diào)了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但在具體寫法上又有一定區(qū)別,《論語》六則是以記言的形式直接論述學習的重要性,《勸學》則是一篇運用比喻論證說理的文章。同樣,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燭之武退秦師》和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曹劌論戰(zhàn)》也可以進行比較閱讀,兩者都涉及了戰(zhàn)爭,都是弱小國家憑借智慧贏得了勝利,主人公論辯都很精彩。同時,這兩篇文章在文言句式、詞類活用等方面有著大量的共性現(xiàn)象。通過這樣的比較閱讀,就容易幫助學生建立新舊知識間的正向遷移,統(tǒng)合新舊知識的運用,自然就激發(fā)了學生學習高中文言文的興趣,并提升了學習能力。
三、重視文言語法教學,攻克語法教學難點
初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淡化語法知識,強調(diào)的是語言的運用。初中文言文教學中,關注的重點多在對內(nèi)容分析和作者情感的解讀上,對語法教學并不重視,學生對文言文語法的了解很少。而在高中文言文教學中,語法知識卻成了課標考查的重點之一,因此,學生接觸到具體詳細的語法知識時感到一頭霧水。所以,要從初中做起,初中就要安排一定的語法教學。從初一開始,教師可以先介紹最基礎的知識,然后引導學生從文言文中尋找相應的例子,歸納語法的某些特點。至初三時,教師就可以將課內(nèi)文言文與講過的語法知識結合起來,進行系統(tǒng)的訓練,從而為高中文言文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另外,高中教師要對剛升入高中的學生進行復習鞏固,特別是針對文言文進行語法測試,系統(tǒng)了解學生對語法知識的掌握情況,并對初中學的知識進行補充。例如,特殊句式中定語后置、主謂倒置等初中很少涉及,但高中卻普遍存在,對這些語法現(xiàn)象進行補充講解,以幫助學生掌握。
總之,高中語文新課標中,文言文將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作為初高中語文教師,要采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提升學習效率,幫助學生在初高中文言文學習中順利銜接。
注: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資助重點課題“初高中文言文教學有效銜接策略研究”,課題批準號:11040220(課題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