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下,提高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并培養(yǎng)其核心素養(yǎng)已經成為初中數學教學工作的必要內容。引入數學化思想對學生的思維邏輯養(yǎng)成十分重要。本文將結合數學化思想特點,討論問題解決、生活引導、任務驅動、分層教學、課堂互動等多種教學策略,為提高初中數學的教學質量提供參考。
關鍵詞:數學化思想;初中數學;思維邏輯
數學是初中義務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項學科,其知識理論具有很強的抽象性以及概括性,學生學習過程中常常會感到吃力與困惑。作為學生成長的引導者,教師應充分改變自我教學理念,創(chuàng)新課堂形式。為學生創(chuàng)設出積極、健康、愉悅的學習氛圍,并在其中逐漸滲透數學化思想,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數學的意義。
一 數學化思想在初中數學教育中的作用
我國新課程標準中對于初中學生教育教學提出更多的意見與策略,初中是學生接受義務教育的重要時段,開展數學課程是為了讓學生更全面、更持續(xù)地發(fā)展,為其日后接受高中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數學課堂不僅要有充足的知識含量,同時也要滿足學生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七年級的學生剛剛進入到初中,很多同學的思維方式和思考問題的意識仍停留在小學階段,沒有對數學形成一個相對正確的認知。這時教師就要深入貫徹數學化思想,幫助其快速理解問題并解決問題?!皵祵W化思想”這一概念最早是由荷蘭數學家弗賴登塔爾提出的,相關概念表示,數學化思想就是人們通過數學的方法與思想來處理客觀世界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并對其加以整理?!稊祵W文化學》文中說道,簡單來看數學化思想就是對實際問題進行數學建模,并使用學科知識去解決這些問題。很多學生覺得數學課枯燥無味、理論繁瑣,這是由于其沒有正確看待數學學科中思維邏輯的作用。初中生年齡較小,在學習新鮮事物時往往習慣用興趣來驅動,所以教師要調動起學生上課的積極性與興趣度,幫助其找到數學思想與實際生活之間的關系,實現對數學知識的合理應用,不斷促進學生提高自主思考能力[1]。
二 滲透數學化思想的有效策略
(一)問題解決
數學課堂中常見的“提問”也就是學生個人“質疑能力”的體現,質疑能力能夠很好地體現出一個人的思維邏輯能力,如果學生只會刻板地背誦教材上的定義,那么其必然不會提出問題,因此一個人如果能夠針對課堂內容提出問題,也正說明了其有思考的過程。作為教師要尊重這種“質疑精神”,并多加鼓勵,在面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時,要積極幫助其解決,并引導學生深度思考,使其逐漸養(yǎng)成自我解決問題的習慣。
(二)生活引導
數學知識是對自然規(guī)律進行的客觀總結,因此學習數學知識最終也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種種問題。在培養(yǎng)數學化思想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來幫助學生快速將生活與數學知識聯系起來,加快學習效率。例如:在學習《幾何圖形初步》這一章時,教師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符號與圖形之間的關系,可以首先在黑板上繪制幾個趣味性的圖案,然后讓學生找到圖案中包含了哪些幾何圖形,將課堂氛圍充分調動起來,然后要讓學生自己在座位上繪制幾何圖形,并要求其用直尺、量角器等工具測量圖形的邊、角的數據與關系。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自己的手眼協(xié)調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鍛煉,并且能夠在生活中找到數學學習的素材。
(三)任務驅動
初中數學的學習階段,學生已經開始接觸到數學的建模,例如:一元一次方程;建模是為了更加直觀、清楚地解決數學問題,這也能夠深刻體現出數學學科的邏輯性。但是目前很多教師仍沒有認識到“數學建模”的概念,在課堂上也無法清楚地向學生傳達建模的作用,這也導致很多學生一旦接觸函數、方程的習題,就無法找到正確的解題思路。因此教師需要深化自己的數學化思想,并將其熟練應用在課堂上。傳統(tǒng)數學教學都以課下作業(yè)為驅動方式,讓學生通過完成作業(yè)來鞏固課堂學習的知識,這種方式比較單一,而且學生在完成作業(yè)時,缺少深度思考。往往處于“為了完成作業(yè)而完成作業(yè)”的心理狀態(tài)。因此教師可以改變驅動內容,以任務為驅動,并要求學生梳理出完整的任務解決過程,以此來判斷學生在處理問題時的邏輯思維能力。
(四)分層教學
從實際教學情況來看,對于數學化思想的應用,每個學校以及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的方式,新課程標準中要求,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要注重“因材施教”,為學生提供最適合、最科學的教學活動,提高其與課堂內容的適配度,這樣才有利于學習能力的提升。初中階段,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會受到個人興趣愛好、知識能力、學習習慣、家庭環(huán)境等多方面因素影響,而呈現出明顯的差異性,如果沿用傳統(tǒng)的“一刀切”教學模式,那么學生很難在其中有所收獲。例如:一部分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較強,如果上課講授的知識比較簡單,那么其就會失去興趣,無法調動積極性,不利于長遠發(fā)展。而另一部分學生接受效率比較慢,如果上課講的內容比較難,那么很容易挫傷其學習自信心。因此,作為一名教師,為了更加完善地使用數學化思想,就要注重分層教學,縝密分析出不同類型學生的學習特點與學習習慣,并為其制定最合適的學習計劃,強調對學生的全面培養(yǎng)。例如:在學習人教版七年級第四章《幾何圖形初步》這一章時,教師就可以要求學習速度比較快的學生在理解本堂課知識后,自主預習下一課,并在課后上交學習總結,對于學習進度比較慢的學生,要詳細指導。
(五)課堂互動
傳統(tǒng)課堂中,教師往往會在課堂上向學生輸出大量知識,課堂容量十分飽滿,但是學生缺少與教師溝通的機會,課堂結構呈現出自上而下的狀態(tài),教師占據主體地位,學生只能被動接收教師傳達的內容,兩者之間的配合與反饋都比較少。這也導致學生對知識的接收效果與轉化效果并不如人意。例如:學生在上課時,不敢向老師提問,導致上課時出現的困惑得不到及時解決,課后自主復習時,不知道從何入手。針對這種問題,教師就要積極改變自我授課的模式,提高與學生的互動。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頻率,及時了解學生在上課時出現了哪些困惑。有利于幫助學生消化上課時傳達的知識點,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教師會受到時間、地點、空間等因素的影響,不能與學生在課后保持高效的交流,但是互聯網、計算機等信息化技術的發(fā)展,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為師生溝通創(chuàng)設了更加高效的平臺。例如:教師可以制作微課課件,或建立微信公眾號平臺,學生課后理解遇到問題時,可以在平臺中向教師尋求幫助,提高師生溝通效率,幫助數學化思想的傳遞[2]。
結語:
綜上所述,受到傳統(tǒng)教育教學模式的影響,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時,已經習慣死記硬背,缺少對數學知識的深入理解,為了提高成績,每天埋頭處理大量的練習題。但是從內化效果來看,這種方式存在很多問題。想要從根本上讓孩子了解數學的價值,就要從思想入手,使其正確看待學科的作用,并應用在生活中。
參考文獻:
[1]謝瑤謀.數學建模思想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37):146-147.
[2]于春梅.構建數學模型,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探究初中數學路徑最短問題的解決策略[J].中學數學,2019(16):65-66.
[3]李凱,尚宇飛.初中數學教科書“章小結”部分呈現比較與教學初探——以康軒版、人教版、北師大版、華東師大版“二次函數”為例[J].中學數學雜志,2019(08):6-9.
作者簡介:王明菲(1983.12—),女,四川省南充人,漢族,本科學歷,中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數學化思想在初中數學教育中的滲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