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又莉
[摘要] 目的 研究以團隊為基礎的學習在消化系統(tǒng)疾病臨床教學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該院實習生68名(2017年2月—2018年6月),隨機分為傳統(tǒng)方式教學的對照組(34名)與以團隊為基礎的學習的觀察組(34名),對實習生均進行消化系統(tǒng)疾病臨床教學,觀察實習生學習成績、教學效果及滿意度。結果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個人測評基線、個人測評終點成績、臨床實踐成績高,教學效果好,實習生滿意度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消化系統(tǒng)疾病臨床教學中應用以團隊為基礎的學習,能提高實習生學習成績,提高團隊協(xié)作、臨床思維、知識應用能力,激發(fā)學習興趣,實習生滿意度高,取得了較好的應用效果,值得借鑒。
[關鍵詞] 以團隊為基礎的學習;消化系統(tǒng);臨床教學;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 R-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9)10(a)-0140-02
消化系統(tǒng)疾病在臨床較為常見,知識點多且臨床診治具有復雜性,作為一名消化科醫(yī)生,必須掌握疾病診治要點[1]。對于醫(yī)學生來說,臨床教學是臨床實踐的必須環(huán)節(jié)及重要基礎[2]。以往臨床常采用傳統(tǒng)填鴨式臨床教學,這種教學方式缺乏團隊討論、分析、解決問題的教學過程,教學形式單一,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3]。該文選取該院實習生68名(2017年2月—2018年6月),研究以團隊為基礎的學習在消化系統(tǒng)疾病臨床教學中的應用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實習生68名,隨機分為對照組(34名)與觀察組(34名),對照組男、女為24名、10名;年齡21~25歲,平均年齡(23.19±1.25)歲。觀察組男、女為22名、12名;年齡21~24歲,平均年齡(22.43±1.10)歲。兩組實習生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實習前1周,實習生對消化系統(tǒng)相關疾病的病因、發(fā)病機制、病理、臨床表現(xiàn)等進行自主學習,并掌握疾病并發(fā)癥、診斷方法及治療方法。
對照組進行傳統(tǒng)帶教,開卷考試,由實習生自己作答,可以查閱相關資料,共30道病案選擇題。教師講解采集病史、查體、初步診斷等知識,由教師進行歸納、總結,解答實習生疑問,然后實習生20 min內完成30道病案選擇題,50 min內進行病史詢問、查體,并制定檢查方案,進而得出臨床診斷結果,擬定治療方案,教師進行評價與總結。
觀察組應用以團隊為基礎的學習:①進行開卷考試,由實習生自己作答,可以查閱相關資料,但是不能相互討論,共30道病案選擇題,以這樣的方式進行個人基線測評。②實習生進行小組學習,針對個人基線測評試題進行討論,得出一致的答案。在討論期間,實習生可以查閱相關資料,教師可以給予實習生一定的指導及啟發(fā),但是不能直接說出正確答案。③教師組織進行45 min的組間討論,進行小組發(fā)言,然后由教師進行反饋總結。④實習生在20 min內完成與個人基線測評試題難易程度一致的病案選擇題。⑤選擇合適的病例,實習生在50 min內進行病史詢問、查體,并制定檢查方案,進而得出臨床診斷結果,擬定治療方案,進行小組討論,各小組發(fā)言后,教師進行評價總結,然后對實習生學習情況進行打分。
1.3 ?觀察指標
學習成績:個人測評基線、個人測評終點成績、臨床實踐成績;帶教效果:發(fā)放調查問卷,通過了解學生團隊協(xié)作、臨床思維、知識應用能力、激發(fā)學習興趣,評價教學效果,共4項,每項10分,得分高即教學效果好;滿意度:進行問卷調查,總分55分,有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分別為50~55分、25~49分、0~24分。
1.4 ?統(tǒng)計方法
使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其中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學習成績對比
觀察組個人測評基線(17.26±2.18)分,個人測評終點成績(23.21±5.39)分,臨床實踐成績(16.77±5.28)分,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帶教效果對比
觀察組團隊協(xié)作(8.11±0.38)分,臨床思維(7.99±0.82)分,知識應用能力(7.65±0.96)分,激發(fā)學習興趣(8.24±0.72)分,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滿意度
觀察組滿意度94.12%,對照組70.59%,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當前,傳統(tǒng)教學方式已經不能滿足實習生需求,很難引起實習生學習興趣,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因此,臨床需進行深入的改革,提高實習生學習積極性,應用所學知識點較好地解決臨床問題,有利于臨床教學水平的提高[4]。
該文結果中,觀察組個人測評基線(17.26±2.18)分,個人測評終點成績(23.21±5.39)分,臨床實踐成績(16.77±5.28)分,比對照組高,觀察組團隊協(xié)作(8.11±0.38)分,臨床思維(7.99±0.82)分,知識應用能力(7.65±0.96)分,激發(fā)學習興趣(8.24±0.72)分,比對照組高,觀察組滿意度94.12%,對照組70.59%(P<0.05)。以團隊為基礎的學習指將大班學生分為小組,使其形成一個團隊,進行課前預習及預習測試,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團隊學習及討論,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臨床思維能力[5]。該文中,在消化系統(tǒng)疾病臨床教學中應用以團隊為基礎的學習,實習生通過自主討論、分析問題,進而得出答案,有效提高了實習生自主學習能力,減少對教師的依賴性,使其積極主動地尋求知識,成為學習過程中的主導者,并且團隊成員之間相互監(jiān)督,促進實習生自學潛力的發(fā)揮[6]。以團隊為基礎的學習強調小組討論與團隊協(xié)作,提高實習生團隊合作能力,進而較好地將理論知識及實踐運用融會貫通。并且實習生針對相關問題提出自己觀點,通過辯論與討論,具有相互學習的效果,獲得更加正確的信息,提高測試成績。實習生在小組討論及團隊協(xié)作中學習,有效鍛煉了進入臨床工作所需的人際交往及團隊溝通能力[7]。以團隊為基礎的學習更加重視培養(yǎng)實習生臨床思維、團隊協(xié)作能力及知識運用能力,獲得了實習生認可。
綜上所述,在消化系統(tǒng)疾病臨床教學中應用以團隊為基礎的學習,能提高實習生學習成績,提高團隊協(xié)作、臨床思維、知識應用能力,激發(fā)學習興趣,實習生滿意度高,帶教效果較好,具有應用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楊文娟,吳浩,左川,等.以團隊為基礎的學習在消化系統(tǒng)疾病臨床教學中的應用[J].中華醫(y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8,17(5):527-532.
[2] ?楊敏,何雨芩,郎秀瓊,等.三位一體的整體化臨床實習教學模式在消化內科的實踐與思考[J].重慶醫(yī)學,2015,44(20):2862-2863.
[3] ?張炳蔚,劉彩麗,劉藝,等.以團隊為基礎學習結合傳統(tǒng)教學方法在神經病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華醫(yī)學教育雜志,2015,35(3):390-391.
[4] ?寶軼,陳海燕,孫亮亮,等.以團隊為基礎學習結合循證醫(yī)學導入病例在2型糖尿病臨床教學中的應用及探討[J].中華醫(y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7,16(9):935-938.
[5] ?姚晚俠,胡常健,周旭江,等.以團隊協(xié)作學習為主的PBL教學方法在護理操作教學中的應用[J].護士進修雜志,2018, 33(2):158-160.
[6] ?侯明如,姚敏紅,梁仕蘭,等.以團隊為基礎的學習聯(lián)合情境模擬教學在精神科臨床教學中的應用[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17,23(5):715-719.
[7] ?王超,范瑞琴,李侃,等.OSBCM與TBL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在《醫(yī)學免疫學》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免疫學雜志,2017,33(9):1405-1407.
(收稿日期:2019-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