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峰泰
摘? 要? “視覺中國事件”,是以黑洞照片版權所有為導火索,在以微博為代表的新媒體平臺中引發(fā)激烈討論的焦點事件。其間,以共青團中央領導的各級共青團起到了輿論引導的作用,使輿論向著可控和建設性的方向上前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過對事件過程的簡述,分析共青團在輿論引導中起到的作用,并分析其成功的原因,希望對其他黨政機關在新媒體平臺中的輿論引導提供經驗。
關鍵詞? 新媒體;輿論引導;黨政機關
中圖分類號? G2?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9)18-0053-03
“版權”本來應該是一個褒義性的詞語,被看成是腦力勞動者利益的重要保護工具。但2019年4月11日到4月13日,一家名叫“視覺中國”的公司因為濫用其所謂的“版權”,而被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并被冠上了“版權流氓”的標簽。在這個過程中,共青團中央在微博、微信、嗶哩嗶哩等新媒體平臺中,發(fā)揮了重要的輿論引導作用,形成了許多新媒體背景下黨政機關從事輿論引導工作的啟示。
1? “視覺中國事件”的發(fā)展脈絡
第一階段,事件萌芽,從2019年4月11日中午開始。事件起始是人類首張黑洞照片的公布后,部分網民發(fā)現(xiàn)“視覺中國”在其網站上將黑洞圖片標注上了“版權所有”。這也就意味著,本來屬于“歐洲南方天文臺”的黑洞圖片的版權,被“視覺中國”竊取了。同時,有網友還發(fā)現(xiàn),國旗、國徽以及許多公司的LOGO在“視覺中國”網站中也被打上了“版權所有”的標志。由此,一些新媒體平臺中引發(fā)了對“視覺中國”竊取行為的小范圍聲討,并有網友用“@”的方式反映給了諸多黨政機關的賬號。
第二階段,事件爆發(fā)與高潮,從2019年4月11日15點開始。面對輿論的興起,首先有所行動的是共青團中央。共青團中央在15點于微博、嗶哩嗶哩等新媒體平臺中統(tǒng)一發(fā)文:“國旗、國徽的版權也是貴公司的?@視覺中國”,并附“視覺中國”網站中被打上“版權所有”標志的國旗和國徽圖片。由此,共青團中央開始正式開展輿論引導,“視覺中國事件”也正式爆發(fā)。并且,隨著各級共青團迅速地轉發(fā)和評論,事件被推向高潮。以微博為例,“遼寧共青團”“青年湖南”和“共青團大邑縣委”等共青團官方賬號,先后在共青團中央發(fā)布的消息下評論并轉發(fā),對共青團中央的行為表示支持,并對“視覺中國”的行為表示譴責和批判。許多民間組織的官方微博賬號,如“支付寶”“美菱”和“格力電器”等,也都先后在共青團發(fā)布的消息下,聲援共青團中央。廣大網友也積極支持共青團中央,贊譽“團團直面硬懟視覺中國”。在群眾呼聲下,天津市網信辦要求“視覺中國”關停整改,國家版權局將圖片版權保護納入“劍網2019”專項行動??梢哉f,共青團中央成功領導各級團組織,基本成功實現(xiàn)了對“視覺中國事件”的輿論引導。不過,在輿論達到高潮期間,也出現(xiàn)了一些負面情況。比如,有些輿論開始質疑知識產權保護環(huán)境,認為版權制度沒有存在的意義;也有些聲音認為“視覺中國”的行為合理合法,甚至有極端聲音說共青團中央是法盲;一些公司和公眾人物在聲討“視覺中國”的同時也暴露了自身知識產權方面的認知短板,把著作權、肖像權和商標權混為了一談,無法區(qū)分。
第三階段,事件尾聲,從2019年4月12日18點開始。在上一階段中,輿論雖然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也暴露了很多需要完善的方面。面對質疑和誤解,共青團中央在事件高潮的24小時后,于各種新媒體平臺上發(fā)文,再次進行輿論引導,避免矯枉過正。例如,微信平臺上,共青團發(fā)出標題為“吐槽視覺中國莫要瞎起哄,這一點才是問題根本”的文章。文章首先反對摧毀知識產權保護環(huán)境,反對情緒化看待“視覺中國事件”;其次對著作權、肖像權和商標權做了細致的區(qū)分;最后指出“視覺中國”的根本問題是“碰瓷式維權”。到此,共青團徹底實現(xiàn)了在新媒體平臺中對“視覺中國事件”的成功輿論引導?!耙曈X中國事件”最終于4月13日晚,以CCTV1晚間新聞節(jié)目做出的評論“嚴懲視覺中國,切掉知識產權市場的毒瘤”而宣告結束。
2? 共青團在“視覺中國事件”中輿論引導的表現(xiàn)
首先,第一輪的“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共青團中央在事件中的作用方式,體現(xiàn)了黨的群眾路線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傮w來說,就是趁輿論還處于萌芽之際,就積極開始引導輿論。事件開始,是網民向共青團中央反映圖片版權的問題,共青團中央也沒有置之不理,這就是“從群眾中來”的表現(xiàn)。隨后,共青團中央回映群眾,在各大新媒體平臺發(fā)布對“視覺中國”的直接質問消息,這體現(xiàn)了“到群眾中去”。這個過程,共青團中央聽取了群眾的聲音,又通過公開發(fā)布消息回映了群眾的訴求。成功引導了輿論,成為了廣大網民的領導者,讓輿論朝著有建設性和有序性的方向前進。
其次,各級共青團組織在共青團中央領導下的集體聯(lián)動。整個事件中,共青團中央并不是單打獨斗,各級共青團的官方賬號均有對團中央的支持。雖然沒有行政性的命令,各級團組織依然自覺遵循了團中央的領導。集體聯(lián)動下,共青團的話語權就像“滾雪球”一般,越滾越大。這對引導數(shù)量巨大的網民,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這種聯(lián)動,也是本次事件的輿論引導不同于過去輿論引導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在以往的網絡輿論引導中,往往都是某個官方賬號在從事發(fā)布權威信息或者辟謠的工作,并未出現(xiàn)像共青團這樣大規(guī)模的、有目的合作。
最后,第二輪的“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傮w來說,就是針對先前輿論引導不足的地方,進行修正和完善。在前一輪中,雖然共青團雖然成為了領導者,但仍有一些細小的問題浮現(xiàn)。通過對網民言論的再次吸收,共青團中央為之后解答網民疑惑與質疑提供了充足的條件準備,又是“從群眾中來”的表現(xiàn)。事件尾聲時,共青團在各大新媒體平臺發(fā)文,給大家普及著作權、肖像權和商標權的相關知識,又是“到群眾中去”的表現(xiàn)。這個過程,從某種程度上說是對上一輪的補足,并徹底實現(xiàn)了對輿論的成功引導。
3? 共青團在“視覺中國事件”中輿論引導成功的原因
第一,共青團對新媒體背景下宣傳工作的適應。共青團適應新媒體的表現(xiàn),主要體現(xiàn)在巨大的群眾基礎,特別是共青團中央的群眾基礎。在微博中,共青團中央有超過830萬的“粉絲”,是各種新媒體平臺中關注數(shù)量最大的共青團官方賬號;在亞文化彈幕網嗶哩嗶哩中,共青團中央關注數(shù)超過270萬,并因為該網絡平臺的商業(yè)性而形成了“粉絲經濟”,實現(xiàn)了獲利。只有擁有了足夠大的群眾基礎,共青團才會受到廣大網民的支持,才會成為輿論引導的領導者。
第二,共青團中央在事件中主動作為與積極回應。在事件中,共青團中央是第一個做出正式公開回應網上輿論的官方賬號,并趁著事件還處于萌芽階段就迅速有所作為。在以微博為代表的新媒體平臺中,一個焦點事件的熱度,往往從萌芽到結束只有短短幾天的時間。如果在時間上不能及時把握,黨政機關極有可能失去對輿論的控制,甚至使輿論被不法分子利用。共青團中央僅三四個小時就發(fā)布消息,把握住了輿論引導的黃金時間。
第三,各級共青團聯(lián)動引導輿論的成果。事件中,共青團中央是在各下級共青團的協(xié)助下,實現(xiàn)了對輿論的引導。這樣就“形成了傳播合力,從而達到良好的宣傳效果”。[1]共青團中央雖然有廣泛的受眾,但其依舊是“點對面”“一對多”的宣傳工作模式,對公眾的影響效果有限。而下級共青團的協(xié)助,無異于將“點對面”和“一對多”變成了“面對面”和“多對多”,這樣提高了相關信息的傳播速度和傳播范圍。整個事件也不是共青團中央“孤軍奮戰(zhàn)”,而是所有共青團組織的“聯(lián)合戰(zhàn)役”。
第四,共青團成功溝通了兩個“輿論場”。在傳統(tǒng)媒體下,官方輿論場和民間輿論場往往是相互分離的。而新媒體的出現(xiàn),為官方與民間兩個輿論場的溝通、交流,提供了可能性。事件中,共青團就是起到了這種溝通作用,將網民對“視覺中國”行為的質疑反映到官方輿論場,又將官方的處理方案和結果反饋給民間輿論場,實現(xiàn)了群眾與官方的充分交流。
第五,共青團防止了破壞性意見領袖的產生。意見領袖可以依據(jù)其是否以社會穩(wěn)定為言論基礎而做出區(qū)分,建設性意見領袖通常是為了公共利益而發(fā)表意見,以社會的穩(wěn)定為基礎,其言論相對溫和;破壞性意見領袖通常是不以公共利益作為發(fā)表言論的基礎,惡意造成社會的混亂,所以言論相對極端。在事件中,共青團中央在事件萌芽階段就介入了輿論之中,消除了破壞性意見領袖產生的土壤,使輿論在共青團掌控的范圍內發(fā)展。
4? 共青團在“視覺中國事件”中輿論引導的啟示
第一,黨政機關要適應新媒體平臺的宣傳模式。回顧整個事件,共青團對輿論的有效引導,依托于“對網絡土壤的適應能力很強,掌握了網絡文化‘密匙和網絡對話技巧。”[2]黨政機關不能被動的等待著焦點事件的爆發(fā),而是應該在焦點事件還處于萌芽階段時就有所行動。至少不能出現(xiàn)這種情況,流言已經跑到終點,官方媒體卻還在起跑線。此外,官方賬號也應通過評論區(qū)互動等方式,實現(xiàn)與網民的雙向交流。
第二,黨政機關要在新的宣傳陣地形成充分的影響力,實現(xiàn)融合發(fā)展。新媒體打破了傳統(tǒng)媒體下政治傳播的模式。傳統(tǒng)媒體下,政治組織、媒體和公眾三個元素之間,是相對獨立的,政治組織發(fā)布的信息要通過媒體才能對公眾產生影響;新媒體下,政治組織與媒體高度融合,各種黨政機關的公眾號數(shù)量龐大,所以政治組織發(fā)布的信息可以直接對公眾產生影響。所以,黨政機關不能僅僅滿足進駐于各大新媒體平臺,還要充分和新媒體實現(xiàn)融合,積極搶占新的輿論陣地,擴大自身影響力。
第三,黨政機關在新媒體平臺中要豐富彼此的互動。雖然各大新媒體平臺中,官方公眾號數(shù)量巨大,但很少出現(xiàn)像共青團一樣的聯(lián)動,往往都是“自掃門前雪”。這實際上會使黨政機關的輿論引導效果大打折扣。事件中,共青團就是通過彼此互動,實現(xiàn)了對輿論的迅速控制,這也是本次輿論引導的重要特殊性的體現(xiàn)。這種官方賬號的聯(lián)動,實際上已經成為了新媒體平臺中輿論引導的趨勢,黨政機關應該遵循這個趨勢。
第四,黨政機關在新媒體平臺內要注意客戶原則。所謂用戶原則是指,黨政機關在新媒體平臺內是以用戶的身份出現(xiàn),是帶有政治色彩的媒體賬戶,與平臺中其他新媒體用戶沒有地位上的差距。所以,在對輿論的影響力上,黨政機關是沒有明顯的競爭力的。這就要求,黨政機關要重視意見領袖對輿論的影響,并盡可能抑制破壞性意見領袖的出現(xiàn)。
5? 結束語
“輿情突發(fā)事件蘊含著巨大信息爆發(fā)力和影響力,如果任由其在社會輿論中發(fā)酵,會引發(fā)連鎖反應?!盵3]如何實現(xiàn)輿論的有效引導,關系到社會穩(wěn)定和群眾對黨政機關的滿意度,是黨政機關面臨的重大課題。筆者希望,通過對共青團輿論引導工作的成功原因分析,為黨政機關在新媒體平臺中的工作提供建議,促進有關部門輿論工作更加成熟、完善。
參考文獻
[1]劉合美.新媒體時代下高校共青團思想引導工作探究[J].學周刊,2019(14):183-184.
[2]陸子昕.新媒體在政府機構中的有效應用——以共青團中央對嗶哩嗶哩彈幕網站的應用為例[J].新媒體研究,2017,3(9):59-60.
[3]趙利娜.新媒體時代的政府輿論引導:困境與策略[J].智庫時代,2019(10):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