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品羽 王瑜
摘? 要? 文章探討在一步步的互聯網媒介化進程中,城市青年運動社交產生的原因及其背景,新媒體技術的發(fā)展對運動社交中身份認同的建構,并以自我認同、群體認同、社會認同和文化認同四個維度,具體探究中國城市青年媒介化運動社交中的身份認同建構,從而闡釋新媒介技術的進步對城市青年們的網絡社交和體育活動等行為方式產生新的意義。
關鍵詞? 媒介化;運動社交;身份認同;建構
中圖分類號? G2?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9)18-0010-02
1? 媒介化社交打造運動社群空間
1.1? 媒介技術不斷進步
互聯網媒介的高歌猛進,為運動社交打開了一扇門戶。運動微信群的意義在于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和地點,產生一呼百應的效果。同時,健身類App的相繼誕生,給了運動健身愛好者更多的可能性,“內容服務+社交”模式在當下已經成為了一種常態(tài)。媒介技術的進步打造了基于興趣和共有屬性為群體標簽的社群空間,一方面技術手段的進步為社群溝通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另一方面,專業(yè)化的內容服務模式,促進了城市青年對同一個運動群體的認同。
1.2? 現實焦慮日益凸顯
社會特殊轉型時期帶來的快節(jié)奏,導致城市青年普遍產生無處安放的現實焦慮。韓國學者Yong Chae Rhee等人在對韓國不同地區(qū)運動社群做研究時發(fā)現,不管是體育組織還是運動群體,他們除了自身對社群產生部分情感依賴關系外,還會受到其他外來因素的影響,這種外來的相對剝奪感越強烈,他們的運動社交也就更活躍,其自我身份認同感也越強①。運動社群的打造更是為他們提供了一個由現實焦慮帶來的減壓場所。由于工業(yè)化、地域流動性、城市人口的遷移和宗教機構的影響力下降,傳統意義上的社區(qū)已走向衰弱,許多傳統社區(qū)成員結構也發(fā)生了傾斜,人們更喜歡通過虛擬社交產生交往行為,而運動社群的建立不光得益于體育活動本身的影響力和號召力,還從社會層面解釋了一條由虛擬社交演變最終落實到身體實踐的正確路徑②。
1.3? 形象管理受到重視
如今,健身類App能夠快速地讓廣大城市青年進行身體鍛煉,達到減肥、塑形、強身健體的目的。圖像或者影像的傳達能夠將線下身體實踐的成果發(fā)揮到極致,用戶通過健身照的自拍和打卡,沉溺于對自我形象的認可和滿足。通過運動社交分享自己的健身照片或者視頻,是一種相對自戀的“假象”,在現實的層面上,缺乏線下聯系和交流的城市青年們總是在線上欣賞、識別和糾正,試圖通過反復欣賞影像的方式尋求自我建構的參照。為了顯示身份認同,青年們會建立想象的虛擬人格在健身類App上進行公開分享,以達到自己是被關心的對象的一種“假象”。曬“馬甲線、人魚線、A4腰”的流行說明了在城市青年的心目中,形象建構是在運動社群里不斷找到自我身份認同的重要組成部分。
1.4? 智能化體驗與滿足
隨著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發(fā)展,運動社交功能也越來越智能化。現有健身類App能通過對信息、用戶的行為做出相對精準化的“猜測”。移動智能手機和智能運動手環(huán)在運動過程中的廣泛使用,將給媒介化的運動社交帶來更多元的方式。智能化移動設備的一個重要影響是數字信息對外部環(huán)境的重復判斷和反復預測而形成“情境世界”,這種世界顯示出能夠精準預測運動人員身體的物理量和空間移動軌跡。通過全新的身份建構方法,空間定位用戶的傳播活動并非單一強調當前位置,而是傳播自身在位置中的實踐活動和意義生產,以此作用于身份塑造和認同建構③。健身類App還能夠綁定移動智能終端的定位和健康兩項功能,然后在運動社交平臺上做出相應的反映。社交軟件平臺上的步數排名,用戶通過截圖分享至朋友圈的運動展示,包括一些健身App上對自我身材照的自拍展示,智能化的運動體驗利用新技術的滲透,主要強化了運動者個體的自我認同,在針對個人的服務中,通過用戶的使用與滿足,從而增強對整個社群的身份認同。
2? 運動社群:網絡空間里的身份認同建構
2.1? 運動社群的自我認同建構
媒介化運動社群的建構開始于運動者自我表達和敘述。在社區(qū)共同體的網絡框架中,他們會主動形成自我的身份認同。英國社會學家吉登斯認為,認同是反思性的成就,他把這種反思性解釋為“自我敘述”,并舉出人們寫日記自省的例子來說明這種自我敘述的無處不在。媒介化運動社交主要體現在對網絡文本的解讀和再構造,而一個社群成員對網絡文本意義的再造就是一種自我敘述的體現。
2.2? 運動社群的群體認同建構
網絡社區(qū)是一個虛擬化的空間,它通過互聯網媒介的構造,賦予每一個社區(qū)成員的“共同想象”。由于體育活動的兩方面特征:一是需要團體性參與、競爭,二是一定需要具備身體實踐的要素。在進行媒介化的運動社交過程中,群內意見的產生主要依靠個體出于自愿的行為或動機。例如,在健身類App中里,擁有固定健身習慣和運動方式的人更容易受到相互的影響而選擇加入社群。線上到線下的轉換給了運動社群成員一定的身份認同,如果說媒介化社交是加強成員情感聯系的紐帶,是解決他們進行線上溝通的工具。那么最終的身份認同還需要在現實層面得到有效的證實?,F實層面的親近感能夠很大程度上消弭意見上的差異,因為運動社交方式的特殊性,擁有一定現實聯系的團體在運動社交時往往更能找到認同感。
2.3? 運動社群的社會認同建構
有關學者認為,社會認同機制的設定實際上一種從國家層面的控制手段,它體現了一個民族的整體意識形態(tài)。隨著全民健身理念的普及,從城市健身場館的開放使用到小城鎮(zhèn)健身廣場人頭攢動,人們對健身和運動的觀念認同達到了彼此一致的高度。體育強國不僅僅只是一種宣讀式的口號,他是中國社會在一步步對體育的認知中產生的清晰界定。社會認同能夠不斷重構社會成員個體的身份認同,不管是在國家意識的引導還是對民族凝聚力的提升。社會認同能夠重塑社會成員的體育價值觀、激發(fā)他們成為社群成員的優(yōu)勢,通過媒介平臺正確地引導他們的主流意識。在媒介化的運動社交中,社會認同是一種重塑個體運動自信的表現。例如,健身App上打出“和奧運冠軍一起健身”的宣傳,朋友圈里分享的冠軍成長之路等,這些都通過主流媒體對奧運冠軍、體壇名將的媒介化敘述,引導運動社群個體正確的體育價值觀和體育人文素養(yǎng),不斷建構他們的自我身份認同。
2.4? 運動社群的文化認同建構
媒介化的社交給了運動社群更多的文化傳播方式,運動社交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體育文化和健身文化。這種基于運動文化折射出的社交“信念”,為愛好運動的城市青年培養(yǎng)了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傳統的體育文化,強調競爭、堅持不懈和團隊奮斗,而媒介化的體育文化更多考量運動者自我主體的因素,正能量,趕走焦慮,強調自我彰顯。在健身文化上,人們更愿意用自己的體驗和感受對網絡文本和內容作出“二次加工”,這是對健身文化的不同解讀,更是從自我主觀意識出發(fā)對運動社群的理解,這種認知建立在運動主體的身份認同和自我感知上。在健身類App上,經常有針對同一個健身話題的經驗帖,一條經驗帖往往擁有眾多粉絲的追隨和評論。在這些互動和交流的過程中,會產生新的話題和語境,但是依賴于網絡傳播的特點,運動健身的內容和形式會發(fā)生多種意義上的解讀,逐漸擁有新的含義和延伸價值,這都是因為運動社群對所屬的健身文化和體育文化的認同與維護。
3? 結束語
在“落實全民健身國家戰(zhàn)略,努力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時代背景下,運動社交作為城市青年新的社交方式,能夠不斷生成更多的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隨著未來媒介技術的不斷革新,運動社交也會呈現出不同的面貌,人們的身份認同和運動理念也會因此不斷重構。在這些意義上,媒介手段的進步重新改寫了人類掌握網絡社交和從事體育活動的行為方式和發(fā)展路徑。
注釋
①Yong Chae Rhee&John Wong&Yukyoum Kim.《成為體育愛好者:相對剝奪和社會認同》,國際工商管理雜志:Sciedu出版社,2017:118-134。
②吳占勇,張卓:《空間自我:位置服務技術下社交網絡用戶的身份認同構建——以咕咚應用為例》,當代傳播,2019(02):86-89,96。
③安東尼,吉登:《現代性與自我認同:晚期現代中的自我與社會》,夏璐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