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雯
摘 ? ?要: 語篇的銜接和連貫是語篇研究的核心,其中的指稱照應(yīng)是語篇銜接手段中最突出的銜接方式。本文以簡·奧斯汀的著作《傲慢與偏見》及其三種頗具代表性的漢譯文為基礎(chǔ),重點分析在漢譯過程中對于指稱銜接手段翻譯的處理方式為保留指稱銜接、省略指稱銜接、轉(zhuǎn)換指稱銜接。
關(guān)鍵詞: 指稱銜接 ? ?漢譯 ? ?轉(zhuǎn)換處理 ? ?對比
一、引言
《英語中的銜接》(Halliday & Hasan,1978)一書的出版標志著銜接理論正式創(chuàng)立。紐馬克(2001)認為用于指導(dǎo)翻譯最有效的是語篇銜接。韓禮德與哈桑(1976)認為銜接對語篇連貫起重要作用,是把語篇兩個部分聯(lián)系起來的語言資源。Halliday與Hasan將指稱分為人稱指稱、指示指稱、對比指稱。
學(xué)者們(胡壯麟,何兆熊)從韓禮德與哈桑的理論出發(fā),深入詳盡地探討語篇中銜接手段的運用。大體上而言,他們的研究沒有針對在漢語譯成英語時要使用的銜接手段具體處理方式;其次,他們的研究對象大多是文學(xué)作品漢譯英的研究過程。筆者的目的在于通過運用指稱銜接理論分析總結(jié)漢譯英過程中指稱銜接手段的處理方式,以指導(dǎo)相似類文本的翻譯。
二、文本簡介及相關(guān)研究
1.文本及其研究簡介
《傲慢與偏見》是英國女小說家簡·奧斯汀的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這一章節(jié)以日常生活為素材,講述的是內(nèi)瑟菲爾德大型舞會上男女主角之間的對話。
小說于1797年完成初本,于1813年問世,但在我國最早的是商務(wù)印書館1935年推出中譯本。在近十年針對《傲慢與偏見》的分析中,學(xué)者馮艷、吳海迪、羅懌、萬開如、唐一辰、楊萍等選取其中幾種譯本進行不同理論的對比研究,但大都基于電影文學(xué)和女性主體地位變遷理論,文章的寫作風(fēng)格或修辭用法,少有研究是基于語篇內(nèi)部結(jié)構(gòu),對于不同理論分析下的文本具體的翻譯方法少有涉及。
2.研究方法及過程
本文研究所依據(jù)的原著為上海閱文信息技術(shù)有限公司出版,選取《傲慢與偏見》王科一、孫致禮和李繼宏譯本作為語料。筆者通過對比漢語譯本使用指稱銜接手段的使用頻率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并運用案例分析法,具體指出銜接手段在翻譯過程中的處理方式(保留指稱銜接,省略指稱銜接,轉(zhuǎn)換指稱銜接)。
三、指稱銜接及對比分析
胡壯麟在《語篇的銜接》中引用“照應(yīng)是一個回指某個以前說到過的單位或意義的語言學(xué)單位”來解釋照應(yīng)。在語篇結(jié)構(gòu)中,只有內(nèi)指才具備語篇銜接功能。指稱類型大體上分為三類:人稱指稱(personal reference)、指示指稱(demonstrative reference)、比較指稱(comparative reference)。
1.人稱指稱
人稱指稱指的是各種人稱指稱(人稱代詞,物主代詞,物主限定詞,反身代詞)在語言情景中的功能作用。其中表示主語部分的有I, you,等,表示修飾語的有my, your等。相應(yīng)地,漢語中的人稱代詞同樣包括:你、我、我們、他們、他、她、它等。
由筆者統(tǒng)計所得,尤為突出的兩類指稱詞是人稱代詞和物主限定的使用頻率數(shù)據(jù),其中she/her最頻繁,約為141次。在I/my及he/his的翻譯處理中,原著和譯文的使用頻率相差甚大,原著約為55次,三種譯本均使用了超過百次。原著I/my或者He/his的使用頻率較小,但在譯文里,三位譯者卻都使用較多的“我/我的”或者“他/他的”。
例1. He smiled, and assured her that...
(李譯)他笑了起來,說伊麗莎白……(王譯)他笑了笑,告訴她說……
(孫譯)達西笑了笑,告訴她說……
根據(jù)上下文語境可知,這里的“他”指的是達西,這里的“她”指的是主人公伊麗莎白。在翻譯的時候,只有王科一選擇了直接譯為“他/她”;孫致禮和李繼宏都將人稱指稱采用保留指示指稱法。這樣的好處是避免過多使用人稱指稱而造成讀者產(chǎn)生指稱混亂或累贅的印象。
例2. When at length they arose to take leave...
(李譯)最后他們終于起身要走……(王譯)最后她們終于起身告辭了……
(孫譯)最后她們終于起身告辭了……
對于指稱貝內(nèi)特一家人的they,三位譯者都是直接譯為第三人稱復(fù)數(shù)。但在這里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究竟是用“他們”還是“她們”。英語里的人稱代詞具有性、數(shù)、格的變化,但第三人稱復(fù)數(shù)全部用的是they表示,沒有陰性陽性的區(qū)別。但漢語里不同,即使讀音上相同,書面語上要對性進行區(qū)分。根據(jù)上下文,這里的他們指貝內(nèi)特夫人及三個女兒,這里的they要譯為“她們”。
例3. Of having ... she thought with equal certainty.
(李譯)把……她覺得也是十拿九穩(wěn)。(王譯) 她同樣相信……
(孫譯)她……對此她同樣置信不疑。
零式指稱的基本概念是在語篇中本該出現(xiàn)的指稱詞被省略了。如上述例子中的“having”前面的主語可以省略,因為它和“she”是等同的,不影響對指稱關(guān)系的理解。對于這個句子的翻譯,孫采用的都是解釋零式指稱所指稱的內(nèi)容,王根據(jù)英語句的句法結(jié)構(gòu),將這兩句糅合成了英語里一個完整的句子結(jié)構(gòu)進行翻譯;而李則是遵循原著的表達順序,用漢語同樣的零式指稱表達。由此可以總結(jié)零式指稱主要轉(zhuǎn)換方式為保留原指稱銜接方式。
2.指示指稱
指示指稱即說話人通過指明事物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遠近來確定所指對象,在上下文中起橋梁作用,主要通過指示詞(指示代詞和指示副詞)實現(xiàn)。其中包括英語文本中表示指示指稱的詞this/these, that/those, here/there, now/then. 對應(yīng)的漢語指示詞有“這個/這些,那個/那些,這里/那里,現(xiàn)在、那時候”等。
例4. the man and the match...
(李譯)能找到這樣一個男人,攀上這樣一門親事……
(王譯)姑爺?shù)娜似泛烷T第……
(孫譯)柯林斯先生和她的家底……
這里the man回指稱柯林斯先生,the match回指稱柯林斯先生和貝內(nèi)特家族的婚事。上述例子中,只有李的譯本保留回指方式,把the都譯為了“這樣/這樣的”。英語中的定冠詞the屬于特殊的指稱詞。在英語意義表達力,它既可以解釋為漢語里的“這/那,這些/那些”,又可以與其他名詞出現(xiàn)表示銜接意義的回指功能,表示所指對象是特定的。在英語寫作里,the最常見,在原著中出現(xiàn)了159次,足以引起譯者的重視。根據(jù)上下文語境,這里的the同具備回指和下指指稱功能,回指是具有語篇銜接功能的內(nèi)指指稱,也是使用最頻繁的指稱方式,下指指稱功能是對指稱詞展開進一步說明。
3.比較指稱
比較指稱用比較事物異同的形容詞,副詞或比較級等詞匯和句法手段表示指稱關(guān)系,一般表示相同意義、相似意義和相對意義。比較指稱在語篇中起著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把握上下文中比較意義的事物有助于把握語篇的整體信息。
例5. They must desire the connection as much as she could do.
(李譯)賓利先生的姐妹肯定和她一樣……
(王譯)他一定也像她一樣地……
(孫譯)她們肯定會像她一樣……
以as所在句子表示的對比指稱銜接可以是語境內(nèi)的,也可以是語篇內(nèi)的,既可以表示回指,又可以表示下指,as表示的指稱意義是事物兩者間的互為相似性。在此例子中,指稱的對象是“她們所希望的程度”和“她所希望的程度”,體現(xiàn)的是指稱銜接中的回指比較。由以上三位譯者的譯文可知,在翻譯對比指稱意義的英語時通常采用的方法是保留對比指稱銜接。
四、結(jié)語
指稱銜接對于語篇的連貫性起著重要作用。在英漢文本的翻譯中,有時可以保留其指稱銜接,有時需要針對漢語的表達習(xí)慣作出適當?shù)恼{(diào)整,調(diào)整處理的方式在指稱銜接上通常為保留與轉(zhuǎn)換二者居多。譯者應(yīng)正確認識到漢語和英語在指稱銜接方式上的不同,將源語言的銜接方式以正確的形式表達出來。
參考文獻:
[1]Halliday. M. A. K. & Hasan R.. Cohesion in English[M]. London: Longman, 1976.
[2]Newmark P.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馮艷.《傲慢與偏見》及其漢譯本語法銜接手段對比研究[J].文學(xué)教育,2011(1):58-59.
[4]何兆熊.英語語句的銜接手段[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學(xué)院學(xué)報),1983(1):31-32.
[5]胡壯麟.語篇的銜接與連貫[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4.
[6]羅懌.三個中譯本修辭對比分析[J].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2014(1):3-23.
[7]唐一辰.《傲慢與偏見》多譯本翻譯風(fēng)格研究[J].外國語,2018(1):129-200.
[8]吳海迪.敘事學(xué)視角下孫致禮小說翻譯策略研究——以《傲慢與偏見》漢譯本為例[J].大連外國語大學(xué)學(xué)報,2014(1):1-6.
[9]萬開如.《傲慢與偏見》漢譯過程中的情態(tài)隱喻類型分析[J].戲劇之家,2015(12):272-273.
[10]楊萍.功能翻譯論下《傲慢與偏見》態(tài)度資源翻譯研究[J].現(xiàn)代交際,2019(2):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