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是數學思維形成的關鍵時期,但許多農村教師過于依賴課本,導致學生在學習中脫離實際,從而對數學產生厭煩心理。生活化的教學方法,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還能拉近師生的距離,創(chuàng)設更加積極、高效的教學環(huán)境。對此教師可從自身的小學數學教學經驗出發(fā),提出應用生活化元素的策略。
關鍵詞:農村教學;小學數學;生活化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33-0043-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33.038
農村由于技術和環(huán)境上的劣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會忽略知識與學生生活的結合,而只關注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吸收水平。數學作為一門邏輯性和抽象性兼具的學科,它不僅來源于現實,更抽象于現實。因此,要想學好數學,結合實際,在教學中加入生活化的元素是必不可少的。此外,小學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初級階段,也是學生形成數學思維的關鍵時期,所以為了使學生能夠形成良好的數學基礎,為今后的學習做鋪墊,教師應該把握好生活與教學的平衡,在教學中結合生活實際,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并創(chuàng)設一個活潑高效的學習環(huán)境。下面,我就結合具體的案例,提出三種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應用生活化教學的方法。
一、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以往的課堂學習中,教師往往將教材作為教學的重點,只專注于講授教材知識和解決課本的課后題目。而數學具有抽象性,許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能將其作為一個獨立的科目去研究和探討,將生活和學習分裂為兩個極端,從而導致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不高,數學水平也不能有效提高。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使學生將所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lián)系,在一定程度上削減數學的抽象性,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例如,在教授乘除運算時,許多學生對于運算的原理不太明白。為了讓學生更能理解運算原理,我讓學生想象:在種地時,每一排種10顆土豆,一共種9排,求一共種了多少顆土豆?學生根據自己生活中的經驗,都說出了正確答案:90顆。生活經驗使數學原理變成了常見的種地問題,乘除運算不再只是書本上冷冰冰的數字和公式,而是有溫度的生活記憶。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不僅拉近了學生與數學的距離,使學生更能理解各項原理,還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他們參與課堂的熱情和解決問題的信心。
二、應用多媒體技術,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
農村由于存在技術劣勢,信息化水平相比于城鎮(zhèn)有所不足,導致許多學生的知識儲備還停留在自己的生活經驗中,未能突破環(huán)境的局限。作為教師,除了教書育人,也需要拓寬學生的眼界,讓他們了解迅速變化的時代。因此,應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提供視頻、音頻、動畫、圖片等方面的演示,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學生對于世界的感知,使他們跳出自身的局限,與世界接軌。例如,我在講授新內容之前,總會給學生放一些有關國家變化和發(fā)展、科技創(chuàng)新、文化產業(yè)等方面的紀錄片,使他們了解到國家現在發(fā)生的變化,并提高他們的知識儲備。因為數學是一門抽象于生活的學科,它可以應用于世界的方方面面,除了種地播種,科技創(chuàng)新、文化繁榮、社會進步都離不開數學。因此,除了生活經驗,學生也應該多了解其他方面的知識,從而使他們意識到數學的重要性,并提高他們應用數學的積極性。
三、布置實踐作業(yè),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除了通過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傳授知識,提高課堂的效率,教師也應該給學生布置一些實踐類的作業(yè),使他們在做中學,提高他們應用數學的水平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為理論學習是認識和理解知識的第一步,它是學生其他學習過程的基礎,為學生的應用和實踐打好了基礎。但只有實踐,才能夠使學生深化對于知識的理解,所以許多教師為了讓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為深刻,通常會在課程結束后布置一些作業(yè),主要分為習題作業(yè)和實踐作業(yè)。習題作業(yè)是復習的基礎部分,它可以讓學生在腦海中重復演練各種運算,從而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而實踐是復習的強化部分,通過實踐,學生不僅可以深化對于知識的理解,還能強化自己的記憶,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去解決現實問題,從而培養(yǎng)自己的實踐能力。培養(yǎng)實踐型人才,不僅是數學教學的重點,也是新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因此,教師應該給學生布置一些實踐作業(yè),幫助他們強化記憶,深化理解,從而鍛煉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實踐水平。例如,在教授加減運算這節(jié)內容時,我就給學生布置了課下計算自己家里水費、電費、餐費等各種生活費的總和的任務,在計算的過程中,學生不僅鍛煉了自己的運算能力,還了解到生活的不易和父母賺錢的艱辛,從而培養(yǎng)他們形成節(jié)儉的意識。
四、結語
小學是學生接觸數學的初級階段,也是形成數學思維的關鍵時期。為了提高學生對于數學的興趣,并深化他們對于理論知識的理解,教師應當在教學中加入生活化元素,通過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應用多媒體技術、布置實踐作業(yè),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他們的知識儲備,并培養(yǎng)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利用生活元素來進行教學,不僅可以創(chuàng)設一個活潑、高效的課堂,還能使學生養(yǎng)成積極思考、勇于實踐的學習態(tài)度。
參考文獻:
[1]王隨強.如何實現農村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J].學周刊,2019(4).
[2]宣以可.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途徑和策略[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18).
[責任編輯 胡雅君]
作者簡介: 楊振興(1987.9— ),男,漢族,甘肅榆中人,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