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娜
【摘要】古詩詞,語言精練,情感強烈,意境優(yōu)美,是小學生接觸古典文學的最佳啟蒙教材。重視古詩詞教學,可以提高小學生的記憶能力、想象能力,可以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提高審美情趣。
【關(guān)鍵詞】古詩詞教學;資源整合:小學語文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古詩詞,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是偉大的先人留給我們的寶貴文化遺產(chǎn)。古詩詞,語言精練,情感強烈,意境優(yōu)美,是小學生接觸古典文學的最佳啟蒙教材。重視古詩詞教學,可以提高小學生的記憶能力、想象能力,可以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提高審美情趣。
課程標準指出:小學階段應要求學生誦讀古詩文,以利于學生的積累、體驗和培養(yǎng)語感。整個小學階段學生學習的古詩量并不多,所以在結(jié)束了一首詩的教學后,并不結(jié)束這堂課的教學,而是挖掘文本,拓展延伸,欣賞一組詩,有意識地加大學習古詩的量,比較閱讀,使學生對所學古詩詞能舉一反三,融會貫通,更好地入境悟情。
一、資源整合,要有必要性
每一首古詩詞,都是作者在特定的時期,一種獨特的感受,一種別樣的心情。但由于古詩詞距離學生現(xiàn)實生活的年代久遠,且使用的是古漢語,學生很難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在古詩詞教學中,如果能適時地引入作者及創(chuàng)作背景介紹,可以降低古詩詞教學的難度,學生更容易走進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理解詩歌內(nèi)容,感悟作品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如教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課,為了幫助學生體悟這首詩中,杜甫無法抑制的喜悅之情和還鄉(xiāng)快意,教師可以做這樣的背景介紹:公元762年冬天,唐軍在洛陽附近打了勝仗,收復了洛陽、開封等地。第二年春天,叛軍頭目紛紛投降,至此,持續(xù)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宣告結(jié)束。詩人多年以來,一直漂泊他鄉(xiāng),顛沛流離,想回故鄉(xiāng)而不能,只因薊北未收,安史之亂未平。如今忽然傳來叛亂已平的捷報,杜甫喜極而泣,悲喜交加,迫不及待地想要回到家鄉(xiāng)。遂提筆寫下這首生平第一快詩!這樣,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在不經(jīng)意間已經(jīng)把學生帶入了詩境當中。
二、資源整合,要有相關(guān)性
1.以課文為基點,引入同一題材的其他作品。小學階段的古詩詞,按題材,大致可以分為送別詩、邊塞詩、思鄉(xiāng)詩、田園詩等等。同一題材的詩詞,往往在表現(xiàn)手法、語言風格、表達的情感上,有許多異曲同工之妙。
如張籍的《秋思》,可以和岑參的《逢入京使》比較閱讀。秋風乍起,勾起了客居他鄉(xiāng)的游子張籍的思鄉(xiāng)之情,詩人鋪紙?zhí)峁P,思緒萬千,竟不知從何說起,“欲作家書意萬重”。信寫好了,送信的人要走了,詩人又覺得話沒說完,即使拆開信封,他不一定要添上什么話,這一微妙的心理感受,只因“思鄉(xiāng)”二字。不管我們的意志多么堅定,志向多么遠大,情感都是脆弱的。岑參趕赴安西,想要建功立業(yè),報效國家,途中正好遇到了東歸洛陽的使者,思鄉(xiāng)之情猶如開閘的洪水,再也按捺不住,“雙袖龍鐘淚不干”!張籍寫好了家書,一直覺得沒寫完,而岑參壓根沒時間、沒條件寫家書,“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一場秋風,一位入京使者,勾起了兩位詩人的濃濃思鄉(xiāng)意,切切故鄉(xiāng)情!
2.以課文為基點,引入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比如李白的《獨坐敬亭山》,可以和《月下獨酌》比較閱讀,感受大唐李白曾經(jīng)的孤獨落寞與浪漫情懷:前者以山為友,“相看兩不厭”,后者“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又如《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可以和《贈汪倫》比較閱讀:前者是李白送別孟浩然,地點在黃鶴樓,后者是汪倫送李白,地點在桃花潭邊,前者以目光送別,后者以歌聲送別,同樣表達出了朋友間的深情厚誼。
3.以課文為基點,引入同一篇目的其他內(nèi)容。比如《詩經(jīng)·采薇》節(jié)選的教學中,可以引入“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能使學生更容易走進戍卒們久戍難歸、憂心如焚的內(nèi)心世界,感受出征將士對戰(zhàn)爭的厭惡和反感,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
4.以課文為基點,引入同一意象的其他作品。如《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之末,可以引入讓黃鶴樓名聲大噪,讓李白擱筆的崔顥名作——《登黃鶴樓》,進行拓展閱讀。
公元730年,李白要送他仰慕、敬重的孟浩然到繁花似錦的揚州去,高調(diào)自信、豪情萬丈的大唐第一才子李白,為什么選擇在黃鶴樓為摯友踐行?
黃鶴樓,與岳陽樓、滕王閣并稱江南三大名樓。天寶三年,大唐李白登上黃鶴樓:滾滾長江東逝水,江東美景盡收眼底!遂詩興大發(fā),欲題詩留念,不料,一抬頭,看見了崔顥的題詩: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崔顥的這首詩,意境開闊,氣魄宏大,一氣呵成,即使有“詩仙”之稱的大唐李白,也不由得連連感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崔顥的題詩,更使黃鶴樓名聲大振!
三、資源整合,要有趣味性
小學古詩詞教學,重在激發(fā)小學生閱讀古詩詞的興趣,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感情。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在古詩詞教學中,資源整合,一定要講求有趣。
比如在《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課的教學中,可以給學生講講有關(guān)黃鶴樓的神話故事。黃鶴樓雄踞長江之濱,蛇山之首。相傳,有辛氏在此開設酒店,一道士為了感謝她千杯之恩,曾以橘皮畫鶴于壁,呼之便能翩然起舞。從此,辛氏酒店,賓客盈門,生意興隆。又十年,道士復至,乃乘黃鶴直上云天。辛氏為表謝意,便在此地起樓,取名“黃鶴樓”。
在《漁歌子》一課的教學中,可以這樣介紹作者及作品:他,三歲能讀書,六歲做文章,十六歲明經(jīng)及第,向皇帝上書,講治國良策,深受皇帝賞識,賜名“志和”。古代,學而優(yōu)則仕,做官,不如意,遂歸隱田園,流連山水,自稱“煙波釣徒”。他做了一首詞,深受人們喜歡,當時可謂一唱萬人和!這首詞很快流傳到海外,日本天皇及學者名流,都對這首詞倍加贊賞,甚至因此而喜歡上了中國詩詞。我國后世的文人墨客,效仿者甚眾,卻無一人能夠超越。他,就是唐代文學家張志和,這首千古絕唱就是《漁歌子》。《漁歌子》一課的教學中,還可以引入《和答弟志和漁夫歌》與學生對詩: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四、資源整合,要把握好度
近年來,古詩詞教學越來越被重視,教師往往在課堂教學的最后,都要引入一首或幾首詩進行拓展延伸,以此來擴大古詩詞的閱讀面。但需要注意一點:資源整合,是為了突破重難點,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所以,一定要根據(jù)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nèi)容,適度拓展。如此一來,才能加深對教學內(nèi)容的理解和體驗,從而感悟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激發(fā)古詩詞的閱讀興趣。反之,教學資源引入過多,有可能會喧賓奪主,偏離主題,加大古詩詞教學的難度,加重學生的負擔,使小學生對古詩詞望而生畏,望而卻步。
比如教學蘇軾的作品,跟學生講“烏臺詩案”,小學生根本理解不了;又比如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課的教學中,就沒有必要給小學生講述“安史之亂”的前因后果。
挖掘文本,拓展延伸,豐富了課程內(nèi)容,開闊了學生視野,使課堂教學更有深度,更有廣度,會讓小學生在不經(jīng)意間與古人交朋友,走進古人創(chuàng)作背后的故事,從而使學生可以樂學、活學,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整合資源,比較閱讀,使古詩詞教學從課內(nèi)延伸到課外,真正做到了以點帶面,使學生得法于課內(nèi),而得益于課外,在學生平時的習作中經(jīng)??梢姟耙?jīng)據(jù)典”的現(xiàn)象。
附? ? 注
本文系2018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guī)劃一般自籌課題(課題名稱:小學中高年級古詩詞課堂教學方式轉(zhuǎn)變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GS[2018]GHB2830)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