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麗煥
(河北省遷安市教育教學研究與教師培訓中心 河北 遷安 064400)
受考試評價政策的影響,學生和家長對道德與法治課并不怎么重視,認為只要把分值高的主要課程學好就行,這門課可有可無,這樣的想法使得課程開展舉步維艱。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實施應根據(jù)學生的生活和需要,開展相關的主題教學活動,充分發(fā)展學生的主體意識,享受創(chuàng)造帶來的快樂。因此,在新時期,道德與法治教師必須要整合教學資源,改變學生和家長的認識誤區(qū),將道德與法治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提倡活動式的教學模式,培養(yǎng)學生道德與法治素養(yǎng),為今后的深入學習做好知識保障。本文筆者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論述,全面實現(xiàn)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目標。
道德與法治課的知識不是單一性的,而是與其他學科都有著很大的聯(lián)系,教師在教學時應將道德與法治知識與各學科融合到一起,積極組織學生進行主題式活動,引導學生自主互動式學習,養(yǎng)成良好的融合學習意識。比如講《校園生活真快樂》,可以帶領學生參觀校園的環(huán)境,并且開展各類主題活動,幫助學生建立對自己所在的學校的認同感。首先,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用畫筆畫出心中的校園,展現(xiàn)出校園的優(yōu)美和愜意。學生發(fā)揮自己的繪畫能力,畫出一幅幅優(yōu)美的校園圖,提升了學生的審美情趣。其次,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做游戲,給學生一些寫有校園設施名詞的小紙條,讓學生做一名“小偵探”,按照紙條上的提示找到相應的設施,加深學生對校園的了解,增進對學生的親切感。最后,教師進行深化拓展,在大屏幕上展示圖書館,讓學生思考:來到這個地方,我們需要做什么?再展示實驗室,同樣思考:來到這個地方,我們需要做什么?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學校各個地方的作用。
體驗式活動深受學生的喜愛,是提升學生道德與法治素養(yǎng)的重要渠道,教師應改變枯燥的教學方式,打造互動分享型的課堂,注重師生情感的互動,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和規(guī)范的行為意識等。比如講《我可愛的家鄉(xiāng)》,課前教師要求學生收集周邊的名勝古跡的圖片,了解家鄉(xiāng)的特產(chǎn)和方言等。教學時,先給學生播放一段錄音,讓學生猜測這時哪個地方的方言,學生踴躍發(fā)言,課堂頓時高漲起來。教師引入新課,引導學生談一談自己家鄉(xiāng)在哪里,是哪個省哪個市哪個縣,在銀幕上展示我國行政區(qū)劃高清地圖,師生共同尋找家鄉(xiāng)所在的地理位置,活躍學生思維。接下來,教師帶領學生曬曬家鄉(xiāng)的美景,學生拿出之前準備好的圖片互相傳閱,感受到了家鄉(xiāng)的美好和發(fā)展。最后,讓學生完成《家鄉(xiāng)變化調查表》,通過實地走訪、咨詢調查等方式,掌握了家鄉(xiāng)的各種變化,感受祖國的繁榮,激起學生愛家、愛國的情感。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開展角色扮演式的教學活動,一方面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另一方面加強學生對知識的了解,形成體系。在學生表演的時候教師要進行錄像,作為珍貴的教育資料。比如講《感恩父母》,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課本劇的表演,學生自主選擇角色,可以用自己的語言和生活實例。有的學生表演父母下班后著急為孩子做飯的場景,有的學生表演父母耐心勸導挑食孩子的場景。通過表演,學生知道了父母的辛苦,懂得了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都承諾會以實際行動匯報父母。再比如講勤儉節(jié)約的相關知識時,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情境表演,給每一位學生發(fā)放一個星期的“零用錢”,可以在老師這里買零食、書本、生活用品,有的學生一天就給花沒了,剩下的幾天沒錢花,而有的學生算出來每天花多少,不亂花一分錢,還有的學生一星期過后還剩下了一些錢。通過游戲,學生懂得了節(jié)儉的重要性,養(yǎng)成合理消費的好習慣。
在一些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教師為了片面提高課堂效果,開展的教學活動不切實際,對學生沒有教育價值,導致學生不愿意參與到教師的活動中。為了實現(xiàn)學生的人生價值,教師必須要推崇實用式的教學活動,通過活動能夠進一步升華學生的情感,做到學以致用。比如講遵守秩序時,教師用課桌擺成了一個長長的公交車,假設學生今天要乘坐公交車去少年宮,在公交車上發(fā)生了許多事,要求學生想辦法解決。學生在排隊上車的時候有人在前面插隊,有的學生站出來說:請大家遵守秩序,不要插隊;教師扮演“老人”,學生們都坐在公交車的座位上,此刻來了一位老人但這里已經(jīng)沒有了座位,有的學生主動站起來給老人讓座,得到了表揚。通過這次模擬活動,學生明白了要養(yǎng)成遵守公共秩序、尊老愛幼的好習慣。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很多自覺遵守秩序的好榜樣,教師要逐步的滲透給學生,讓學生認識到道德與法治的現(xiàn)實意義。
總而言之,道德與法治課采用活動型的教學方式,有利于增強教學活動的實效性,增強學生的道德意識和法治素養(yǎng)。負責道德與法治教育的老師必須要堅持以生為本,采用科學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在活動中受到教育,啟迪學生德與法的思維,使學生學會做真人、正人。按照學生生長、習得的實際,營造真實性強富有變化的活動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欲望和期待感,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和法治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