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君
我國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是以寫作為中心的,加上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一直忽視閱讀尤其忽視課外閱讀。許多學生知識面狹窄,文學功底薄,考試時最頭疼閱讀分析題,課外閱讀結構不合理,缺乏必要的組織指導是個重要問題。
(一)教師占主體地位 由當前小學語文閱讀的課程教學現(xiàn)狀看來,課堂上教師始終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參與教學的機會很少,且學習中一直是在模仿教師的教學方法,這種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禁錮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也不利于發(fā)揮學生的能動作用。隨著新改革的進一步實施,很多已經適應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教師在短時間內難以做出改變,但長此以往必將會影響到學生的整體發(fā)展。在語文閱讀課堂上,都是教師提出問題,而后學生統(tǒng)一回答,這種教學方法不利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很多教師也無法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生更無機會表達自己的真實觀點,由此學生便成為了學習的被動接受者,沒有充分發(fā)揮自身的自主學習能力。
(二)學生缺乏閱讀興趣 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法比較單一枯燥,很多語文教師在進行閱讀活動時只是一味的進行課堂講解,并要求學生反復閱讀背誦,完全沒有考慮到小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特點,進而使得整個教學活動無法吸引學生注意力,也無法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同時,教師在測驗中也只重視卷面的對錯,并利用高強度的練習來提升小學生的閱讀水平。但這種方法卻忽視了學生的實際閱讀能力,面對高壓力的學習氛圍,學生只能被動機械的接受閱讀知識,沒有自主學習的空間與時間,久而久之便會對閱讀失去興趣,甚至產生厭倦。
(一)確保學生成為學習主體 為了改變以往教學活動中學生只可以被動接受知識的現(xiàn)狀,語文教師應進行全面深刻的教學改革,并擺正教學中的關系地位,進一步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并加強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同時,教師還應引導小學生樹立起學習信心,并解決他們在自主閱讀過程中遇到的各種難題,而并非單純的進行知識講授。除此之外,教學過程中,教師也不可以主動告知學生閱讀的標準答案,應當引導學生利用字典等學習工具進行查詢,并多多提出更具啟發(fā)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談論學習,這樣才會加深他們的知識印象,并開發(fā)出自主意識與發(fā)散思維。
(二)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 小學生正處于對任何事物都充滿好奇的階段,為了進一步提升語文閱讀效率,語文教師首先便在課程引導方面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進行課程設置時,教師應多搜集相關的閱讀資料,并選擇趣味性的閱讀方法,做到由課程的開始階段便將學生引入閱讀情境氛圍之中,使其可以集中注意力進行學習。比如以《影子》一課為例,課程開始之前,為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懂得分辨前后左右等方位,教師在進行課程設計時,應在結合課程知識的基礎上策劃可以激發(fā)學生興趣的閱讀活動,比如可以挑選出幾位同學進行踩影子游戲,并要求學生注意觀察影子的具體方位,使學生們對自己的影子產生好奇心理,進而可以快速融入到閱讀學習中。而后教師應初讀課文,幫助學生了解文章內容,并利用多媒體等教學工具,向學生展示影子的圖片,從而提升閱讀教學的效率。
(三)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思考能力 受知識水平、心理素質等因素的限制,小學生的認知水平也決定了他們的質疑問難水平,如果教師不進行深入引導,學生往往會將注意力停留在字詞句以及文章的表面知識,無法深入理解文章,也不能擴大自身的知識層面。為此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善于引導,并幫助學生尋找文章中的質疑點,使學生可以將注意力轉移至課文的重點。比如在《草船借箭》一文中,教師可以利用借字進行提問,讓學生回到為什么用借字而不用騙等。同時,整個過程中還應抓住矛盾,揭示出文章中的矛盾問題,比如在《十里長街送總理》一文中,一位老奶奶焦急又耐心的等待著,可以抓住焦急與耐心進行提問,讓學生回答此處兩個詞是否存在矛盾。這種比較式的教學方法會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并進一步提升他們的閱讀思考能力。
小學語文閱讀既是語文教學中的難點也是應該充分重視的重點,隨著新課改的不斷實行,閱讀課程也開始注重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等綜合素質。為此,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應做到由學生角度出發(fā),并進一步豐富課程的教學模式,創(chuàng)造活躍的閱讀情境,也可以創(chuàng)新閱讀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在閱讀中融入自己的情感體驗,使學生可以充分感受到語文閱讀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