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丹
【摘要】文章主要針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落實語言文字運用展開深入研究,闡述了語言文字訓練的理念和依據(jù),并重點闡述了幾點有針對性的措施,包括關注學生識字寫字,加強對學生語感能力的培養(yǎng),傳授學生表達的方法,引導學生和文本進行對話,使學生注重積累運用語言等。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語言文字運用
新課程改革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加強語言文字運用變得越來越重要,已經(jīng)得到了小學語文教師的高度重視和關注。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加強落實語言文字運用,使學生充分掌握學習內(nèi)容、產(chǎn)生學習興趣和熱情,確保學習效率穩(wěn)步提升,進而促進學生健康發(fā)展和進步,使教學順應新課程改革趨勢。
一、語言文字訓練的理念和依據(jù)
(一)結(jié)合課程標準,加強語言訓練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diào)提高學生理解、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中之重。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必須對課程標準進行深入分析,將語言文字訓練落實到位。
(二)結(jié)合課時教學目標和課后練習,正確選擇語言訓練點
教師運用簡單的語言對本單元的教學重難點進行詳細闡述;通過認證解讀,明確本單元的訓練點。課時的教學目標和課后練習也是教師確定語言訓練點的關鍵。課時教學目標中的重難點主要是結(jié)合文本內(nèi)容、課后練習來進行確定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運用語言訓練的手段,順利突破教學重難點。
(三)學生是語言文字訓練的主體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將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體現(xiàn)出來,加強對學生的自主訓練。比如在指導學生閱讀《小鈴鐺》過程中,教師可以給學生展示兩幅圖。這兩幅畫分別代表著故事的開頭和結(jié)尾。教師要求學生仔細看圖,發(fā)揮出自己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對故事的中間部分進行編寫,實現(xiàn)首尾順利連接,構(gòu)建完整、全面的故事。然后教師要利用幻燈片,將故事的開頭和結(jié)尾進行展示[1]。開頭:美麗的小貓,有一個特色好玩的小鈴鐺。這個小鈴鐺是他的好朋友送給他的。結(jié)尾:小貓害羞地拿出小鈴鐺,說道:“那我們就一起玩耍吧?!边@時他的好朋友激動地說道:“好啊,太棒了。”這樣的語言訓練彰顯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也使學生對文本的感悟上升到了全新的高度,讓其遣詞造句能力越來越強。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落實語言文字運用的措施
(一)關注學生識字寫字
1.確保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教師要結(jié)合學生的興趣愛好,合理設計教學活動,比如“同桌之間要相互抽取卡片、你讀我聽”。通過這種方式,可以確保同桌之間做到共同學習、共同進步,而且還可以及時對其進行糾錯,確保生字字音的準確性。同時,通過“給拼音找朋友”,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確保學生較高的參與度。
2.培養(yǎng)準確遣詞造句的能力。在語言拓展訓練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將詞意與生活結(jié)合在一起,以此來設計活動,確保學生能夠結(jié)合實際生活,充分理解詞語,然后讓學生返回文本中,對作者遣詞造句的準確性進行體會,實現(xiàn)在“運用中理解”這一目標。
3.梳理規(guī)律方法,學會寫生字。教師要引導學生對生字的結(jié)構(gòu)規(guī)律進行挖掘,將寫字的方法提煉出來,再進行合理運用。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保證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輕輕松松地進行識字。此外,在每節(jié)課中,教師要讓學生積極提煉寫字方法,實現(xiàn)舉一反三,確保書寫字體的正確性和美觀性。
(二)加強語感能力的培養(yǎng)
借助語感的培養(yǎng),旨在引導學生積極感受。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對語言內(nèi)涵進行深入分析,不斷增強語感。教師要把教學與實際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激發(fā)學生的想象思維,不斷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2]。比如在《桂林山水》一課中,教師可以結(jié)合課本內(nèi)容,引導學生將其與家鄉(xiāng)的山結(jié)合在一起,隨即進行有感情的閱讀,在閱讀過程中,還要引導學生展開自己的想象力,結(jié)合圖,自己組織語言進行描述?;诖耍梢圆粩嗵岣邔W生對語言感知、運用的能力,從而實現(xiàn)語言訓練目的。
(三)傳授學生表達的方法
第一,段意合并法。段落大意,是對一個自然段的主要內(nèi)容進行概括。整合各段大意,再進行概括,就形成了整篇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這是教學常用的方法之一。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首先,在各個段落大意之間要添加一定的過渡詞語,為文章的連貫性奠定堅實的基礎。其次,要將重點段落和非重點段落區(qū)分開來,對于不重要的地方可以直接忽略掉。
第二,要素串連法。在寫人記事的文章中,其基本要素主要包括時間、地點、人物等。教師要引導學生將這些要素理順弄清,用詞語將其串連起來,使其成為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
第三,問題概括法。作者在寫一篇文章時,主要圍繞一個中心,抓住幾個問題進行寫作。在閱讀一篇文章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一下作者想要說明的是哪幾個問題,將這幾個問題進行概括,進而形成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以《窮人》為例,在學生閱讀之后,教師可以提出這樣幾個問題:“在桑娜等丈夫回來的過程中,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呢?桑娜是怎樣做的呢?在丈夫回來以后,她產(chǎn)生了什么樣的心理?”在回答了這一系列問題之后,把這些答案貫穿起來,就形成了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
(四)引導學生和文本進行對話
在閱讀教學中,學生、教師與文本之間處于不斷對話的過程。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將語言訓練落實到位。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閱讀,使學生的閱讀由字到詞,由詞到句,層層遞進。教師要敦促學生認真思考和聯(lián)想,引導學生與文本進行有深度的對話,最終完成閱讀教學的目標。同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與作者進行對話,加強平等互助對話氛圍的構(gòu)建[3]。以《靜夜思》為例,通過詩中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兩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情進行深度理解:作者當時身處他鄉(xiāng),在看到明月時,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己的家鄉(xiāng)。學生通過體會詩句能夠真實感受當時的場景。
(五)注重積累運用語言
一般來說,每學完一篇文本,教師在課后都會布置一些練習題。這些練習題的范圍都比較廣泛,學生在解答時就有了高度的自主性。也有一些練習的題干要求是比較明確的,比如要求背誦文章的第幾段,并默寫。積累語言的目的就是運用。教師要引導學生提高對語言積累的重視程度,將積累和運用結(jié)合在一起。同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對語言材料進行歸納整理,摘抄課文中的名詞名句,并做好分類,將學生的語言運用進行豐富化。教師也可以要求學生對本單元、本冊教材中學過的詞語進行歸類,讓學生一邊學習一邊進行補充,確保所整理的材料可以豐富學生的語言系統(tǒng),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實踐運用能力。
三、結(jié)束語
總之,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必須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運用的重視程度,將其落實到位,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保證學生有較強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使學生逐漸形成良好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高曉霞.如何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J].西部素質(zhì)教育,2018(19):90.
[2]孫芳.真思考 真感悟 真閱讀——生本理念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文本細讀”的實現(xiàn)[J].華夏教師,2018(27):39-40.
[3]盧曉惠,李丹.核心素養(yǎng)導向?qū)πW語文閱讀教學的要求[J].文教資料,2018(11):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