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虹
摘? 要:體育舞蹈以其獨特的表演性、娛樂性及健身性在高校中深受師生的喜愛。在國家將體育強國、全民健身作為發(fā)展戰(zhàn)略的時代背景下,高校體育舞蹈教學如何踐行健體強魄,拔高學生的身體素養(yǎng),同時提高教學的水平。鑒于此,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及實地參與式觀察法,剖析了微課的歷史淵源及內涵、底色,并且闡述了在高校體育舞蹈教學中使用微課的價值探究,進而分析了在高校體育舞蹈教學中使用微課的技術可行性、政策可行性、文化可行性,以期在大數據時代、為高校體育舞蹈教學踐行教育信息化、回應自主學習、落實終身體育思想、拔高教學效果提供一種創(chuàng)新思路與實踐路徑。
關鍵詞:高校? 體育舞蹈? 教學? 微課
中圖分類號:G807?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08(c)-0171-02
高校體育舞蹈在師生中頗受歡迎,探索更好的教學方法,讓其教學效果有所拔高,順應時代全民健身、體育強國的時代潮流,提高學生體育舞蹈水平,本文鑒于此,以微課是一劑良藥,將其在高校體育舞蹈教學中的使用開展了可行性探究。
1? 理論介紹:彼得圣吉的學習型組織
瑞斯特是學習型組織理論的提出者,但是瑞斯特的學生彼得圣吉是學習型組織的奠基人。彼得圣吉認為學習型組織是指在建立了組織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構建了遠大的愿景后,需要進行團隊學習,個人及組織要開展系統(tǒng)思考,提倡經過認識到組織及個人的障礙后,如何突破,借助于改變心智后的自我超越。努力在組織中營造其良好的學習氛圍、并且可持續(xù)發(fā)展。
2? 預知何處去,必究從何來:微課的追本溯源及內涵
2.1 微課的原本出處
微課的最開始稱呼是微型課程,其原始出處可以說是在1960年,誕生于美國阿依華大學附屬學校,初衷是短期課程或者課程單元。最早出現的微型課程還沒有使用到網絡,在計算機網絡通訊技術發(fā)展起來之后,借助于與網絡,微型課程以其主題突出、短小精活的特征,成為了學生學習的支架,教師教學的資源庫。這個時候主要是圍繞某一個教學主題開展的。時長在2個課時左右。
伴隨著科技的發(fā)展,手機、電腦、網絡通訊技術的日新月異,微課程漸入人們的視野,最流行的是一分鐘短視頻。教學微視頻在線上線下均可以使用。
2.2 微課的內涵
綜合研究微課的學者學術思想文章嘗試界定微課為使用手機或者拍攝設備,針對某一教學主題進行5~10min的微視頻拍攝,利用計算機網絡通訊技術或者電腦,在線上線下進行共享并學習的資源。
微課具有以主題為導向,滿足差異化需求、提倡自主學習、提高學習興趣、塑造學習型組織。并且具有短小精悍、靈活實用的特征。
3? 價值探尋:高校體育舞蹈教學中使用微課的功能
3.1 增加學生學習體育舞蹈的興趣及信心
高校體育舞蹈老師在課堂上進行舞蹈技術動作的講解、示范,但是可能由于學生基礎的差異,可能跟不上拍,而借助于微課,學生可以在課后進行慢放、回放、循環(huán)放、慢鏡頭等,來進行自我學習、自我斧正相應的舞蹈動作。難度系數比較高的舞蹈動作,借助于微課,即使自身基礎不夠好,但是假以時日、勤加苦練,定會攻關,進而增加了自身學習體育舞蹈的信心,獲得感油然而生,進而學習體育舞蹈的興趣也水漲船高。
3.2 突破了傳統(tǒng)體育舞蹈教學的天花板
高校體育舞蹈場地若是不足,那么有可能這課就不能上了。傳統(tǒng)體育舞蹈教學在舞蹈房或者專門的場地,教師講解、示范、指導并斧正。借助于微課,縱然教學場地不夠,有了相應的體育舞蹈教學內容的微課,在借助于多媒體教室,即使沒有網絡,在體育教學場地不夠的情形下,高校體育舞蹈顛覆傳統(tǒng)觀念,進入多媒體教室進行教學。
不單單是說高校體育舞蹈教學借助于微課,進入多媒體教師進行理論講解授課,成為可能。平時即使不在課堂上,借助于網絡,將以體育舞蹈相關教學內容為主題、相應體育舞蹈比賽精彩片段、前沿的體育舞蹈學術會議的經典理論均可以拍攝成微課,上傳至微信群、QQ群,師生共享。隨時學習、訓練、熏陶,成為了可能,破解了傳統(tǒng)體育舞蹈教學的限制。
3.3 滿足學生對體育舞蹈差異化需求
學生的體能、反應能力、技術動作基礎等差異,導致學生在高校體育舞蹈課堂上,對上課的目標可能不會統(tǒng)一,有的通過學是偏向學點初級的體育舞蹈知識、而有基礎的同學可能會追求高級的體育舞蹈技術動作。故而,微課的納入,可以滿足學生對體育舞蹈教學內容、體育舞蹈比賽、體育舞蹈學術會議的三大模塊的個性化、差異化需求。
4? 可行性分析:高校體育舞蹈教學中微課使用具備的條件
4.1 技術可行性
高校學生機會是人手一部手機,附帶當前大數據時代,網絡的覆蓋面是絕對可以滿足高校體育舞蹈教學所需要的網絡支持。多媒體教室在高校里占據一定的比例,其空置率還是存在的,故而,從技術層面來講,完全具備可操作性。
4.2 政策可行性
國家層面將體育強國、全民健身作為發(fā)展戰(zhàn)略,大學生身體素養(yǎng)的拔高,可以說大學生對美好生活追求的一部分。教育部也是鼓勵高校體育教學方法的改革,推陳出新,量體裁衣式的進行教學手段、教育理念的創(chuàng)新。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微課在高校體育舞蹈中的使用,也是回應教育信息化,鼓勵學生自主學習。
4.3 生態(tài)可行性
本文認為,微課實施的生態(tài)也具有可行性。第一,學生均為90后或者00后,其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比較突出,使用微課,是具備可接受性的;第二,在當前高校學生低頭族比較厲害的形勢下,使用微課進行高校體育舞蹈教學,可以助推大學生使用手機的“成功偏航”;第三,整個校園充斥著青春氣息,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而體育舞蹈的健身性、娛樂性與表演性,再添加進微課這一時髦元素,定將會助推高校體育舞蹈的接受面與歡迎程度的拔高。
4.4 經濟可行性
微課的拍攝設備,師生可以說都是自備,智能手機的普及提供了技術支持,多媒體教室的無償使用,騰訊王卡、不限量套餐的使用,為網絡上使用體育舞蹈微課資源共享提供了經濟可行性。師生可以說在微課使用到高校體育舞蹈教學中去,所投入的是學習時間,資金的投入上可以說微乎其微。
參考文獻
[1] 祝智庭,張浩,顧小清.微型學習—非正式學習的實用模式[J].中國電化教育,2008(2):15-18.
[2] 王覓.面向碎片化學習時代微視頻課程的內容設計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3.
[3] 張民選.模塊課程:現代課程中的新概念、新形態(tài)[J].比較教育研究,1993(6):11-13.
[4] 羅丹.微型課程的設計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9.
[5] 劉京.大學體育課“微課”教學模式探析[J].科技資訊,2015(4):150-151.
[6] 陳欣,管月泉.微課程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應用[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5(7):98-99.
[7] 張亞平,劉大軍.體育舞蹈與普通高校體育課的教學改革研究[J].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03(2):103-104.
[8] 王永盛.大學體育教學教程―第五章―體育舞蹈[M].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2007.
[9] 蔣薇,賈寶劍.高校公共體育課開設體育舞蹈課程探討[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10):1414-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