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傳波
高中階段對于化學教學的要求是通過課堂教學,培養(yǎng)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的思維具有獨立性和創(chuàng)新性,從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因此,問題教學就很自然地走入了高中化學課堂.問題教學,可以讓學生有目標地進行深入學習,充分發(fā)揮出學生的學習智慧,讓學生體驗到化學課堂的魅力,有效提升學生的化學核心素養(yǎng).
一、巧用需求問題,激發(fā)求知欲望
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可以為學生展示一些現象并要求學生對該現象進行解釋時,學生自然就會對該現象提出質疑,那么教師就可以順勢把問題明確提出,這樣就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例如,在教學“鈉、鎂及其化合物”相關內容時,教師先把鈉與一些非金屬單質及水的反應讓學生有一定的認識,然后問學生:鈉能和硫酸銅溶液進行反應嗎?會有怎樣的現象呢?學生根據前面所學的鈉的知識,知道鈉是一種很活潑的金屬,和硫酸銅反應會把銅從溶液中置換出來.教師沒有讓學生回答這個問題而是要求學生動手操作,看看是否與自己料想的相同.學生把鈉放入裝有硫酸銅溶液的燒杯中,實驗現象卻使學生有些措手不及,學生看到的是放入溶液中的鈉就像前面鈉與水反應的現象一樣,鈉浮在液面上發(fā)出吱吱的聲音,并伴隨有氣泡產生,還看到了溶液變得渾濁.學生被眼前的實驗現象驚呆了,這時教師再次提出問題:鈉與硫酸銅溶液發(fā)生的反應到底是怎樣的呢?學生重新思考分析,根據觀察的結果,學生忽然想到了剛開始的現象就是鈉與水反應的實驗現象,也就是鈉是先與水反應生成了氫氧化鈉和氫氣,是氫氧化鈉與硫酸銅溶液發(fā)生反應生成了氫氧化銅沉淀,才出現的是藍色沉淀.學生根據自己的思考分析給出了相關的化學方程式,經過大家的確認最終形成了結論.
教師把新現象擺在學生的面前,讓學生在觀察中產生了質疑,這時教師抓住時機提出學生心中所想的問題,使學生更明確了思考的方向,不僅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望,還使學生的思維更深刻.
二、巧用探究問題,培養(yǎng)思維能力
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探究問題,來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隨著問題的解決,逐漸突破教學的重點、難點.
例如,在教學高中化學“化學能與電能的轉化”時,教師向學生提了深入性的問題:(1)如果單獨把一塊銅片和一塊鐵片放入到稀鹽酸中,你將會看到什么現象?(2)如果把這兩塊金屬用導線連起來再放入到稀鹽酸中,又會觀察到什么現象呢?(3)當把鐵片從溶液中拿出后,用天平測量質量會有怎樣的變化?(4)當在連線位置放入一個電流表,指針能否發(fā)生偏轉?問題針對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難點,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思考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積極地尋找問題的答案,學生通過實驗操作,得出了結論:當單獨把銅和鐵放入稀鹽酸中時,銅沒有發(fā)生任何變化,而鐵卻能與稀鹽酸反應并伴隨有氣體產生.可是當把二者用導線連接時,就發(fā)現在銅片處有氣體產生,而抽出二者時在鐵片的表面上有銅附著,同時溶液的顏色也發(fā)生了變化.把鐵表面的銅清理掉后,用天平測量的結果鐵比原來輕了,也就說明發(fā)生了反應消耗了一部分.當學生在連線處接入電流表時,發(fā)現電流表指針有偏轉,說明有電流流過.
教師向學生提出探究性問題,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回顧與運用,這樣學生就能在問題的引導下積極思考,有效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巧用認知問題,增強辨析能力
在教學高中化學“從鋁土礦到鋁合金”時,教師為了讓學生對于鋁及其化合物的反應有更為明確的認識,就采用了問題教學的方式.教師提出兩個反應過程:把氫氧化鈉溶液滴加在氯化鋁溶液中;把氧化鋁投入到氫氧化鈉溶液中之后,再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氣體.教師讓學生先猜想可能的現象,再驗證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有學生發(fā)現當把氯化鋁溶液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產生了沉淀,可是其中有個學生不小心把氫氧化鈉溶液灑在了反應燒杯中,結果看到沉淀竟然消失了.在大家進行實驗方程式總結時,就有了加入適量的氫氧化鈉溶液就會產生氫氧化鋁沉淀,如果加入過量的氫氧化鈉溶液就會產生偏鋁酸鈉溶液.大家在驗證氧化鋁與氫氧化鈉反應時,原本是澄清的溶液,可是當通入二氧化碳氣體時竟然有沉淀產生,學生看著這個結果很興奮,對書寫方程式也有很大的幫助,這時學生根據沉淀顏色判定是氫氧化鋁.學生在書寫反應方程時,明確了氧化鋁和氫氧化鈉反應產生了偏鋁酸鈉,當通入二氧化碳時就生成了氫氧化鋁沉淀,從另一個側面也反映了氫氧化鋁的兩面性,加深了理解,做到了正確書寫方程式.
教師利用認知問題為學生清晰地展示了實際反應的現象,不僅讓學生對知識有了更為深刻的記憶,也讓學生的眼界和思路得到了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