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于物理復習課而言,發(fā)揮實驗的積極教學功效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實驗不僅可以讓復習課變得生動有趣、輕松直觀,也會讓學生的學習印象和記憶尤為深刻,從而充分展現(xiàn)復習課的綜合實效。
關(guān)鍵詞:實驗;初中物理;復習課
中圖分類號:G420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29-0057-02
引 言
化解學生的認知偏差是復習課教學的一個核心目的,尤其是重難點知識內(nèi)容,學生產(chǎn)生偏差和誤區(qū)的可能性更大。以實驗為輔助來進行難點的剖析,會讓理論知識變得生動有趣,從而消除學生理解上的障礙,使復習課的效果更加理想。關(guān)于重點定理和定律的復習是一個教學重點,一直以來,教師都在積極探討解決復習教學中出現(xiàn)的問題的方法。
一、糾正學生思維理解上的誤區(qū)
復習課教學實施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消除和糾正學生過往認知中存在的一些誤區(qū)與偏差,尤其是對于難點知識而言,這種誤區(qū)更容易產(chǎn)生,這也是教師在復習回顧時要著重解決的問題[1]。同樣,如果教師只是單純地以理論分析的形式來展開探討問題,學生可能當時聽懂了,但是印象并不深,認知誤區(qū)的消除也不夠徹底。如果教師在這樣的知識點的回顧中適當引入實驗題材,或者是以實驗為向?qū)?,相信會立刻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和探究興趣,而且實驗的直觀性會使問題更快地得到解答,也會使教學效果更為理想。
例如,在復習《浮力》這部分內(nèi)容時,筆者設(shè)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同一艘船從內(nèi)河駛向大海,所受浮力大小變化嗎?學生在沒有弄清楚問題本質(zhì)之前,通常會回答“變大”。針對此問題,筆者請學生利用彈簧測力計、溢水杯、小桶、水、濃鹽水、小船等做實驗,讓同一小船先在裝滿水的溢水杯中漂浮,用小桶承接從溢水杯中被排出的水,用彈簧測力計測出排開水所受到的重力;再讓小船在裝滿鹽水的溢水杯中漂浮,重復上述步驟,比較排開水所受到的重力和排開鹽水所受到的重力的大小關(guān)系,結(jié)果是相等的,證明此題答案應是不變,再經(jīng)比較排開水和排開鹽水的體積又發(fā)現(xiàn),排開鹽水的體積較小,進一步讓學生明白:浮力大小不變,因為海水密度變大,排開海水的體積變小,所以船身上浮一點。
上面的實驗教學效果非常直接,也有效化解了學生思維認知上的誤區(qū),達到了很好的復習鞏固的效果。由此可見,一個直觀實驗便能夠非常有效地化解學生認知上的誤區(qū)和偏差,這比教師單純的口頭講解分析效果要好得多,這也是推崇在物理復習課的教學中引入實驗主題的重要原因。
二、引導學生掌握難點知識
讓學生強化對難點知識的理解,同樣是復習課展開的一個重要目標。難點知識之所以會成為難點,很多時候可能是因為學生沒有建立正確的方式來理解這部分內(nèi)容,或者是教師在新知講授時沒有完全將問題分析清楚。因此,在復習課的實施中,教師要在這些內(nèi)容上進一步強化,要通過有效的引導來化解學生思維上的障礙,引導學生以正確的方式分析問題,促進學生牢固理解與吸收這部分內(nèi)容[2]。
針對難點知識的掌握,教師很難會想到以實驗為依托,但是,在初中物理課堂上,這是一個值得教師嘗試的方法。例如,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一直以來困擾著學生,在引導學生復習時,教師就可以適當融入一些實驗素材。教師可以先重新演示和總結(jié)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再運用多媒體教學將現(xiàn)象放大,并加以詳細講解,讓學生吃透所學內(nèi)容,直到完全理解。教師在展示實驗時一定要注意觀察學生的反應,看看學生是否真的弄懂了這些內(nèi)容。教師也可以結(jié)合實驗過程進行問題設(shè)置,以提問的方式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同時了解學生是否透徹吸收了相應知識點。
難點知識的掌握對于復習課而言非常重要。在鞏固學生知識點的掌握程度時,教師可以嘗試將實驗作為輔助,通過典型的實驗問題的引入,讓學生一邊觀看實驗一邊試圖解釋其中的原理,在頭腦中強化知識內(nèi)容的認知,這也是一個知識點應用的過程。這樣的教學方法可以很好地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讓學生更容易弄清楚知識內(nèi)容的原理,進而化解學習難點。
教師在定義教學難點時,通常最需要參照的就是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如果學生普遍對某個知識點的理解存在較大困難,即使這部分內(nèi)容看上去非常簡單,也是需要教師引起足夠重視的一個難點內(nèi)容。
三、讓學生對定理的理解更透徹
物理課本中很多知識內(nèi)容是建立在特定的定理與定律之上的,學生能否牢固掌握這部分知識是教學的核心。而復習課的實施就是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這些定律、定理的理解和吸收,讓學生掌握使用這些知識內(nèi)容的正確方法。當談到這部分內(nèi)容的教學時,大部分教師會采取問題分析或者例題講解的方法進行復習回顧。這是一類可以發(fā)揮作用的教學模式,但是,教師不妨進行更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探究。如果將實驗素材或者實驗主題引入定理的復習鞏固中,相信會帶給學生耳目一新的感覺,也會讓這部分知識的復習回顧變得更加生動有趣。
例如,在復習“杠桿”這部分內(nèi)容時,教師在引導學生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所涉及的試題中,經(jīng)常會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改變懸掛的鉤碼個數(shù),移動其懸掛的位置,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這樣做的好處是什么呢?以前筆者習慣畫圖說明,雖然學生當時聽懂了,但時間一長他們就忘了。這說明這種方法的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學生的理解掌握也不夠透徹。因此筆者采取了實驗的方法,先讓杠桿不在水平位置靜止,讓學生清楚地看到此時杠桿受到的豎直向下的拉力與杠桿不垂直,并說明支點到力的作用點的距離就不是該力的力臂,之后再畫圖進一步分析證明,學生很快就明白了這樣做的好處是方便測力臂。在這種以實驗示范為契機的知識回顧教學背景下,學生會形成非常深刻的記憶,并且能夠立刻領(lǐng)會到問題背后的知識原理,這才是復習課應有的效果。
夯實學生對核心定理、定律的掌握,這毫無疑問是復習課難點知識攻克的一個重要方向[3]。在這樣的內(nèi)容教學實施中,教師很難想到可以利用實驗作為范例,或者采取引入實驗的方法來強化學生的學習印象。從上面的例證中可以看到,一個操作簡單的實驗起到的效果是非常明顯的。學生通過直觀的實驗現(xiàn)象呈現(xiàn),很快就弄清楚了這個問題背后的知識原理,這比教師單純畫圖或者口頭分析的效果要理想很多。
這部分內(nèi)容理論性相對較強,對于學生不容易理解的問題,教師如果能夠在講解的過程中融入一些有針對性的實驗,會立刻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進入問題情境。同時,實驗現(xiàn)象非常直觀地說明了很多問題,也重現(xiàn)了知識原理,會讓學生有更深刻的學習印象,之后遇到類似的問題,學生也不會混淆,這部分知識點的復習效果也得到了充分發(fā)揮。
結(jié) 語
總之,初中物理復習課和新知教學雖然存在很大差異,但是在復習課的展開中教師仍然需要留意學生是否真的對過往知識有良好的理解與吸收,是否存在特定知識理解上的偏差,如果有,這將是復習課要關(guān)注的重點所在。
[參考文獻]
鐘榮鴻.初中物理復習課的切入點選擇[J].中學理科園地,2016,12(04):80-81.
李杰.探索新課程背景下的物理復習課教學[J].華夏教師,2016(02):28.
陳晶宇.淺析如何提高復習課的課堂效率[J].數(shù)碼設(shè)計,2017(09):212.
作者簡介:陳翔(1991.10—),男,江蘇鹽城人,本科學歷,初級教師,從事初中物理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