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友霞
摘要:法漢翻譯是用漢語改寫法語的語言遷徙活動。動詞在法、漢兩種語言中都占有重要位置,同時漢語和法語在動詞使用、謂語表達上均存在著很大差異,因此研究法語動詞的漢譯很有必要。本文通過主要從法漢謂語表達的差異對翻譯的影響、法漢動詞時態(tài)不同的表達方式等方面分析法漢翻譯中法語動詞的翻譯。在法漢翻譯中進行動詞翻譯時,不僅要考慮動詞的詞匯意義,也要注意其通過各種形態(tài)變化表達出的語法意義??傊?,法語動詞表達用法與漢語動詞有很大差異,翻譯中要進行恰當轉(zhuǎn)換。
關鍵詞:翻譯;動詞;轉(zhuǎn)換
一、引言
翻譯是各文化之間通過語言轉(zhuǎn)換進行的交流活動,其原則是要實現(xiàn)不同語言之間的最大等值轉(zhuǎn)換。而就法漢翻譯來說,我們知道法語和漢語分屬于不同的語系、語族,兩者在結(jié)構、表達方式上均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從語言學分類上來講,漢語是典型的孤立語,缺少詞形變化,但是詞的順序很嚴格,虛詞的作用很重要,詞與詞之間的語法關系,除了詞序,很多都是由虛詞來表達的。法語屬于曲折語,他的特點是有著豐富的詞形變化,詞與詞之間的關系主要靠這種詞形變化來表示,因而詞序沒有孤立語那么重要。
法語和漢語兩種語言的不對等對翻譯產(chǎn)生的影響是一個很大的課題。在這里我們重點分析法漢翻譯過程中法語動詞的翻譯。在翻譯中,動詞的翻譯是非常重要的,它不僅影響到語義,也會影響到整個句子結(jié)構乃至篇章結(jié)構。所以翻譯中處理好動詞的翻譯是重中之重。
二、從法漢謂語的差異分析法語動詞的漢譯
(一)法漢謂語的差異
法語表達結(jié)構屬于典型的主謂結(jié)構,即一個句子中必有主語和謂語,而且僅有一個主謂結(jié)構,同時謂語必定是變位動詞。法語所要表達的人稱、性數(shù)、時態(tài)、語態(tài)等意義均可通過動詞變位表達出來。法語的謂語動詞有著紛繁復雜的變位,在這一點上漢語謂語是難以望其項背的。我們說法語是世界上最嚴密的語言,其嚴密性與其謂語動詞的這些復雜變化是有很大關系的??梢哉f法語所表達的時間、語氣等等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通過謂語動詞的變位來實現(xiàn)的。“就法語謂語而言,謂語動詞無論形式和形態(tài)都存在著紛繁復雜的變化每個人稱都有每個人稱的特定謂語形式。每一個句子只允許有一個主謂結(jié)構,這就相對限定了法語中謂語的使用?!保_順江、馬彥華,2006)我們前面已經(jīng)提到過,法語是曲折語,內(nèi)部有豐富的曲折變化。這種曲折變化首先第一個就體現(xiàn)在其動詞上。法語動詞不僅有性數(shù)的變化,還有時、體、態(tài)的變化,這些變化都有著不同的語法意義,在翻譯時需仔細加以區(qū)分。
漢語的表達結(jié)構屬于主題——敘題結(jié)構。主題即語句的中心,敘體(謂語)的使用就相對地自由和松散。在大多數(shù)時候,漢語的謂語也是由動詞來承擔的,只是漢語動詞的形態(tài)變化與法語不同,沒有變位動詞和動詞不定式之分。漢語是孤立語,沒有內(nèi)部曲折變化,當然漢語也有其形態(tài)變。所以漢語動詞的使用比較自由,而且漢語謂語包容度較大,“漢語的謂語并非一定要用動詞,甚至會出現(xiàn)形容詞性、名詞性或動詞性謂語。然而一旦用到動詞性謂語時,它則相當活躍,不受限制,有著極大的獨立性?!保_順江、馬彥華,2006)
基于上述法語和漢語謂語的差異,兩者在使用謂語表達上還是有著很大差異的,主要表現(xiàn)就是法語主要依仗形態(tài)變化表意,而漢語主要依仗的則是其詞匯組合。所以在漢譯時要注意從法語的形合到漢語的意合的轉(zhuǎn)換。
(二)法漢謂語的差異對翻譯的影響
1.翻譯中謂語動詞與名詞、形容詞的轉(zhuǎn)換
從上面謂語動詞的比較中,我們已經(jīng)知道法語的謂語一定是變位動詞,而漢語的謂語則可以是形容詞性、名詞性、動詞性詞語。但法語中有一些動詞是從名詞、形容詞派生而來的,比如caractériser(描述…特征)、gifler(打耳光)、rougir(變紅)等。漢語中沒有這樣的派生詞,所以法譯漢時這些動詞常處理為相應的名詞、形容詞。需要注意的是在動詞轉(zhuǎn)為名詞時,往往需要為之搭配一個恰當動詞。還有的時候,要根據(jù)漢語表達習慣將法語動詞處理為形容詞性謂語。
例:Ces sept pensionnaires étaient les enfants de Madame Vauquer, qui leur mesurait avec une précision dastronome les soins et les égards, daprès le chiffre de leurs pensions.(Honoré de Balzac)
這七位房客好比伏蓋太太特別寵愛的孩子,她按照膳食費的數(shù)目,對各人定下照顧和尊敬的分寸,像天文學家一樣不差毫厘。(傅雷譯)
2.謂語動詞與副詞的轉(zhuǎn)換
“翻譯不是尋求詞語的對應,而是尋求概念的對等?!保üㄖ校?005)法語中經(jīng)常遇到動詞修飾動詞的情況。即語法謂語加邏輯謂語的情況。語法謂語表動作的程度或感情色彩,邏輯謂語表動作。而漢語中則沒有這種動詞修飾動詞的表達法?!胺ㄕZ中存在不少伴有不定式的動詞詞組,前后兩個動詞緊緊連在一起,但它們的本質(zhì)關系卻并非動作的累加,前面的動詞詞組往往起到狀語的作用,修飾限定后面的不定式,在這樣的情況下,漢譯時往往將前面的動詞詞組變通為副詞。”(劉成富,2005)
例:Nanon laissa échapper un gros rire.(Honoré de Balzac)
拿儂情不自禁哈哈大笑。(傅雷譯)
三、從法漢時態(tài)表達的差異看法語動詞時態(tài)的漢譯
法語主要依仗謂語動詞的形態(tài)變化即動詞的變位來表達時態(tài)概念。而漢語動詞是沒有與之對應的形態(tài)變化的。“漢語以時態(tài)助詞(著、了、過)以及時間副詞或添加詞語來表時態(tài),總之是以詞匯手段表示時體范疇。漢語思維中時間模糊度很大,似乎一切均在不言之中,漢語民族的時間默契感很強,一般情況下并不造成交際障礙?!保▌㈠祽c,2005)當然除詞匯手段以外,漢語還常用句法手段表時態(tài),即用整個句子的陳述、說明或敘述等等襯出時間概念,漢語讀者通過語境、語感就能感受得到。因此表示時間概念的句法手段我們在翻譯中也可以嘗試著去用。
法語的時體概念是由動詞的變位來表達的。不同的動詞變位對應著不同的時體概念。時態(tài)翻譯的任務就是將這些動詞變位所表達的時體概念用漢語詞匯手段或句法手段表示出來。法語的“時態(tài)”顧名思義由“時”(le temps)與“態(tài)(體)”(laspect)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時)表時間,另一部分(體)表動作狀態(tài)。比如說“Le vent sest levé.”與“Le vent se levait.”這兩句話是有區(qū)別的。前者是表示“起風了”,是過去時、完成體,表示一個完成的動作。我們看到這句后可能就會不由自主的想象起風之后發(fā)生了什么。而后者也是過去時,動作也是起風,只是他是一個未完成體,它表示風是漸漸起來的,我們似乎能感受到那種狀態(tài)“風一點點刮起來了,越來越大。”,“se lever”這個動作在未完成體里厚度明顯增加。法語的動詞都處在由時間、狀態(tài)組成的平面坐標圖中。在法漢翻譯時,要用漢語準確表述原來由法語動詞描述的每個動作的坐標,還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
漢語中要表達時間概念要通過詞匯手段,即在添加必要的輔助詞來表達。對于法語動詞時間的翻譯我們可總結(jié)如表1:
法語中尤其是在文學、新聞等文體中,各個時態(tài)一般會搭配配用,來表達不同的時間及不同的動作狀態(tài);而漢語中相通的概念一般會通過副詞、虛詞、詞序及上下文語境來表達。所以法譯漢時,要特別注意兩者的轉(zhuǎn)換。要用漢語的表達方法把法語中所表達的時態(tài)概念綜合、精確地表達出來。
四、小結(jié)
法語動詞與漢語動詞在形態(tài)、表達結(jié)構上均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漢語謂語動詞雖無形態(tài)變化,但其涵義明確,與諸多語氣助詞、時間副詞、動作副詞等配合使用,也能自如地表達出時態(tài)、語態(tài)等語法意義。而法語謂語動詞形態(tài)變化繁多而嚴謹,時態(tài)、語態(tài)雖多但語感清晰。法語動詞形態(tài)變化十分豐富,在語句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僅關系到句子的語意表達,也關系到整個句子的結(jié)構。在法語中動詞是句子乃至篇章語法關系和主題關系的中心,翻譯時如果一旦搞錯動詞表達結(jié)構及其形態(tài)變化所表達的意義,那么整個句子就會出現(xiàn)語意乃至結(jié)構上的謬誤。我們知道,句子是翻譯的重要單位,句子翻譯弄不好,勢必將影響到整個篇章的翻譯。對于法、漢這兩種在表達結(jié)構、形式上均存在著很大差別的語言來說,法漢翻譯中動詞翻譯是重中之重,因此務必要慎重對待,力求實現(xiàn)原語和目的語在形式、意義上的最大對等。
參考文獻:
[1]Jean Dubois, Mathée Giacomo, Louis Guespin, Christiane Marecellesi, Jean-Baptiste Marcellesi&Jean-Pierre Mével,1973,Dictionnaire de Linguistique[M]Paris: Librairie Larousse.
[2]郭建中,漢英/英漢翻譯:理念與方法(上)[J].上海翻譯,2005(4).
[3]劉成富.法語筆譯實務[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5.
[4]劉宓慶.新編當代翻譯理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2005.
[5]羅順江,馬彥華.法漢翻譯理論與實踐[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6]羅順江,馬彥華.漢法翻譯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7]毛意忠.法語現(xiàn)代語法[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
[8]葉蜚聲,徐通鏘.語言學綱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