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福金
福建省龍巖市第一中學 福建 龍巖 364000
引言:在現(xiàn)如今,仍然有很多高中英語課堂采取滿堂灌的教學方式,教師通過不斷講述的方式將自己的知識教給學生,學生在課堂上盲目接受老師的知識,學習極其被動。從而出現(xiàn)了教學質(zhì)量不高,學生缺乏學習積極性,運用能力較差等問題,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進行,這些問題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guān)注,尋求有效措施解決這些問題顯得尤為關(guān)鍵?!皩胧浇虒W法”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主進行學習的一種教學方法,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合理運用“導入式教學法”可以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而提高課堂效率。
“導入式教學法”是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學習知識的一種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對教師及學生的職能進行了清晰的界定,即學生是主體,教師起引導作用。它不僅僅是一種教學方法,更是一種教學組織模式,在這種模式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都將大大得到提高,又由于英語這一科目的特殊性,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充分鍛煉到自身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yǎng)實踐能力。真正做到教學雙方各盡其能、各得其所?!皩胧浇虒W法”在運用的過程中遵循以下幾點原則:第一是科學性原則,即教師要以正確的合適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教導,并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注意教材的選用、講解以及學生品德的培養(yǎng);第二是主體性原則,指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利用課堂教學活動鍛煉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能動性思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樂趣;第三是發(fā)展性原則,不忽視任何一個學生,激發(fā)每個學生的最大潛力,充分發(fā)展其自身;第四是教與學最優(yōu)化原則,在教學過程中,要在師生共同參與積極互動的基礎(chǔ)上讓學生學會自己解決問題。
在當今的高中英語課堂中普遍存在著學生知識掌握不牢固、英語水平良莠不齊、學生缺乏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等問題。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我國高中英語教育也不得不進行改革。英語這一學科具有枯燥性的特征,新舊知識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較大,新知識的掌握離不開已有的思維形式以及舊知識的完善和鞏固,這就要求學生在英語學習中要打好基礎(chǔ),鞏固知識。但是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是教師全身心的注重單方面的輸出,卻忽略了學生的接受能力大小,導致學生無法全部吸收。此時,如果運用“導入式教學法”,就能夠摒棄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引導學生主動進行學習,使學生學習積極性得到充分調(diào)動,從而提高高中課堂的教學效率。
教育改革要求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起引導輔助作用。高中英語是學生鞏固知識的一個過程,對于知識經(jīng)驗、心理結(jié)構(gòu)作用十分重視,尤其重視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然而學習的過程亦是認識的過程,認識并非簡單的、被動的反映一個事物,而是利用本身已掌握的知識及已有的經(jīng)驗,將原有的認知結(jié)構(gòu)進行調(diào)整,并新建一個新的認知結(jié)構(gòu),是一個積極主動的過程。因此,教師應(yīng)摒棄“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tǒng)觀念,切實做到為學生教學提供服務(wù),實現(xiàn)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充分利用發(fā)揮“導入式教學法”的作用,使每一節(jié)高中英語課堂得以順利有效進行。
人教版教材涉及的話題廣泛,形式豐富,覆蓋面廣,囊括了天文、地理、文化、醫(yī)學等知識,這就加大了課堂導入的難度。為了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教師首先要對百科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并結(jié)合教學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認知基礎(chǔ),對教材話題進行靈活地應(yīng)用,設(shè)置各種逼真的情境,促進師生間的有效互動。比如,在導入新課時,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將鮮活的生活常識融入枯燥的課本知識,這樣就能起到點石成金的作用,既便于學生記憶,又能激發(fā)其濃厚的學習興趣。
教師可通過新舊知識的對比或提問喚起學生對已學知識的回憶,再從回憶中找出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例如,人教版高一英語 Module 4 Unit 1 的主題是 Women of achievement,在 Warming Up 部分的引言中出現(xiàn)了“Most great people we know about areal so important people.But important people may not be great people.”,這正好與 Module 1 Unit 5 Nelson Mandela-a Modern Hero 的主題導入一致,兩單元可并稱為 sister units。于是,教師可以從這兩句引言引導學生回顧偉大人物與重要人物的異同,以及偉人應(yīng)具有的品質(zhì),最后過渡到偉大女性所具有的特點,達到新舊課教學自然銜接的效果,既幫助學生鞏固了舊知識,又為學生深刻地闡述新知識,可謂是一舉兩得。
教師對將要教學的新知識埋下伏筆,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可以說,讓學生始終抱有好奇心也是一種有效的導入方式。教師在導課時應(yīng)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上閱讀課之前,可以讓學生根據(jù) Pre-reading 部分的問題或者課文圖片、小標題等進行讀前討論,對課文內(nèi)容進行預測。比如,人教版高一英語Module 4Unit 4 閱讀部分的標題為 Communication:No Problem?學生在 Warming Up 中已初步了解了中西方在交際過程中禮貌表達方式的異同,具有一定的跨文化意識,筆者從小標題入手,通過提問激發(fā)學生參與課堂討論的積極性,循序漸進,逐步導入課文的主題。
Q1:What do you know by reading the titles of this reading?Can you predict it?
Q2:Can you list some different greeting ways of different cultures?
Q3:Why there are so many different ways of greeting?Why body language is very important in communication?If we make mistakes,what will happen?
高中英語帶有一定的抽象性,而且是后續(xù)高層次英語學習的基礎(chǔ),探究有效教學方法十分必要?;诖?,我們認真分析“導入式教學法”在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中的運用,對該方式的具體運用以及在運用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作用進行闡述。旨在通過分析使“導入式教學法”的基本狀況和優(yōu)勢得到展示,更好地應(yīng)用在后續(xù)的高中英語教學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