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類最古老的文化藝術表達形式之一就是音樂。小學音樂是感情和意境的統(tǒng)一,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運用律動教學,學生們根據音樂的起伏做律動,教學中運用各種方式,讓學生身體的各個部位感受音樂、理解音樂,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小學生學習音樂,提升音樂素質的目的。
關鍵詞:律動教學;小學;音樂課堂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21-0064-01
一、律動教學的意義
小學音樂階段的教學可以說是系統(tǒng)學習音樂的正式階段。律動教學的意義在于激發(fā)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有助于學生感受音樂的魅力。體驗音樂是音樂藝術活動的基礎。體驗音樂首先是聽覺的感受,在聽音樂的基礎之上,用簡潔、形象、生動的語言去揭示音樂的思想以及音樂所蘊含的藝術。律動教學的意義就是把身體的運動與音樂之間相結合,讓音樂課堂上產生的教學效果達到提升。音樂的表達與身體的律動表達的皆是人的情感。音樂教師在上課的時候,要根據情節(jié)與素材設計不同的律動。音樂風格的不同它的律動就是不同的。
二、律動教學的內容
1.動作教學的內容
律動教學的基本動作主要包括:走、奔跑、跳躍、拍手、擺臂等其他基本身體動作,還有一些反復單一的簡單跳舞動作都是屬于律動基本動作。學生通過身體來感受律動,做有規(guī)律的韻律動作,從而體現律動教學在小學音樂中的獨特作用。還有一種律動教學是模仿動作,還有一種律動動作叫作律動模仿,就是模仿各種各樣的勞動動作,像掃地、澆小草等;對自然現象的模仿,像花兒綻放、刮風等;對日常生活現象的模仿,穿衣服、脫褲子等這些對動作的模仿也屬于律動教學中的動作,通過模仿的律動表達節(jié)奏。
2.律動的節(jié)奏教學
節(jié)奏是律動教學內容中不可或缺的教學內容。音樂節(jié)奏感的培養(yǎng)對學生進行音樂教學起著關鍵作用。以前傳統(tǒng)音樂課上的教學一般以旋律為主,而節(jié)奏被音樂教師忽視。達爾克羅茲的音樂教學思想是通過學生的身體律動為主,通過身體部位的運動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節(jié)奏感。在音樂的學習過程中,老師不能是只給學生們放音樂聽,這樣會導致學生對音樂產生厭惡心理,教師應該從小學生的天性入手,聆聽音樂的同時與身體的律動相結合,激發(fā)學生學習音樂的主動性。音樂的動態(tài)教學為音樂課的教學添上濃厚的一筆。
三、律動教學模式的運用策略
小學生天性好動愛玩,而音樂又是一項抽象的藝術,音樂不像其他藝術形式一樣直觀地呈現在人們的眼前,音樂是抽象的體驗。通過律動教學這種實踐活動,從原先的聽覺變成身體的運動方式體驗音樂教學。
1.激發(fā)想象力
激發(fā)人的想象力才能促進世界的發(fā)展。對于現階段的小學生來說,他們正處于好奇心強烈與充滿想象力的年紀。他們在面對音樂時,會對音樂的理解有不同的表現動作。在音樂教學中要鼓勵學生表達自己想做的動作,豐富學生的想象力。
2.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
音樂教師要注重對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打開學生的創(chuàng)造空間,積極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動創(chuàng)造,并從創(chuàng)造中體驗快樂?,F如今的音樂課還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問題,音樂教師一定要注重學生的素質發(fā)展,對學生的未來負責。在音樂教學中運用好律動,提高學生主觀能動性。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做好課堂教學引導者,保證律動教學的順利開展進行,提高教學質量。
每一個學科都有其特有的教學方法,只要我們能夠合理地運用,精心地設計課堂教學,就會達到出人意料的效果。通過律動教學模式,將身體的動作與音樂相結合,從感知音樂到表達音樂。律動教學模式在小學課堂中的運用,如果這種模式得到音樂教師的科學合理運用,那么傳統(tǒng)枯燥無味的音樂課就會與我們告別。
參考文獻:
[1]楊穎.淺談舞蹈律動教學在小學低年級音樂課堂中的作用[J].學周刊,2019(4):149-150.
[2]鄧莉.談達爾克羅茲體態(tài)律動教學在小學音樂課堂的實踐[J].北方音樂,2018(6):112-113.
作者簡介:高楊(1987—),女,河北景縣人,小學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