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初中信息技術動態(tài)課堂的構建實踐,主要通過“明晰目標,鋪墊動態(tài)課堂基礎;資源整合,延伸動態(tài)課堂維度;反饋互動,調整動態(tài)課堂策略;實踐鞏固,推進動態(tài)課堂生成”等手段完成動態(tài)課堂的深度探索。
【關鍵詞】初中信息 動態(tài)課堂 探索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8A-0159-02
葉瀾教授曾經(jīng)說過:“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出現(xiàn)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因此,教學活動不必遵循固定的線路行進,而要根據(jù)教學需要及時調整策略?!边@一觀點表明,教學的過程實際就是動態(tài)課堂構建的過程。動態(tài)課堂即在教學互動中,教師以即時出現(xiàn)的超出預設方案以外的問題或任務為契機,及時調整教學計劃和教學流程,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但卻始終朝著教學目標前進。
一、明晰目標,鋪墊動態(tài)課堂基礎
學習目標,是指學習活動中需要達到的境地和標準,是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習內容的具體化表現(xiàn)。教學過程中,任何教學活動的開展都必須圍繞學習目標開展,它是教學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因此,目標的設置是否合理、科學,對教學的結果起著關鍵性作用。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學目標的設置必須遵循基礎性、多元性、明確性、針對性和深刻性原則,尤其要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這三個角度著手展開目標布設。對初中信息技術學科的學習目標進行設計時,教師首先要考慮學生的認知實際,對目標進行多重篩選,彰顯目標的基礎性特點。其次,目標要明確、具體、有針對性?;\統(tǒng)模糊不清的學習目標很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也無法讓學生找準學習方向,教學效果自然無法凸顯。
例如,教學《圖片素材的簡單處理》一課,課堂伊始,筆者沒有直接講授新課,而是先引導學生明確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大家認為這節(jié)課需要完成哪些學習目標?”學生目標意識不強,不知道學習目標具體指什么,大家都很沉默。接著筆者指導點撥學生:“了解了學習目標就能知道本節(jié)課的學習需要完成的任務?!睂W生一聽似乎有了方向,一陣討論之后紛紛發(fā)言:“學會美圖秀秀的基本使用方法和技巧,學會打開、關閉美圖軟件,縮小圖片尺寸、裁剪圖片和保存圖片?!薄皩W會用美圖秀秀搜集圖片和進行簡單處理?!薄瓕W生表述結束后,筆者利用課件展示三維目標的具體表述,然后引導學生進行連線活動:“大家提到的學習目標都比較恰當,現(xiàn)在請你們嘗試用連線的方式將具體內容與三維目標對應起來?!边B線活動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本節(jié)課學習目標的印象,這有利于他們增強宏觀意識,從整體上對知識進行把握。
學習目標的深刻性主要指學習目標的設置不是死板地執(zhí)行三維目標的要求,而要根據(jù)具體教學內容,用精準化的語言進行表述,盡量減少子目標的設置。這樣學習重點才能更加突出,學生閱讀學習目標后,才能快速把握學習的基本方向。
二、資源整合,延伸動態(tài)課堂維度
隨著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影響課程教學的因子越來越豐富,常見的有教師、學生、環(huán)境和教材,這些是構成教學活動最基本的、也是不可或缺的內容。如何將教學因子相互整合,使之相互融合、滲透、轉化,是教師需要直面的課題。教學因子不同程度或者不同類型的整合,會收獲不同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要從教學實際出發(fā),對各種資源進行科學合理的優(yōu)化“組合”,使教學活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初中信息技術課程資源異常豐富,教師對此要有清晰認知,并且要有挖掘、利用各種資源的意識,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課程資源。例如學習《編輯音頻材料》一課前,筆者先讓學生到網(wǎng)絡上自主搜集一個自己喜歡的視頻資料。課中,筆者先教學音頻材料的基礎知識,然后示范剪輯,當學生基本掌握音視頻剪輯的方法技能時,筆者再順勢引導學生對自己搜集的視頻資料進行加工處理。由于學生收集的視頻都是自己喜歡的,學習了新技能,他們都希望在實踐中能夠學以致用,檢驗學習成果,因此學生的編輯熱情極其高漲。在整個實踐操作過程中,筆者沒有脫離文本指導,而是關注教材,將文中的重點信息融入學生的實際操作中,幫助學生理清音視頻制作的流程和方法,同時使學生與文本之間形成有效互動,使其思維與文本思維契合度更高。借助資源整合,學生可迅速抓住文本中心和關鍵,學習不再像以前那樣枯燥乏味,教學活動得到快速升級。
初中學生的分析、歸納、搜集能力已達到一定水平,他們有主動學習探究的欲望和沖動。教師要把握這一點,從學生認知、興趣愛好等方面展開思考,引導學生進行資源的搜集、整理,讓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理解學習內容,感知信息技術學習的重要性,這樣的參與,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也令課堂教學的內容和維度得到拓展和延伸。
三、反饋互動,調整動態(tài)課堂策略
互動是在和諧教育思想的指導下,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生本之間進行的交流?;咏虒W是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外部動力,是高效課堂的有力保證,能夠達到教學相長的目標。建構主義認為:“任何學習活動都必須依賴學習者認知的發(fā)展,學習者認知水平高,學習活動就能順利推動,而影響學生認知發(fā)展水平的關鍵因素就是學習過程中的互動?!庇纱丝梢?,教學互動是教學活動中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而要使互動彰顯教學主體的地位,更好地服務于教學實踐,十分考驗教師的智慧。問題、任務驅動法,是常用的推進互動開展方法。初中信息技術是一門綜合性學科,涉及的內容也比較復雜,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從學科特性出發(fā),以學習重難點為載體,進行互動性設計。
學習《制作LOGO動畫》一課,教師首先引導學生認識Xara3D以及這個軟件的使用方法。具體任務如下:任務一是制作一個自己姓名的LOGO動畫,任務二是為自己的家人設計一個LOGO動畫。制作過程中,筆者一邊觀看學生的操作,一邊進行巡視指導。巡視中,筆者發(fā)現(xiàn)有名學生對制作LOGO的操作步驟掌握得不是很清楚,而有名學者則思路清晰,筆者鼓勵這兩名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希望這兩名學生通過互動、合作,取長補短,盡快掌握知識,完成任務。
教與學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它們之間的互動也必須是全方位、多元化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最為常見,學生與計算機的互動、學生與文本的互動、學生與環(huán)境的互動也是實現(xiàn)高效課堂構建的重要條件。教師要創(chuàng)設條件,引導學生參與到互動中來,如此教師才能更好地了解學生思維動向,及時調整課堂教學策略,規(guī)劃更科學的教學路線。
四、實踐鞏固,推進動態(tài)課堂生成
學習活動結束后,鞏固訓練顯得特別重要。當前信息技術教學處于一種極端狀態(tài),不是缺少訓練就是訓練過于頻繁。無論是哪一種教學思維,都不利于高效課堂生成。課標指出:“信息技術課程旨在培養(yǎng)學生分析、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在此基礎上實現(xiàn)信息素養(yǎng)培養(yǎng)?!币雽崿F(xiàn)這一教學目標,教師必須給學生提供實踐訓練平臺,讓學生有吐納知識、運用知識的渠道。初中階段的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的訓練題比較排斥,對訓練題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做題時總是粗心大意、應付了事。為了防止此類現(xiàn)象的發(fā)生,教師要從訓練題設置本身出發(fā),進行分層設計,通過設置不同難度系數(shù)的訓練任務,使不同水平學生的潛能得到充分激發(fā),進而實現(xiàn)自我的發(fā)展?;蛘咦裱?lián)系學生生活實際的原則進行訓練設置,讓學生能真正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學習《玩轉工具箱》一課后,筆者設置了一個實踐運用任務:“我市一個公司引進了一個科研項目,該公司主要設計、生產(chǎn)跳舞毯,他們打算向社會廣泛征集跳舞毯作品,一旦作品被選用,將會進行批量生產(chǎn),而且作品設計者也會被聘請為特別顧問?!边@個任務很有挑戰(zhàn)性,而且獎勵豐厚,學生們躍躍欲試,很快完成了一些個人作品或者小組作品。繼而,筆者讓學生對自己的作品進行展示、解說,在班級內評選出優(yōu)秀的作品推薦參與公司競選。這樣一個實踐任務,是教師根據(jù)學生特點、需求量身定制的:學生都喜歡玩跳舞毯,全體學生都有參與設計的欲望,這是設置實踐訓練的基礎。學生在了解跳舞毯基礎構造的基礎上,融入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設計,學習到的知識得到運用,知識成功轉化為實踐運用能力。并且實踐所形成的各種作品,實際上是動態(tài)課堂生成的表現(xiàn),根據(jù)學生操作中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或者創(chuàng)意,教師可以吸納為一個研究點,引導學生解決更多的實際問題。
動態(tài)課程的構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教師要從目標設置、資源整合、反饋互動和實踐鞏固等方面著手展開教學設計。只有從這幾個角度進行課堂深度探索,學生才能切實體會信息技術的價值,才會全身心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
作者簡介:王嬋(1979— ),女,廣西玉林人,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
(責編 黃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