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華
【摘 ? 要】 ?要想學生能夠在學習中有所收獲,就要從問中尋找機會。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以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學習,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還能使學生在問題導學中靈動思維,提升物理綜合素養(yǎng),建構(gòu)實效的物理課堂。
【關(guān)鍵詞】 ?初中物理;課堂教學;問題導學
學習是從問題開始的,學生的學習更離不開問題,學生只有在面對問題時才能更好地發(fā)揮出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問題的解決過程中既有參與積極性的體現(xiàn),又有主動的思考、探究,表現(xiàn)出學生極高的學習興趣,成功構(gòu)建了知識體系。因此教師在進行物理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利用問題導學的教學方式進行實際課堂教學,以問題作為學習的引線,指引學生進行物理知識的學習,不斷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能力,從而成功建構(gòu)實效的初中物理課堂。
一、問題導學,激發(fā)學習欲望
要想一堂課有好的教學效果,首先要在導入環(huán)節(jié)下足功夫。初中學生的好奇心比較強、對問題比較敏感,教師可以利用問題來引導學生走入新課的學習,在問題的引領(lǐng)下,學生的學習欲望會被成功的激發(fā),主動投入到課堂中,積極地思考、分析,讓學生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更好地學習新知,這將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如在講《動能勢能機械能》一課時,新課伊始,教師先向?qū)W生提出問題:你要怎樣看出物體是有動能的呢?又是怎樣知道物體具有勢能的呢?學生根據(jù)自己在預習中獲得的知識,很快給出了準確的答案:如果物體正在運動,那么物體就是有動能的,而勢能分為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至于重力勢能則是當物體被抬高后就有了,彈性勢能是物體有了彈性形變就會有,比如彈簧形變后就有了彈性勢能。教師對學生的回答給出了肯定,并緊接著從講桌下拿出了一個熱氣騰騰的包子,再次向?qū)W生提出問題:熱包子現(xiàn)在能立刻吃嗎,學生紛紛回答:不能,會燙傷嘴巴的。教師接著問道:那么這是不是說熱包子具有能量。學生答道:是。教師提出:包子的能量是多少?你能用肉眼進行判斷嗎?那么物體具有的動能、勢能能否用肉眼進行判斷?機械能作為動能和勢能之和能用肉眼進行判斷嗎?學生就想到了前面學過的相關(guān)的知識,并把這些知識用來解決現(xiàn)在的問題,學生最后給出了回答:熱包子的能量是不能用肉眼進行判斷的,而物體是否具有動能、勢能、機械能,則是可以直接用肉眼判斷出來的。接著教師向?qū)W生提出要想更好地理解和認識動能、勢能和機械能,就要對新知進行更加深入的學習。
教師運用問題導學的模式進行教學,使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產(chǎn)生學習的欲望,并主動參與到問題的解決中,深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打造富有實效的物理課堂。
二、問題導學,調(diào)動探究熱情
物理知識與人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再加上學生在生活的過程中也有接觸,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聯(lián)系生活現(xiàn)象,把學生引入到似曾相識的情境中,促使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提出——解決問題。正是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更重要的是能夠有效地調(diào)動學生的探究熱情,使學生進行深入的探究,成功建構(gòu)實效的物理課堂。
如在教學《世界是運動的》時,由于本節(jié)課將會出現(xiàn)一些物理名詞,比如運動、靜止、參考物……如果教師單純講解,學生會覺得枯燥、乏味,于是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設(shè)情境,以調(diào)動學生的探究熱情:當你坐在回家的公共汽車上時,你是否感覺到了路邊的小樹、樓房在離你遠去;當你走下公共汽車步行回家時,就會有大哥哥、大姐姐騎車從你身邊經(jīng)過;當你抬頭望向天空時,又大又圓的月亮正隨著你一起在走路……學生沉浸在了教師描述的場景中,并提出自己的想法:我明明是坐在了運動的公共汽車中,可是為什么我會感覺是樓房、小樹在運動呢?為什么我原本正在走動,大哥哥、大姐姐也在騎車動呢,而我卻感覺是大哥哥、大姐姐在動,我怎么就沒動似的?問題提出后,教師鼓勵學生解決問題,并提出運動、靜止、參照物的概念,讓學生參照課本內(nèi)容進行問題的思考、探究,學生都積極加入到問題的解決中,獲得了足夠的成就感,并激勵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
教師運用問題導學陳述學生身邊現(xiàn)象,使學生自己在熟悉中發(fā)現(xiàn)、提出、解決問題。在問題導學中,不僅有效地調(diào)動了學生的探究熱情,還使學生收獲了學習的滿足感,建構(gòu)實效的初中物理課堂。
三、問題導學,提升認知能力
學習物理知識是用來解答問題的,可是由于學生對知識理解的原因,導致學生容易出現(xiàn)答錯的情況。針對學生的這種學習狀況,教師可以先詳細地給學生傳授基礎(chǔ)知識,并對一些應當注意的知識點進行理解說明,這樣可以提高學生解答問題的正確率。借助問題導學,讓學生在具體的問題環(huán)境中,提升認知能力,提升課堂教學效益。
如在教學《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時,學生認識到力存在于兩個相互作用的物體之間后,教師向?qū)W生說明:其中一個物體是受力物體,另一個物體則是施力物體,二者缺一不可。為了能夠讓學生更加準確地認知力存在于兩個相互作用的物體之間、誰是施力物體、誰又是受力物體,教師向?qū)W生提出了針對性的問題進行導學:當船在湖面上行駛時,是什么力驅(qū)使船在前行:()A 船槳對水的力B水直接作用在船上的力C劃船槳的人對船施加的力D水作用在船槳上的力。在面對這個問題時,學生先想到的是船槳在劃水,故而船能在水面上行駛,既然是船槳劃水導致的,自然會選擇答案A了,當學生給出這個答案時,教師帶領(lǐng)學生重新審題并著重讓學生注意題目中的要求——驅(qū)使船前行的力,根據(jù)力的作用相互性,那么受力物體是誰,施力物體又是誰。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漸意識到,在本題中如果沒有船槳的劃水,船是不會動起來,可見船槳才是受力物體,根據(jù)力的作用相互性可知,既然船槳是在劃水,水自然就是施力物體了,是水施加的力作用在了船槳上,船槳又固定在了船上,故而帶動了船的前行,這樣學生就能準確地選出正確的答案。
教師利用問題導學,帶領(lǐng)學生進行知識的深入理解,使學生在針對性問題的引導下,對物理知識有了更為準確的認知,增強了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了課堂教學的高效性。
總之,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結(jié)合學生的學習特點,利用問題導學,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主動思考、探究,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建構(gòu)具有實效的初中物理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