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燦燦 韓曉婷 謝文靜
摘 要: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yī)、老有所養(yǎng)、住有所居,是我國政府民生建設的目標。在實際生活中的民生狀況通過民眾的衣、食、住、行、用、生、老、病、死等方面表現(xiàn)出來。民生問題作為當前社會各界尤其是政府部門最為關注的焦點詞匯之一,應當更加注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關鍵詞:民生; 現(xiàn)狀; 淵源
一、民生問題
民生問題,簡單的說,就是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最主要表現(xiàn)在吃穿住行、養(yǎng)老就醫(yī)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上面。民生問題也是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xiàn)實的利益問題。關注民生、重視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同黨的性質、宗旨和目標一脈相承。教育是民生之基,就業(yè)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會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網。這四大問題都是民生的基本問題。民生問題包括由低到高、呈現(xiàn)出一種遞進狀態(tài)的三個層面上的具體內容。
第一:主要是指民眾基本生計狀態(tài)的底線。這一層面上的民生問題主要側重民眾基本的“生存狀態(tài)”,即:社會要保證每一個社會成員“能夠像人那樣有尊嚴地生存下去”。其具體內容包括:社會救濟,最低生活保障狀況,基礎性的社會保障,義務教育,基礎性的公共衛(wèi)生,基礎性的住房保障,等等。
第二:主要是指民眾基本的發(fā)展機會和發(fā)展能力。人不僅要有尊嚴地生存下去,還要有能力生存下去。這一層面上的民生問題主要側重民眾基本的“生計來源”問題,考慮每一個社會成員“要有能力和機會活下去”的問題,即:一個社會在滿足了社會成員基本生存問題之后,就應考慮社會成員基本的發(fā)展能力和發(fā)展機會問題,以期為民眾提供起碼的發(fā)展平臺和發(fā)展前景。其具體內容包括:促進充分就業(yè),進行基本的職業(yè)培訓,消除歧視問題,提供公平合理的社會流動渠道,以及與之相關的基本權益保護問題(如勞動權、財產權、社會事務參與權),等等第三:主要是指民眾基本生存線以上的社會福利狀況。這一層面上的民生問題主要側重民眾基本的“生活質量”問題,即:當一個社會解決了民眾基本生存和基本發(fā)展機會、基本發(fā)展能力之后,隨著經濟發(fā)展水準和公共財力的大幅度提升,隨著現(xiàn)代制度的全面確立,進一步需要考慮的問題,應當是為全體社會成員提供使生活質量得以全面提升的福利。主要包括:民眾應當享受到較高層面的社會福利,比如,未來公立高等學校的學生應當?shù)玫矫赓M的教育;住房公積金應當普及到每一個勞動者;社會成員的權利應當?shù)玫饺娴谋Wo,等等。應當看到,這一問題屬于較高層面上的民生問題,目前的中國社會尚沒有能力全面解決這一問題。不過,應當將這一層面的民生問題作為未來的一個重要目標列入改善民生的中長期目標體系當中。
二、民生問題存在的歷史淵源
民生問題從古至今一直貫穿于人類生活之中?!懊裆倍衷谥袊鴤鹘y(tǒng)文化中有著悠久的歷史。中國古代曾一度占有統(tǒng)治地位思想的儒家學派中治國理政的核心思想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寧”。這充分說明了中國自古以來就將“民生”與“國寧”聯(lián)系在一起,但是回顧我們的歷史,不難發(fā)現(xiàn)民生問題在我們的歷史長河中卻很少得到真正的重視。古代的專制制度仍然以“君為貴,民為輕”的思想統(tǒng)治著人民群眾,導致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發(fā)展緩慢、停滯不前、政權更替。
三、我國社會民生問題的現(xiàn)狀
民生問題的凸顯不僅反映社會的經濟狀況,而且同時也反映了社會的政治等問題。我國的經濟體制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擁有較多財產和收入的人,自然就更有更大的權利。一些勢力強大的社會群體就能通過違規(guī)的手段去追求更大的利益,造成明顯的貧富不均局面。同時,全球化也給我們帶來機遇的同時帶來了難以控制的風險,比如金融危機會對我國經濟的發(fā)展產生影響,進而影響到就業(yè)與收入。我國的經濟指標的增長與發(fā)展,并不能說明我國的民生問題已經得到全面解決。
民生問題的凸顯,有我國政治層面改革體制整體滯后的政治原因。過去幾十年的經濟發(fā)展最快,社會發(fā)展相對緩慢,政治發(fā)展明顯滯后。這種發(fā)展本身就不合理、失衡的狀態(tài),怎會使民生在發(fā)展過程中遇到的一些體制、制度、機制等方面問題得到及時的解決,只能越積越深,最終以民生問題的形式凸顯出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形成與發(fā)展,廣大社會成員公共需求呈全面快速增長趨勢。社會成員對國家社會的依賴感加大,而國家的一些政策措施沒能更好制定和落實,導致相當多的社會矛盾與社會問題均以不同程度與公共服短缺想象有關系。
從教育的角度來看,我國仍然存在著受教育的機會不公平、義務教育的福利性保障不夠、財政性教育經費不夠等問題;從就業(yè)角度看,大量村民進城務工,農村人員進入城市流動量較大等問題出現(xiàn),就業(yè)形勢嚴峻,如果就業(yè)問題解決不好,民生問題也就會受到影響;從收入分配角度看,盡管多數(shù)城鄉(xiāng)居民收入上漲,但是收入分配體制還是沒有完全到位。先富起來的群體有些事具有社會責任的,但有些卻不是,所以我認為收入分配中的第三次分配還是需要一些時間調整;從社會保障制度來看,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我們不應該把目光僅僅局限于當前,還要繼續(xù)努力,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與完善依然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綜上所述,我國根據(jù)民生問題制定的保障制度并不是很完善,解決我國農村民生問題的道路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張利平.論社會保障中的政府責任[J].公共管理科學,2005,(2).
[2]張長有.轉型期政府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中的作用[J].
[3]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網,2017年10月27日。
[4]王余丁,《農村民生問題研究》,光明日報出版社,2009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