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藝
摘 要:京劇作為我國的國粹,在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隨著經濟的不斷進步,各國文化之間的相互交融,許多學生已經漸漸淡忘了京劇這門藝術。如今的京劇所帶來的意義不僅僅是通過京劇表演給人們帶來精神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京劇這種文化背后所承載的意義——進一步強化全社會范圍內的精神文明建設。本文就當前京劇形勢出發(fā),結合農村小學音樂課堂的現(xiàn)狀,對京劇文化進入農村小學音樂課堂做出相應探索和研究。
關鍵詞:京劇文化;農村小學;音樂課堂;探索;研究
一、京劇文化概述
京劇由“西皮”和“二黃”這兩種基本唱腔組成,所以又稱作“皮黃”,京劇在19世紀40年代前后形成于北京,于1930年興盛起來,以“國劇”著稱,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直到現(xiàn)在,京劇仍然是在全國范圍內具有影響的大劇種,它以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的特色成為中國的“國粹”,是中國戲曲界的典型代表。根據國家教育部的統(tǒng)一部署,于2014年開始實行“高雅藝術進校園”的活動,京劇就作為其中一項高雅藝術走進校園,在國家京劇院二團團長的帶領下,一行四十余人為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中國海洋大學的學生展現(xiàn)了一場場精彩生動的京劇表演。演出劇目豐富多彩,有《李逵探母》、《紅娘》、《霸王別姬》等經典劇目。從2005年至今,已經延續(xù)了14年“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受到越來越多的老師學生的喜愛,毫無疑問,京劇文化進入小學校園也將成為小學校園中一抹亮麗的文化風景。
二、京劇文化進入農村小學課堂存在的問題
就目前而言,京劇文化進入農村小學課堂的實踐中存在著兩個方面的問題。這些問題以致于家長對此項教學的理解存在誤區(qū),誤區(qū)的存在往往導致反對和質疑。下面對京劇文化進入農村小學課堂實踐中主要存在的兩個問題進行論述。
(一)京劇文化進入小學音樂課堂目的認識存在偏差
實際上,對于京劇文化進入小學音樂課堂的認知根源在于這是一個文化還是教育的問題,部分學者認為,小學的教育應當根據當地的地域文化特色選擇合適的音樂教學素材,那么作為支持的一方則會從京劇藝術本身去辯解。事實上,在農村小學音樂課堂中融入京劇文化的根本目的在于傳承,傳承的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而不是中華民間音樂。當然,這里并不是將中華民間音樂的重要性降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更高層次的、精神層面的傳承,這種關于京劇文化是否應當進入小學音樂課堂的爭論僅僅從京劇藝術形式出發(fā)和展開,實際上是孤立了小學音樂課堂中融入京劇文化目的和手段。
(二)京劇文化進入小學音樂課堂的實踐方法有誤
師資力量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在如今國家教育和文化的背景之下,很多的音樂教師對于京劇教學并不是十分精通的,戲曲教學能力有所欠缺,教師本身不具備戲曲教學的能力,自然無法給學生傳授相應的知識,無法擔負起教學的重任,若只是依靠多媒體給學生播放音頻、影視資料,教學效果無法得到保障。其次,對于文化的解讀不夠深入,如果教師對于京劇的了解不夠深入,在課堂上僅僅是完成了唱京劇的任務,并不能達到開展此項活動的真正目的。
三、京劇文化進入小學音樂課堂的途徑探索
(一)增強師資力量,培養(yǎng)優(yōu)質教師
雄厚的師資力量是京劇文化進入農村小學音樂課堂的重要保障之一,一支高質量的教師隊伍是完成此項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京劇的教學首先要求教師對京劇的基本知識的熟練掌握、演唱技能的熟練運用,并且需要實際的訓練。學校可以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培養(yǎng)優(yōu)質教師,在線上開展線上培訓工作,還可以運用校外的力量,如組織京劇方面的學者和專家對教師進行專門的培訓,不斷的擴大自身的接觸面,開拓視野,充實自己。將教學的效果發(fā)揮到極致,除此之外,教師在課后要進行課上問題的交流匯總,比如教學過程中老師遇到的問題,學生的接受程度、學生的反響等,通過教學過程中具體碰到的問題以及學生反饋的學習心得和難以理解的詞句加以匯總,通過梳理和思索尋找到實實在在的解決途徑,在不斷的實際教學中總結出高效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經驗。時刻從學生出發(fā),以人為本,在音樂課堂上不僅僅是唱京劇,同時也是鑒賞京劇的課堂,讓學生在有效的課堂上學到知識,同時培養(yǎng)自己的興趣愛好,激發(fā)學習的熱情和興趣。
(二)找準音樂課堂和京劇文化的契合點
要想真正的讓農村小學音樂課堂活躍起來,讓學生真正體會京劇文化所帶來的無限魅力,就必須注重教學方法和教學方式的轉變,也就是要重新定位小學的音樂課堂,找準其與京劇文化之間的契合點。首先,教師可以通過向學生介紹關于京劇的故事引發(fā)學生的思考、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以講故事的方式讓學生初步感受京劇的劇情、人物的秉性,這種方式更易讓學生接受。比如在學習《沙家浜:智斗》時,在課前簡單的向學生講解其中的故事,幫助學生更好的了解其劇情,體會內涵。其次,可以從京劇的服飾入手,京劇的服飾復雜多樣、五顏六色,不同的服飾折射了不同人物的身份地位,例如皇帝的服飾圖案是大蟒,大臣服飾的圖案是紅蟒和紫蟒,衣裙則是小姐的服飾,丫鬟由于身份地位的卑微穿的是坎肩和裙子,學生在了解了服飾的差別之后,京劇人物一出場,就可以初步掌握該人物的地位和身份了。除以上兩點,還可以讓學生扮演京劇中的角色,京劇分為生、旦、凈、末、丑五類。學生可按照自己的興趣進行京劇的角色扮演,真正享受京劇帶來的樂趣。
(三)注重課堂學習和課外實踐的結合
在融入京劇文化的小學課堂中,積極鼓勵學生進行京劇的表演,學??梢匝埦﹦”硌輬F為學生表演,讓學生真正體會京劇的魅力所在,學生在近距離接觸名家的表演時,可以大大激發(fā)自己的表演欲望。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讓學生在多個平臺展示自己,傳承藝術并且將中華傳統(tǒng)藝術發(fā)揚光大。學??梢远ㄆ谂e辦藝術節(jié)活動,每個班級都展現(xiàn)一個和京劇有關的節(jié)目,除此之外,也可以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和京劇有關的活動,比如京劇板報評比、京劇故事演講大賽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靈活的將知識運用到實際中來,而不僅僅是理論上的學習。京劇作為我國藝術的瑰寶,必須經過長期的反復接觸和聯(lián)系才能掌握其真諦,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在農村小學課堂中,讓學生初步接觸京劇,對于以后京劇的傳承與發(fā)展也是大有裨益的。
四、京劇走進農村小學音樂課堂的意義
(一)增強學生的藝術文化底蘊
京劇作為我國的“國粹”,傳統(tǒng)藝術的精華,距今已經傳承了200余年,京劇融合了多種表演形式:唱腔,念白,做功,武打,音樂,鑼鼓等,在一場演出中給觀眾帶來多種藝術的享受。目前,農村小學和城市小學比較而言,教學設施難免有所欠缺,課堂也相對單一。而讓京劇文化進入農村小學音樂課堂,便大大豐富了小學音樂課堂的內容,使課堂教學充實、有趣。除此之外,京劇作為一種高雅的藝術,老師帶領學生們共同學習,提升自身文化素養(yǎng),培養(yǎng)高雅情趣,同時培養(yǎng)了農村小學的學生自己獨特的興趣愛好,增強了文化底蘊。
(二)傳承傳統(tǒng)京劇藝術文化
在農村小學音樂課堂中融入京劇文化,更是傳承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方式和途徑,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對京劇的了解少之又少,只有老一輩的人們始終對京劇保持著熱愛,長此以往,京劇的傳承便會出現(xiàn)斷裂,學生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充分了解中國的傳統(tǒng)戲劇文化,只有首先做到了了解和熟悉,才能傳承和發(fā)揚。通過在音樂課堂上學習京劇文化,讓小學生對京劇產生了解,激發(fā)他們的興趣,這同時也開辟了音樂和京劇相結合的道路,為繼承和發(fā)揚我國京劇藝術文化做出貢獻。
五、結語
將京劇文化融入農村小學音樂課堂中去,讓孩子們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京劇的熏陶,初步了解優(yōu)秀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一方面開闊了學生的眼界。提升了學生的審美情趣,增強了文化底蘊,同時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熱忱,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找到一套適合的教學方法,讓學生體會京劇魅力的同時,學習到相關的知識,得到一定的收獲。
[參考文獻]
[1] 呂夢霞.戲歌藝術特色以及對小學戲曲教學的引導作用—以《唱臉譜》為例[J].戲劇之家,2016,20:202.
[2] 王心暢.古韻新聲—新京劇在小學音樂課堂中的實踐研究[J].音樂時空,2015,07:181-182.
[3] 張志劍.京劇走進中小學音樂課堂的思考[J].戲劇之家,2014,16:3
[4] 王大忠.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