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吉扎西
摘要:佛經翻譯作為中國翻譯歷史的起源,被人譽為“千年譯經”,具有悠久的歷史。中國古代佛經翻譯與譯經制度的建立對于中國翻譯理論的完善以及發(fā)展具有深遠的影響。基于此,本文對古代佛經翻譯、佛經譯經及其對中國翻譯理論的影響進行了以下簡要分析,旨在增加人們對于佛經翻譯與譯經的了解程度,以推動我國翻譯理論的進一步完善。
關鍵詞:古代;佛經翻譯;佛經譯經;翻譯理論;影響
前言:
佛經翻譯是以佛經本為載體,通過對佛經本中的經文內容翻譯,以達到傳播佛經理念,福音惠及更多群眾,以爭取更多信仰佛經之人皈依佛門。佛經譯經的方式無意識中促進了中國古代翻譯學的興起。中國歷史上最早流傳的翻譯作品為戰(zhàn)國時期的《越女求愛歌》,指最早被記載在冊的翻譯作品,但是,真正見過的人甚少,因此,《越女求愛歌》僅流于傳說之中。
1佛經翻譯
相關學者將中國翻譯史總結出四個發(fā)展階段:其一,兩漢時期到北宋時期,屬于我國翻譯史上的第一次發(fā)展高潮,展開了對佛經翻譯的熱潮;其二,為明末清初,在洋務運動的影響下,外國很多作品開始流入中國古代,并且當時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如徐光啟與意大利傳教士開始了對《幾何原本》一書的翻譯,《幾何原本》屬于自然科學類書籍,自此開始了大量的各種類型書籍的翻譯,并且掀起了影響不小的翻譯熱潮;“五四運動”前后屬于中國翻譯的第三次高潮,翻譯的主要內容為文史哲理等方面,涉及到的范圍更加廣泛。而第四次高潮,而是近現(xiàn)代的翻譯高潮被學者歸納為改革開放初期,對外貿易以及多元文化的流入,為佛經翻譯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條件,此時期的翻譯活動可謂是如火如荼,不僅是名著文學著作的翻譯,還有相關資源內容的翻譯,不僅為中國翻譯理論的完善起到了推進作用,更加促進了各國之間的往來以及文化互通。無論從哪個時代開始劃分,將翻譯分為幾個不同的高潮發(fā)展時期,佛經翻譯就是三千年以來中國翻譯歷史的起源,起到引導與基石的重要作用,對于我國中國翻譯理論的影響不容忽視。中國翻譯技巧的發(fā)展史是螺旋狀向前漸進的,每一次的新策略新方法都是在前面翻譯實踐基礎上的超越和發(fā)展。中國翻譯理論從最初的“格義”“合本子注”再到“五失本三不易”和“五不翻”對不可譯死角的探索與對策,引導了后來嚴復“信、達、雅”翻譯原則的提出。中國翻譯理論與技巧的探索呈波浪式發(fā)展和螺旋形上升趨勢,在發(fā)展中逐漸成熟起來。王克非說中國佛經翻譯經歷“由幼稚的直譯而至幼稚的意譯,又由成熟的直譯而至較成熟的意譯,終至二者兼得的發(fā)展模式”。任東升認為早期的佛經翻譯階段演進情況是沿著“逐字式直譯———追求文雅———信達并舉三段式”。目前對佛經翻譯的研究一般集中在譯者、譯著、譯論、譯場等領域。本文聚焦于佛經翻譯的譯場制度與翻譯程序的變革,分析譯經的時代性與地域性因素,以及它們對佛經翻譯活動和譯本的影響。
2翻譯譯場制度
2.1佛經翻譯的科學性
與純文學翻譯不同,佛經翻譯屬于宗教翻譯中的一種,而宗教翻譯對于詞匯、含義翻譯的準確性具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在佛經翻譯中更加注重對其內容直譯的準確性,以宗教語言與豐富的文采吸引獲得大量的信徒。因此對內容直譯的準確性要求成為了中國翻譯史上最早的翻譯風格,客觀準確性在佛經等宗教翻譯中尤為重要,翻譯的準確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佛教在中國的發(fā)展與傳播進程。有人說翻譯是一種藝術,但是,我們從文學上的翻譯來看,文學翻譯的科學性質更加突出,而藝術性體現(xiàn)卻不強。而在自然科學的翻譯中,則更加突出翻譯的藝術性。浙江大學的一位知名教授曾經指出,翻譯是藝術與科學的結合,佛教翻譯因為受到了“宗教”客觀準確性的要求,為了求得“真經”而錙銖必較。但是,在中國古代佛教翻譯中為了使佛教經文為我國古代人們所接受,迎合大眾的喜好,需要以發(fā)揮佛教翻譯的文學性,只有科學性與藝術性二者的結合,找到科學性、藝術性與大眾化之間的平衡點,才能凸顯出中國古代佛教翻譯的特色,促進佛教教義傳播范圍更加廣泛。
2.2譯場制度的建立
譯場是指古代佛教翻譯機構中的一種,佛教譯場的發(fā)展過程經歷了私譯→合譯、小譯場→大譯場,翻譯組織機構不斷擴大,翻譯工作分工也更加細致,對佛教翻譯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嚴謹。在前秦時期,佛教翻譯最早由私人組織承擔,但是隨著前秦時期對于佛教翻譯重視度的提升,佛教翻譯私人機構逐漸擴大,并且規(guī)模不斷擴大,形成了具備一定規(guī)模的翻譯譯場,釋道安是中國古代佛教翻譯譯場制度建立中的代表人物,在當時朝廷的大力支持下,譯場制度初步形成。釋道安是最早組織官方譯場的人,,自其師傅圖澄離世后,釋道安開始南下之路,在東晉襄陽城中居住了十五年,并且在襄陽建立的僧團制度,公開開展佛教傳教活動,如《放光般若經》等,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反響。釋道安自此之后建立了首個官辦佛教譯場。這個譯場可以同時容納幾百人同時開展對佛教的翻譯工作,并且在長安首個官辦佛教譯場中,由釋道安帶領共譯出了14部183卷經文,而且大多數都是小乘經卷。
3佛教翻譯理論對中國翻譯理論所做出的貢獻
3.1翻譯理論
“歸化”與“異化”是翻譯理論上的兩個不同概念,在1995年由美國著名翻譯學家提出,屬于后殖民批評文化翻譯觀?!爱惢狈g理論主張以作者為根本,以讀者思想符合作者思想為主要翻譯方向,追求源語言翻譯內容的翻譯方法使得佛教翻譯策略生澀而別扭。而“歸化”翻譯理論則更加側重于源語的本土化,翻譯的主要方向以讀者能夠看懂并理解為根本目標,向讀者靠攏的翻譯理論下,翻譯出來的佛教譯經更加便于讀者理解,但是這種翻譯理論,往往會導致原文風格的缺失。“歸化”的翻譯風格與方法對于我國近現(xiàn)代的翻譯具有一定的影響,如林紓在翻譯中以“歸化”翻譯理論為主,更加注重語言翻譯中的語言流利性,對于原文韻味以及風格上的保留方面則稍顯不足。而我國古代與近現(xiàn)代的翻譯學者對于“異化”翻譯理論的了解并不全面,甚至存在一些理解上的誤差。如“異化”不等于“直譯”,也是在最大限度保留原文語言風格以及內容內涵的方式,以盡量保留原有文學風格與藝術性的基礎上,以便于人們理解的方式翻譯出來。
除此之外,還有“格義”的方法,這種翻譯理論屬于比附中的一種,主要是將人們難以理解的不熟悉的佛教理論與中國古代黃老哲學思想進行融合,從異域佛學與黃老哲學之間的理論比附,以達到佛教理論傳播的效果。據有關資料記錄,釋道安在佛教翻譯早期與其他同門師兄弟以“格義”翻譯理論為主,后來發(fā)現(xiàn)了“異化”翻譯的特點,并且大力倡導“異化”在佛教經文翻譯中的應用。而“歸化”翻譯理論因為其在思想觀念上的特點,在對外來佛教宗教內容翻譯上,翻譯出來的作品更加便于國人理解,推動了佛教的傳播,增加了佛教信徒的數量。佛教翻譯隨著時代的進步,增加了人們對于佛教思想觀念的了解,發(fā)現(xiàn)了佛教思想與我國的經典儒家思想之間的差異性,拒絕道家思想與佛教思想的混淆,因此,推進了中國翻譯異化式翻譯之路的發(fā)展。
3.2翻譯方法:直譯與意譯對比
自從佛經翻譯一開始,直譯對意譯的“質-文之爭”一直都存在著。一方面,佛經是宗教而不是純文學,對教義的準確翻譯是宗教一大要求,因而重視準確性的直譯為信徒僧眾所重視。早期來漢地的安世高用直譯加注釋方式來翻譯佛經,而稍后的支婁迦讖則采用直譯加音譯的譯經方法。所謂“安-支之爭”其實都是直譯為主,附注稍有差異。另一方面,意譯對宗教建設也并非沒有作用,它會導致經本文學審美功能的增強,能夠更加擴大讀者與信眾群。三國吳支謙便“頗從文麗”,支謙雖然是月氏族裔,但祖父已遷來漢語區(qū)域吳國,他生長于漢語環(huán)境中,文采不輸當時社會名士,其著《法句經序》本來就是一篇文采斐然的精彩文章。他總結批評了早期翻譯界的文-質之辯,提出自己好“文”從“雅”的主張,他的“會譯”法也是對早期翻譯方法的簡單總結。后秦鳩摩羅什將“意譯”法做的更好。他從小生長于雙語環(huán)境,幼年便從母親游歷諸國至天竺學佛,后來他被呂光擄至涼州,學會并精通了漢語。401年被姚秦迎至長安開始譯經,由于他精通多種外語和漢語,很快便能組織譯場大規(guī)模譯經。他曾經感慨翻譯類同“嚼飯與人”而材料猶在卻失其精神,梵漢文字殊異,既然不能保持格式不變,便一力倡導能表達原文精神內涵的意譯。
3.3對“不可譯”的探索
語言文字的理解與認識具有時代特性,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進步?!耙糇g”翻譯方法的運用在,主要是為了解決“不可譯”的問題,雖然這種方法雖然在佛教翻譯中被應用過,但是卻并沒有形成系統(tǒng)性的方法與完善的理念概念。在佛教翻譯中,不同學者對于其翻譯的可行性存在不同見解,如奈達在美國著名翻譯家,他認為翻譯在一定的情況下屬于不可行范疇。而出現(xiàn)這種不可行現(xiàn)狀的關鍵原因在于文化的差異性,最終造就了翻譯的“不可譯”現(xiàn)象,這一問題至今也沒有得到理想中的解決答案,屬于翻譯界中的難題?!耙糇g”在翻譯中的“不可譯”問題上的運用,創(chuàng)新了翻譯的詞匯與觀念,擴大了漢文化的內涵,與早期的“文化翻譯”理論不謀而合。美國文化翻譯代表韋努蒂提出了反對譯文通順的翻譯策略。他提倡“異化”式翻譯原則和方法而非“同化”于本國語,旨在從思想意識上反對殖民主義的翻譯觀和英美帝國中心主義文化價值觀,曾指出:“因為翻譯能夠有助于本土文學話語的建構,它就不可避免地被用來支持雄心勃勃的文化建設,特別是本土語言和文化的發(fā)展。而這些項目總是導致了與特定社會集團、階級與民族相一致的文化身份的塑造?!闭嬲姆g是透明的,它不遮蓋原著,不擋住原文的光亮,而是讓純語言,因其自身的媒介而得到增強,更加完全地照耀原著?!?著與原著相互照耀才是好的翻譯,要做到這一點,就不能一味順從目的語言,而要陌生化處理,異化式直譯更為可取。
結語:綜上所述可知,中國古代佛教翻譯的主要理論與方法以及譯場制度的建立。以佛教翻譯為起點,在中國掀起了多次翻譯熱潮,而翻譯具有時代遞進性,雖然不受到地域的顯示,但是卻因為文化上的差異而出現(xiàn)了“不可譯”現(xiàn)象。佛教翻譯風格與方法上的不同,以及譯場制度的建立,為我國當代翻譯理論與翻譯組織機構制度建設提供了參考,找出了時代性的翻譯特點以及翻譯風格特點,使得中國翻譯的風格獨具特色,翻譯組織機構向規(guī)?;l(fā)展,翻譯理論上的逐漸完善促進了翻譯質量的大幅度提升。
參考文獻:
[1]論贊助人對佛經譯場的影響——以玄奘譯場為例[J].邊立紅,劉綱.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11)
[2]中國古代佛經譯場制度對典籍英譯的啟示[J].張生祥,吳燕華.中國科技翻譯.2012(01)
[3]中國古代譯場制度的歷史發(fā)展演變及其對后世翻譯的影響[J].吳璇.科教文匯(中旬刊).2011(12)
[4]絲路長安,夢回大唐:唐代政府對佛經翻譯及傳播的影響[J].張焱,王巧寧,孟克玲,李楓.南京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4)
[5]論唐代經史編撰與佛經翻譯的互動[J].范晶晶.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