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
摘 要:教學工作本身就是雙方面的工作,如果單單憑借教師的傳授是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的。教師必須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才能從根本上增強學生的自學能力,使之適應社會發(fā)展對學習型人才的需要。本文針對中學政治互動教學方法的應用作了進一步的探討,以供大家參考借鑒。
關鍵詞:中學政治 互動教學 應用
政治的教學目的也是為了讓學生學會觀察生活中的政治現象,讓學生學會獨立的思考政治問題,參與時事政治活動,以此來讓學生通過有效的政治學習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政治的時候,要用互動的方式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政治課程的學習中,使其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互動教學模式的基本內涵
互動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互動是指一切物質存在的相互作用與影響。我們通常所說的互動是指狹義的互動,指“在一定的社會背景和具體情境下,人與人之間發(fā)生的各種形式、各種性質、各種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響”,它既可以是人與人之間交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方式和過程,也可以指“在一定情景中人們通過信息交換和行為交換所導致的相互之間心理上和行為上的改變”。師生互動這一理念早已有之,但何謂師生互動至今還沒有取得共識。
筆者認為,師生互動運用在教學上就形成了一種教學模式,它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通過交流、溝通、合作的方式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fā)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fā)展的一種教學方式,是發(fā)生在師生雙方間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響。從形式上看,有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個人與小組之間的互動、小組與小組之間的互動、小組與教師之間的互動、還包括教師與教師的互動;從內容上看,有情感上的互動、認知上的互動、智力上的互動、思維上的互動。
二、互動模式在中學政治課堂運用的必要性
(一)促進師生互動的需要
傳統(tǒng)教學理論認為,教學過程是學生對知識或教學信息的感知、理解、鞏固和運用的過程,學生的任務就是通過聽講來感知、接受來自于教師的知識和信息。在這種教學理論的指導下,學生往往難以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只能被動地接受“填鴨式”的教學模式。而現代教學觀則認為,教學過程中的教與學兩個構成要素,應該是師生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互動過程。無論教師在課堂上如何積極努力,只要學生是處于消極不參與的狀態(tài),就不能認為這是完整的教學過程。也就是說,對任何一門課程而言,有效的互動是獲得良好教學效果的決定性因素,是衡量教學效果的一項重要指標。因此,為了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中學政治課堂也非常有必要運用互動教學模式。
(二)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需要
僅僅依靠課堂時間就讓學生掌握大量的理論知識并能加以運用,是不切實際的。因此,在講授課堂教學內容之前,有必要提前給學生指定適量的課外閱讀內容,以此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并加深對理論的理解。在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之后,課堂上再實施多元互動,對學生抱以積極的態(tài)度,尊重學生獨立思考的觀點,營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圍,讓學生大膽表現自我、陳述其觀點,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新精神,這樣的教學效果必然是非常顯著的。
三、中學政治互動教學法的應用策略
(一)堅持以和諧為基礎,開展多元互動教學
在中學政治教學中,需要為學生營造一個平等、和諧、自由的學習氛圍,要打破傳統(tǒng)教與學之間的死板關系,充分利用好教學中的不同要素來制訂合理的教學計劃。通過調整與搭配,讓整個教與學處于一個平衡狀態(tài),不僅能夠提升教學質量,同時還能夠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以及實踐能力。在一個和諧氛圍中,學生的個性以及優(yōu)秀品質都能夠得到充分的體現。在此氛圍中,教師開展多元互動的教學模式,可以有效地構建起平等、自由的師生關系,突顯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教師需要以真誠的態(tài)度來對待每一名學生,增強教學中的親和力,讓學生人格得到最大化的尊重。如此才能有利于互動教學的順利開展,讓學生的潛能在一個相對寬松的環(huán)境中得到發(fā)展。
(二)合理劃分學習小組,為學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機會
在中學政治教學過程中開展互動教學法時,需要教師提前劃分好學習小組,并引導各小組開展有效互動。這種學習小組的學習模式,可以讓學生通過小組形式進行交流與討論,并將其學習經驗進行分享,促進每一名小組成員的學習得到提升。
(三)深度挖掘教學資源,培養(yǎng)學生理論基礎與實踐能力
中學政治教學的一個關鍵特征為時政性。教師應該拓寬政治信息獲取渠道,深度挖掘出適合于當前中學生政治教育的政治時事,并與中學政治教學內容進行融合。例如,教師可以通過微信以及當前較為主流的新媒體來獲取教學資源,將其制作成為多媒體課件來活躍教學氛圍。這也是一種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討論主題的方法,能有效提升中學政治教學質量。
例如,在多媒體以及網絡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播放《新聞周刊》《焦點訪談》《感動中國》等節(jié)目,將枯燥、抽象的學習內容轉化成為視頻、圖片等較為直觀的教學資源,讓學生可以加深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也激發(fā)了學生開展互動討論的積極性,促進了政治課堂的形象性轉化,讓學生可以得到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相融合的教育,從中得到更多的思想政治啟發(fā)。
結語
綜上所述,政治課教學質量的提高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努力的結果。互動式教學能否實現最終的教學目標,除了教師的引導外,更需要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中來,這樣才能從傳統(tǒng)的灌輸式政治教學模式中走出來,運用現代教學理念來打造高效政治課堂,不斷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胡衛(wèi)平.課堂互動的影響因素及教學啟示[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10).
[2]余瑞華.淺談中學政治互動式課堂教學模式[J].都市家教,2016(03).
[3]張曉燕.淺談“多元互動”模式在中學政治課堂的運用[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