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國
【摘要】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薄罢Z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要使語文課程充分發(fā)揮交際工具和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作用,必須改進和加強閱讀教學。下面就如何改進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談談自己的幾點認識。
【關鍵詞】 ?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23.2 ? ? ? ? ? ?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05-057-01
一、落實三維目標,轉變學習方式
語文學科的特點是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和實踐性。閱讀教學中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教師必須準確把握教學目標。傳統的閱讀教學中過分注重“知識和能力”方面的目標,輕視“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以及“過程、方法”方面的目標,教學中缺乏必要的學法指導,缺乏對閱讀教學的研究,往往是學生讀,找出不懂的字、詞和句子,學生閱讀的目的是解決課后習題,有的教師把閱讀的目的單純理解成為學生習作服務,要求學生生搬硬套別人的寫法,有的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過分放手讓學生自讀,講求形式上的自主,沒有達到教學目標。凡此種種,有悖于《語文課程標準》指導下的閱讀教學。要提高閱讀教學質量,教師必須認真?zhèn)湔n,從三個維度提出目標,加強學法指導,樹立“以讀為本”的思想,引導學生挖掘課文的閱讀潛能和人文價值,重點訓練閱讀方法,堅持以讀代講,以讀促解,以讀悟法,以讀動情,使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體會,在讀中感悟,使學生真正進入“得意者越乎語言,悟理者超于文字”的境界,方能顯示閱讀課的本色。
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目的之一在于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要改變學習方式,首先必須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教師要盡可能多地尊重學生,盡可能多地要求學生。一方面,教師要實行教學民主,給學生更多的自主權;另一方面,教師要嚴格要求學生,對學生的學習給予有力的指導、引導,使學生的學習成為有效的學習、高效的學習。重點提供交互式的學習平臺,精心組織學習活動。其次,教師必須對自己的角色正確定位,放下“師道尊嚴”,做學生的朋友,成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學生學習的引領者。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做到時時、人人有提問、發(fā)表、交流、展示的機會,讓學生由被動地接受學習轉變成主動地探究學習。學習方式的轉變,自主學習是基礎,教師要保護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意識得以長久地保持。合作、探究是實現有效學習的重要方式,閱讀教學中要倡導在自學、自悟的基礎上的各種形式的合作學習,引導學生逐步學會分享,通過互相啟發(fā),共同探究,不僅有所發(fā)現,學有所得,而且培養(yǎng)協作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多項工作發(fā)力,提高閱讀能力
閱讀教學著重培養(yǎng)學生感受、理解、欣賞、評價的能力,還要引導學生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培養(yǎng)寫作能力。要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在閱讀教學中要做到將語文與其他學科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紙本書與無字書相結合,教師要指導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快讀、瀏覽,堅持各種閱讀方法的有機結合。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引導學生閱讀,不能局限在語文學科內,更不能局限于教材上的閱讀課文,教師要從“小閱讀教育”向“大閱讀教育”方向發(fā)展。葉圣陶詩云:“天地閱覽室,萬物皆書卷。”“大閱讀教育”就是要求學生在閱讀對象的選擇上做到新、活、寬,在閱讀內容的選擇上把握真、善、美。傳統的閱讀教學中存在一些需要改進的問題,如過低估計小學生閱讀感悟的能力,只重視課本上閱讀課文的教學而忽視學生課外閱讀的指導,只重視校內的閱讀活動而忽視校外學生的閱讀等等。這些做法都不能真正全面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傳統的教學中,學生閱讀的目的是應付考試,閱讀過程中缺乏自己的思想與情感。新《語文課程標準》指導下的閱讀教學就是要在小學低年級開始語文教學;由過去的“重寫法指導”變?yōu)椤爸刈x法指導”;閱讀教學過程盡可能逼近“實用閱讀過程”,在“學習性閱讀”中進行“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堅持以精讀訓練為主,以略讀、快讀為輔,從小樹立“三法合用”的觀念,開辦課外和校外的閱讀第二、第三課堂,自讀課應超過教讀課的四五倍。教師要認真組織課外閱讀活動,閱讀的課內外聯系、學科間融合必須靠課外閱讀活動才能實現。
三、從班情實際出發(fā),改變教學方式
農村小學與城鎮(zhèn)小學相比,在閱讀教學條件方面有優(yōu)勢但也有不少的劣勢。作為農村小學語文教師,要正確分析優(yōu)勢和劣勢,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大膽改進閱讀教學。
首先,教師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閱讀條件,除了充分利用學?,F有的圖書,可以讓學生交流課外讀物,增加讀物量。在學生的交流和分享中,信息和思想是不能簡單地用數學知識解釋的,如果每人有一種思想,四個人一起交流就有四種思想,如果每個人有兩本書,十個人的書交換閱讀,每個人就有了二十本書的信息量。除了增加讀物量,教師要盡量多地組織課外、校外閱讀活動,可采取校校聯合、校廠(場)聯合的方式開展課外閱讀活動,還可同各學科教師共同組織學生閱讀活動。
其次,既要積極改進閱讀教學,但也不能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創(chuàng)新。對農村小學生來講,學生見到的現代化的東西較少,現代科普讀物、電子類產品說明書等讀物學生理解很困難。所以無論是課內還是課外,閱讀教學中要做到既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又要充分發(fā)揮好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不能只當發(fā)問者、點名者、旁觀者,要做符合身份的特殊的閱讀主體,即“讀好學生”。既要講求閱讀形式的新穎,更要注重閱讀內容的充實。
小學語文教師教學改革任重而道遠。只有堅持不斷探索,轉變方式,勇于創(chuàng)新,才能在閱讀教學中真正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