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翔
摘 要:隨著互聯(lián)網的不斷發(fā)展,網絡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學校教育中也逐漸受到教師的重視,成為教師們開展課堂教學活動的重要工具,初中歷史教學應乘著網絡信息化時代的東風,不斷探索新思路、新方法。
關鍵詞:網絡信息化 初中歷史 教學新思路
歷史是一門人文學科,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必修課。主要講述發(fā)生在過去的中外重大歷史事件、重要歷史人物、重要歷史概念及歷史線索等。通過學習,使學生獲得歷史基本知識和技能,初步了解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基本過程,逐步學會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增強愛國主義情感,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確的國際意識,理解和尊重其他國家和民族所創(chuàng)造的文明成果;學習和繼承人類的傳統(tǒng)美德,從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的曲折歷程中理解人生的價值和意義,逐漸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伴隨網絡在初中教學中的發(fā)展,也為初中教師帶來的極大的發(fā)展和便利,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網絡技術的各種優(yōu)勢,與歷史教學的內容進行結合,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更加直接的方式進行對學生教學,加深學生的學習理解能力,形成良好的歷史教學氛圍。[1]
一、初中歷史教學現(xiàn)狀與困境
在新課改目標的指導下,當前的初中歷史教學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比如教師的教學觀念更新快,教學手段都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過去的那種傳統(tǒng)、陳舊教學方式已逐步得到改善。教材多樣化,呈現(xiàn)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但存在的問題也比較突出:當前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過于注重教師的主導地位而完全忽略學生的主體作用,長期以來的以教定學,讓學生的學服從于教師的教。學生狹隘地把教材作為唯一的課程資源,缺乏課程開發(fā)意識,造成學生學習的實效極為低下,教學目的難以實現(xiàn);學生對教師和教材過于依賴和盲從,尚停留在死記硬背及猜題、押題和臨時應付的消極狀態(tài)中,積重難返。此外,受一些客觀條件的限制,大部分學校的歷史教學中缺乏現(xiàn)代化技術含量,體驗式學習不受重視,談不上開展發(fā)現(xiàn)式學習、問題式學習和探究式學習等教學方法,且由于學生普遍承受著升學考試的壓力、學校教學方式陳舊等多種的因素的影響,導致學生歷史學科成績難以提高,甚至會產生厭學、棄學等極端情緒。這些成了每位在教學一線的初中歷史教師所共同關注的問題。
二、網絡信息化背景下探索初中歷史教學新思路的意義
隨著信息技術在學校課堂中的不斷發(fā)展,各種新型的教學方式在課堂上得到有效運用,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進行對網絡技術的運用,可以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將過去不可再現(xiàn)的歷史情境進行有效的展示,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學生可以通過屏幕觀看各種歷史紀錄片、專題片中的歷史情節(jié),以更加直觀形象的方式讓學生獲得對歷史的感性認識,引導學生積極進行對歷史知識的學習,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積極性。在網絡環(huán)境下學生可以通過網絡進行對各種歷史情境的學習和觀察,將各種抽象復雜的歷史進程進行清晰地展現(xiàn),這種突破歷史時刻限制的方式,可以讓學生更好地形成對歷史的認識,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印象,促進學生歷史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三、網絡信息化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學新思路探究
1.“以人為本”,創(chuàng)設信息化的初中歷史教室
網絡信息化背景下,歷史教室設計應以滿足歷史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需求為出發(fā)點,充分考慮電教化設施、網絡與多媒體設備的應用,為師生共同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創(chuàng)造條件。初中歷史課堂所使用的教室應配備專用的互聯(lián)網絡教學通用設備以及注重教室文化裝飾設計,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右腦思維,主要是情景思維、圖像思維等,培養(yǎng)學生對歷史的興趣,激發(fā)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能力。在歷史教室活動區(qū)的功能設計上,配備電子化的歷史活動墻等教學設備,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去學好歷史,潛移默化培養(yǎng)他們的實踐動手和獨立思考能力。教室要求能夠充分利用數(shù)字化多媒體組合,優(yōu)化歷史教學目標、優(yōu)化學科教學過程、強化歷史德育意義;專用教室要做到徹底改變當前歷史教學方法中缺乏承載知識的實物與媒體的現(xiàn)狀,打破學校歷史課程教學陳舊不變的教學方式,要求做到科學地、生動地去展示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基本過程,展示人類社會不斷發(fā)展和進步的總體趨勢。[2]
2.有效利用多媒體及網絡教學設備,打造“興趣課堂”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實現(xiàn)對學生的素質教育,就需要加強對學生興趣的培養(yǎng),通過對網絡技術的運用,可以創(chuàng)設各種趣味性的教學情境,改變抽象化的教學方式,充分活躍語文教學氛圍,將枯燥、抽象的歷史概念展現(xiàn)在學生的面前,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豐富學生的歷史知識積累。例如,在教導學生學習關于“宋金南北對峙”的知識時,教師要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靖康之變”的原因后果,可以充分利用學校的課件教學資源,將關于金國、遼國的興起建立、金滅遼的過程和北宋統(tǒng)治的情況進行有效的整理分析,形成一個簡單明確的課件,讓學生淺顯易懂了解北宋滅亡和南宋建立過程中的各種緣由,開拓學生的思維視野。
在歷史教學在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突破教學中的一些重點難點,讓學生可以通過生動形象的視頻進行學習,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讓學生可以高效的掌握這些知識。如,在學習初中歷史中關于“紅軍長征”的知識時,教師可以采用網絡技術對當時的歷史發(fā)展事件進展整理,制作成為幾幅動態(tài)的地圖,還可以通過圖標的方式進行移動,在學生面前演示長征過程中的各種路線發(fā)展,在結合各種紀錄片視頻資料,可以讓學生在這些鮮明的圖像下集中注意力,對長征的意義和發(fā)展形成一個系統(tǒng)的認識,培養(yǎng)學生的長征精神。
結語
總而言之,初中歷史課程教學還要面對許多未知的變化,這是教師的挑戰(zhàn),也是教師的機遇。為了提高初中歷史教學效率和學生對課程的認可度,教師需要不斷探索改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新方式,讓歷史真正服務于新時代。
參考文獻
[1]王曉梅.基于信息技術的初中歷史教學設計[J].新課程,2017(12).
[2]徐歡.信息時代初中歷史教學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J].才智,20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