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養(yǎng)學生終身體育意識、掌握鍛煉方法,增強身體素質是公共體育教學的總體目標,同時也符合現(xiàn)代素質教育提出的以培養(yǎng)學生能力為主的要求,在此指導方針下公共體育游泳教學改革正不斷地進行摸索和完善?;凇靶袆訉颉保卣固厣斡緦嵺`課,探索出有效提高學生游泳實踐能力的模式越來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關注。
關鍵詞:行動導向;大學公共體育課;游泳教學
公共體育課程作為大學基礎課程,對實施素質教育和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人才的重要途經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游泳課作為體育必修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宏觀上以提高學生的游泳水平為目標,實際上是將游泳專業(yè)知識轉化為技術化、實用化、終身化的能力訓練。如何高效地引導學生發(fā)揮自主性、能動性在教中學,在學中悟,最終掌握游泳技能,使理論基礎與運動技能不脫節(jié),探索出適合游泳的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成為擺在教師面前的重要任務。
1.“行動導向”的理論依據(jù)和價值蘊意
20世紀80年代,德國在雙元制職業(yè)教育模式的基礎上產生了行動導向教學這一概念。所謂“行為導向”,即從實際典型工作任務出發(fā),以實際工作任務為載體、以完成工作任務為學習過程、以掌握實際能力為目標的一種全新的教育模式。行動導向教學理論的顯著特點是強調加強學生主體性,教師通過主導,組織設計課程內容,學生基于任務的完成,建立分析-解決-掌握技能的教育模式。行動導向把理論知識和行動實踐相結合,切入到游泳教學中,正是契合了通過運動訓練掌握游泳技術,激發(fā)學生學習專業(yè)理論知識和實際技能的興趣,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進而達到終身鍛煉之目的。
2.游泳課程教學的現(xiàn)狀
2.1對游泳課程多方位認識不夠
首先,由于游泳項目對場地設施的要求,不少院校在資金投入方面存在不足的困境;其次,指導教師在實訓過程中,仍舊停留在簡單傳授動作要領的基礎理論培養(yǎng),甚至以競技比賽為目的對游泳教學帶來偏差,導致忽略了學生游泳水平的提升與鍛煉;由于游泳訓練的時節(jié)性特點,在一定程度上給學生造成該門課程可有可無的觀念,再加上個體學生的心理差異,對游泳課程信心不足,導致被動學習,效率低下。
2.2課程實施缺乏系統(tǒng)性,難以做到全面和深入
部分教師忽視學生的實際情況,單純想讓學生下水通過在水里的接觸,對游泳能有更直觀的認識進而助于提高實踐。但實際情況往往是該教學過程流于形式,特別是當在水中遇到突發(fā)情況采取的安全措施和自救能力并不能得以提高;此外,實用游泳理論與實踐教學內容安排銜接不嚴密,學生不能融會貫通,學以致用,割裂了終身學習的能力。
2.3教學方式單一枯燥,效果不明顯
部分高校從事游泳教學的教師自身非專業(yè)出身,缺乏游泳技能的實戰(zhàn)經驗,在指導過程中只能照本宣科,停留在讓學生模擬操練的階段,自身專業(yè)知識的有限性導致對學生的傳授是課本化的理論知識,應付式的傳授教學方式極大限制了學生的實際效果。其次,忽視了游泳項目的生存性、休閑性、健身性和康復性的實用功能,考核方式仍舊單一,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基于“行動導向”的大學游泳課程的教學設計和實施操作
根據(jù)多年來對游泳教學的實踐體會,基于“行動導向”的指導思想,設計了以學生為中心,以競技游泳和實用游泳為主線,將游泳技能、自救技巧、健身康復作為主要實踐內容,細分為若干教學項目及相應的能力要求。通過系統(tǒng)的操作項目環(huán)節(jié)有效地將行為任務流程連貫性、全面性地串接起來,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知識,寓教于樂。
3.1教學目標的確立。因材施教,可以按目標要求分成小班教學。根據(jù)不同程度的學生制定掌握自救技能、掌握施救技能、掌握競技技能的遞進目標。即在水中先要學會最基本的自我保護的生存能力,進而學會救助他人的安全措施,學習能力強基礎底子好的以競技能力為目標,熟練技術。
3.2 課中示范與操練。廣泛運用行動導向教學法,教師作為項目的指導者和組織者,在實施過程中,先將項目理論的部分,以視頻的形式介紹給學生,使其在視覺效應中,對行為任務有更直觀的認識;其次2-4人小組團體進行分層次實踐,第一層次是零基礎游泳知識的讓其熟悉水性和蹬壁滑行的動作;第二層次是有一定游泳基本技能的糾正其不規(guī)范的姿勢讓其獨立完成游泳動作;第三層次是游泳技能相對比較嫻熟的讓其強化技巧提高技術能力,同時輔助第一層次的同學,充分發(fā)揮友好互助精神。當?shù)谝粚哟蔚膶W生達到一定水平后,加以實施自救、施救能力,同時通過互動游戲、成效比賽與水中救生等方式把教學中的理論知識、實際技能與快樂學習有效結合在一起,完成實用游泳和競技游泳的目標任務。
3.3后期評價與檢驗。教學實踐實施完畢,教師除了以傳統(tǒng)的終結性技能過關作為考核標準外,多采取過程性的評價,即平時上課讓學生進行自我檢查;同時參與到分析中,反饋各層次小組的階段性表現(xiàn),指出各自的不足點使其針對性提高。最后,結合態(tài)度表現(xiàn)、團隊精神、創(chuàng)新能力等方面,基于行動導向的教學目標的最終結果作為依據(jù)來檢驗游泳課程的任務完成與否。
4.結語
行動導向的課程教學理念在大學游泳課程教學的研究中已受到教育界越來越廣泛的關注,突破以往停留在教材層面的固定化教學,把實際社會需求引進課堂,讓不同基礎程度的學生把游泳的大眾實用性與動作技能性有效結合,根據(jù)行動目標完成一套訓練,知行合一加強了實踐教學內容與終身體育之間的相關性,整合了理論與實踐,發(fā)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參與性、創(chuàng)造性,有效地保障了大學生游泳能力培養(yǎng)的效率。
參考文獻:
[1]陳琳.行動導向教學法在體育類高職院校游泳必修課中的應用研究[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4 (23):150-151.
[2]王立勛.行動導向教學法在體育類高職院校游泳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體育時空,2016 (21):100.
[3]高校游泳課程教學方式的多元化探索[J].王成.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8 (11):11-15.
作者簡介:林長青(1979-),男,漢族,福建莆田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與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