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艷雯
【摘 要】目的:探討上頜竇惡性腫瘤手術患者的護理方法和效果。方法:選取我院收治的54例上頜竇惡性腫瘤患者,納入時間為2015年6月至2017年12月,均行手術治療。將其隨機分成2組:常規(guī)護理27例作為對照組,臨床護理路徑27例作為試驗組,評定護理效果。結果:試驗組護理滿意26例(96.3%),高于對照組的20例(74.1%);患者切口愈合、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結論:針對上頜竇惡性腫瘤手術患者,實施臨床護理路徑能提高護理服務質(zhì)量、縮短恢復時間,值得推廣。
【關鍵詞】上頜竇惡性腫瘤;手術治療;臨床護理路徑
Nursing experience of patients with maxillary sinus malignant tumor undergoing operation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nursing method and effect of operation for patients with maxillary sinus malignant tumor.Methods: 54 patients with maxillary sinus malignant tumors were enrolled from June 2015 to December 2017.All of them underwent surgical treatment.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routine nursing 27 cases as the control group.Results: 26 cases (96.3%)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atisfied with nursing, which was higher than 20 cases (74.1%).The wound healing and hospitalization time of the patients were shor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Conclusion: For patients with maxillary sinus malignant tum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quality of nursing service, shorten the recovery time, and is worth promoting.
Key words: maxillary sinus malignant tumor; surgical treatment
【中圖分類號】R730【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7-0-01
針對上頜竇惡性腫瘤的治療,目前以手術方案為主,但手術作為一種應激源,會對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產(chǎn)生不利影響。相關研究指出[1],在圍術期制定完善的護理方案并嚴格執(zhí)行,能改善患者的預后、提高生存質(zhì)量。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收治的上頜竇惡性腫瘤患者54例,時間段為2015年6月至2017年12月。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27例,包括男性14例(51.9%),女性13例(48.1%);年齡位于24-69歲,平均(42.6±5.7)歲;分期:I期6例、II期13例、III期8例。試驗組27例,包括男性15例(55.6%),女性12例(44.4%);年齡位于22-70歲,平均(43.0±6.2)歲;分期:I期7例、II期13例、III期7例。2組性別、年齡、病情差異不大(P>0.05),可以進行比較。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依據(jù)《口腔黏膜病學》[2],納入標準:(1)經(jīng)影像學和實驗室檢查確診,滿足手術指征;(2)患者知情,簽署治療同意書。排除標準:(1)精神病史患者;(2)凝血功能障礙患者。
1.3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包括術前準備、術中配合、術后護理等內(nèi)容。試驗組采用臨床護理路徑,具體如下:首先由護士長、高年資護士組成護理管理小組,遵循循證護理理念,以治療時間為橫坐標,以護理計劃為縱坐標,制定臨床護理路徑表。然后由責任護士開展護理操作,完成一項、標記一項,具體內(nèi)容如下:(1)入院第1天,開展健康宣教,向患者介紹圍手術期注意事項,告知手術流程和預期療效,促使患者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消除緊張、焦慮情緒,提高依從性。(2)手術當天,禁食禁飲、備皮消毒,告知患者剃頭發(fā)的原因,能方便導管固定,減輕術后清潔工作量。(3)術后1天,檢查導管是否固定牢靠,觀察引流液的顏色和性狀,看周圍皮膚有無出現(xiàn)炎癥、腫脹、滲出等現(xiàn)象。(4)術后3-7天,加強導管護理,保證引流通暢;定期使用碘伏溶液消毒,采用無菌紗布覆蓋切口,避免發(fā)生感染;選擇舒適體位,做好皮膚和口腔護理,可使用雙氧水沖洗口腔。(5)出院當天,協(xié)助患者辦理出院手續(xù),告知生活注意事項,通過電話隨訪,叮囑患者定時定量用藥,出現(xiàn)異常情況及時回院復診。
1.4 觀察指標 (1)采用自制調(diào)查量表,評估患者的護理服務滿意度,從服務態(tài)度、專業(yè)技能、病房管理等方面入手,分為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三個層級。(2)觀察患者的恢復時間,以切口愈合時間、住院時間為代表。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利用SPSS18.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滿意率屬于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檢驗;恢復時間屬于計量資料,用()表示、t檢驗。P<0.05,說明差異顯著。
2 結果
2.1 護理滿意程度比較 試驗組對護理服務滿意12例、基本滿意14例、不滿意1例,滿意率為96.3%。對照組對護理服務滿意7例、基本滿意13例、不滿意7例,滿意率為74.1%。對比差異明顯,有統(tǒng)計學意義(=5.282,P=0.021)。
2.2 恢復時間比較 在切口愈合、住院時間上,試驗組分別是(7.4±1.6)、(11.2±3.1)天,對照組是(9.0±2.2)、(13.4±3.7)天。分析可知,試驗組治療恢復時間更短,差異顯著(t=3.056/2.368,P=0.004/0.021)。
3 討論
在口腔頜面部惡性腫瘤中,上頜竇惡性腫瘤比較常見,目前手術切除是有效治療手段,但對手術操作提出了較高要求。采用科學規(guī)范的護理配合措施,保證手術安全性、促進術后恢復,成為護理人員的關注重點。臨床護理路徑是一種新型護理模式,遵循以人為本的理念,從患者的疾病、心理、社會等領域出發(fā),整合診斷、治療、護理等工作,提高了護理操作的時效性和連續(xù)性。
本次研究中,選取54例患者分組對照,其中試驗組實施臨床護理路徑,以入院第1天、手術當天、術后1天、術后3-7天、出院當天為時間軸,開展相應的護理操作,為患者的治療恢復提供良好的條件。文中研究顯示,試驗組護理滿意率高于對照組(96.3%vs74.1%),切口愈合時間和住院時間更短,差異顯著,和相關研究結果一致。說明:相比于常規(guī)護理,臨床護理路徑的應用價值更高,是一種安全有效的護理模式。
參考文獻
張瑜虹,沈惠清.上頜竇惡性腫瘤侵及前顱底顱面聯(lián)合切除的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34):22-23.
陳謙明.口腔黏膜病學[M].3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02(01):5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