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兵
【摘 ? 要】 ?整個小學數(shù)學的學習基本可以概括為數(shù)字和圖形的學習,數(shù)字的認識和數(shù)字的混合運算,圖形的認識以及圖形的面積體積計算。新課標加大了關于小學數(shù)學幾何的學習,加強了整個小學階段小學生空間思維能力的學習。小學生在一到四年級基本學習的都是對圖形的認識,到了五年級就開始學習圖形面積的計算和簡單立體圖形體積的學習。很多小學生雖然認識了圖形的形狀,但是卻難以掌握對圖形面積和體積的學習。所以在小學高段的數(shù)學教學中,我們教師要注重幾何教學的探究,以此來提升學生的數(shù)學幾何學習效果。
【關鍵詞】 ?小學;高年級;幾何
在小學高段中,學生要掌握多邊形面積的計算,多邊形包括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和組合圖形的面積學習、正方體和長方體表面積和體積等等的幾何問題。很多學生對于圖形認識方面的知識可以掌握,但是對于圖形的面積甚至立體圖形的表面積和體積的計算甚為頭痛,部分小學教師在小學幾何教學方面也沒有正確的方法,導致學生不能掌握教材知識。鑒于此,筆者就根據(jù)多年教學經驗,就小學高年級幾何問題教學總結了幾點經驗,希望能與各位一線教師共同學習與借鑒。
一、利用信息技術,突破幾何難點
信息技術在數(shù)學教學中的應用能夠有效促進傳統(tǒng)教學手段的轉變與創(chuàng)新,并能夠充分豐富和拓展課堂教學的內容,提高教學的深度與廣度。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初級階段,學生對數(shù)學中某些抽象的知識,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理解和掌握,這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及課堂教學效率。所以,教師就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將知識內容以圖像、視頻、聲音和動畫等各種形象的方式展現(xiàn)出來,以充分豐富和優(yōu)化學生的感官認識,幫助學生構建抽象知識與具體直觀之間的有效聯(lián)系,從而優(yōu)化學生對知識的認知與理解。如此就能讓學生對課程中的難以理解的問題進行聚焦學習,同時又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印象,進而提高教學的效率。
例如,在進行“長方體和正方體”這部分知識的教學時,學生對立體的圖形理解起來比較困難,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演示每個面都可以拆卸的長方體和正方體進行講解。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數(shù)出長方體有12條棱,然后再對長方體的每個棱長進行測量,并記錄數(shù)據(jù)。然后再通過數(shù)據(jù)對比,得出長方體的相對的4個棱長相等。之后再數(shù)頂點,為了避免重復或漏數(shù),教師每數(shù)一個標記一個。然后教師再把長方體進行拆卸,數(shù)出長方體有6個面,然后把對著的兩個面疊放在一起,對面正好重合。最后得出結論:長方體有12條棱,相對的4條棱長度相等,有8個頂點,6個面,且對面相等。如此,借用信息技術,邊看邊進邊操作,學生就能很容易就理解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教師在講解起來就會省力很多,從而能有效地提升小數(shù)數(shù)學的教學效率。
二、重視課堂教學,挖掘教材深度
現(xiàn)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有很多版本,有很多教材,不同的教材也就說明了不同的教學目標,版本不同對小學生知識考察也就不同,這也就從側面反映了教材的重要性。同時課堂教學是小學生接受教育的重要教學方式,小學教師必須要注重課堂教學質量,發(fā)揮課堂教學的價值,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因此,在小學幾何教學當中,教師一定要認真?zhèn)湔n,全面掌握教材的知識點,反復研究教材當中的重難點,在教學當中對于重難點的講解,要盡量做到簡明扼要,簡單易懂,提升學生的掌握效率,讓學生較為輕松地掌握教材的知識點。
例如,在習題講解“組合圖形的面積”時:某高校建設了一座梯形草坪已知它的上底為40米,下底為70米,上下底之間距離為30米,為了方便灌溉在梯形中間建了一個長30米,寬15米的長方形水池,求現(xiàn)在草坪的面積是多少?這一題很多學生乍一看很是頭疼,因為現(xiàn)在草坪的形狀很不規(guī)則,想把草坪形狀切割成規(guī)則形狀很是困難,因此部分學生就放棄了這道題的計算,在組合圖形的面積考察當中,大部分時候都是考察的組合圖形面積相加,而本題考察的卻是組合圖形面積相減。本題考察的就是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通過審題可以發(fā)現(xiàn):草坪面積=梯形面積-長方形面積,因此,只要算出梯形面積和長方形面積就可以很容易得出答案。現(xiàn)在在回顧一下梯形的面積公式,S=(a+b)h÷2=(40+70)×30÷2=1650(平方米),長方形面積公式,S=a×b=30×15=450(平方米),所以草坪面積=1650-450=1200(平方米)。教師通過對這一題型的講解,既可以開闊學生的思路,又能幫助學生快速掌握組合圖形面積的換算。
三、巧用微課資源,組織課后復習
課后學習作為教師教學當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課后的復習和鞏固對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由于小學生尚處于兒童階段,愛玩是他們的天性,再加上自制力不強以及家長的寵溺,導致了教師對學生課后學習的監(jiān)督存在一定的困難。但目前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教師可以通過借助計算機技術來監(jiān)督學生的學習,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在課后使用微課,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制定學習任務和學習計劃,督促他們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對學生的學習、成長都有很大的幫助。
例如,在教學《比例》這一課后,教師可以將有關正比例反比例的概念、內涵、圖像特點以及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難點、易混淆點、概念圖、思維導圖等內容各自制作成微課視頻,在課堂上一一播放和講解給學生,引導學生對這些內容進行分模塊學習,讓學生在形象、具體、生動的微課視頻講解中較為全面的掌握有關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內容,提升學生對這些內容的認知和理解,全面促進課堂復習效果的優(yōu)化。
總而言之,小學教師應當重視課堂教學,挖掘教材的知識點,嚴格按照大綱要求講學;其次,要豐富教材道具,豐富幾何模型,開闊學生思路;再次,要抓住多媒體教學的優(yōu)勢,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樂趣,提升教學質量;最后,還要讓學生熟練掌握幾何知識,培養(yǎng)幾何概念,為以后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夢茜.小學數(shù)學高年級“圖形與幾何”錯題類型分析及對策研究[J].數(shù)學學習與研究,2018(24):123-124.
[2]梁曉英.有效建構積累體驗——例談小學高年級幾何知識的課堂探究模式[J].小學教學參考,2014(05):51.
[3]小學高年級數(shù)學“圖形與幾何”有效教學的策略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