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論述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英語文化意識培養(yǎng),提出通過海量閱讀以豐富文化儲備、開展活動以加強文化應用、開發(fā)校本課程以拓展文化資源等做法,以在教學實踐中滲透文化意識素養(yǎng),提升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高中英語 核心素養(yǎng) 文化意識 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6B-0067-02
高中英語新課程標準對英語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英語教學不只是語言知識的學習,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技能和語言文化意識,使學生通過對英語知識的學習達到對中外文化的理解,成為有全球視野的新青年。在全球化背景下,加強文化間交流的熱潮勢不可擋,而英語作為國家間學習交流的重要媒介,一直以來在學校教育中占有重要的比重。學生除了對基礎知識的理解,也要形成對文化的了解,實現(xiàn)跨文化的交流。對于英語學習而言,學生要抱有積極、開放和包容的態(tài)度,不是一味地守舊,更不是盲目地學習國外文化,而是有選擇性地辨別文化、用批判性的眼光分析文化。英語作為文化交流的載體之一,教師要有意識地在教學中滲透文化,全面提高學生核心素養(yǎng)。
一、海量閱讀,豐富文化儲備
(一)對比,了解內涵。中外文化由于歷史背景不同,在發(fā)展中形成獨有的特色文化。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文化多元化的意識,通過挖掘閱讀素材中的文化并進行對比,學習不同的表達方式,了解文化的深層內涵,在交流中抱以寬容的態(tài)度,避免交際困難,在吸收不同文化內涵的同時,加深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做中外文化交流傳播的使者。
例如,在講解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四 Unit 4 Body language 時,本單元主要涉及不同國家的體態(tài)語。在課堂導入時,筆者提問學生:“How can we communicate with others when we cant speak?”學生異口同聲回答用動作、肢體語言來表述。隨后,筆者為學生對比不同國家初次見面的禮儀,通用的國際禮儀是握手,歐洲國家常見的是擁抱,法國的是碰鼻,泰國的是雙手合十鞠躬,我國少數民族藏族的禮儀則是獻哈達,表示祝福和尊敬,等等。單是打招呼的肢體語言就有這么多差異,學生迫不及待地想對文章中涉及的其他體態(tài)語進行了解,多個國家文化的引入和碰撞讓學生的文化知識儲備更豐厚。
中外文化的差異最常見的體現(xiàn)仍是在日常交際中,教師要在挖掘教材資源的基礎上,拓展延伸教學活動,對比展示文化差異本質,為學生在實際交流中營造真實的語言背景,增強學生文化素養(yǎng)。
(二)追溯,了解背景。英語教材中本身涵蓋很多文化現(xiàn)象,可以結合文章閱讀深入了解其他國家的文化背景。很多國家都以英語作為母語,而英語是如何成為國際語言,必然有其歷史發(fā)展的因素,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追溯英語的起源和發(fā)展,領悟英語無論是在過去還是將來,它的作用都是不可動搖的,幫助學生在學習課本知識的同時加深文化底蘊。
例如,在講解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一 Unit 2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 時,這部分主要講解英語語言在國家間的差異,讓學生感受英語的多元性。盡管在歷史演進過程中出現(xiàn)了語言差異,但很多國家起初都是以英語為母語,筆者帶領學生追溯英國的歷史,英國曾是全球最強大的帝國,號稱日不落帝國,它的殖民地遍布全球,英語也在殖民地廣泛傳播,后來美國的獨立和壯大無疑也加速了英語的普及。通過歷史的回顧學習,學生意識到在將來的國際交流中,英語的作用和地位仍是不可動搖的,激發(fā)學生學好英語的動力并加深對英語發(fā)展的認識。
課本閱讀為依托,加上課外資料拓展延伸,學生能夠在有限的課堂時間讓思維發(fā)散到各個領域。當然,此過程重在教師的引導,將課本知識和文化現(xiàn)象、意識有機結合,提升學生對文化的敏銳度,長此以往,使文化意識內化成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二、開展活動,加強文化應用
(一)學唱歌曲,探尋社會環(huán)境。音樂往往能夠通過簡單的歌詞和抑揚頓挫的節(jié)奏表達人內心深處的情感,不需要翻譯或媒介,比任何的語言表達都更直接有力,不同時期的音樂風格反映了不同的社會環(huán)境,是人們對當時社會的描述或期盼。音樂對于學生來說是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適當地在英語教學中穿插英文歌曲,能夠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講授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二 Unit 5 Music 時,單元開篇導入中列舉了不同形式的音樂風格,筆者通過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了幾種類型的音樂。先播放了貝多芬的代表作 Symphony No. 5 in C minor,即《命運交響曲》,樂曲體現(xiàn)了作曲家一生與命運搏斗的精神,給人震撼和感動。學生可以通過樂曲節(jié)奏進入作家的內心,感受情感起伏,從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到光明戰(zhàn)勝黑暗的意志力,再到人民獲得勝利的歡樂;隨后筆者為學生講述了此曲產生的背景是貝多芬命運的低潮期,同時也是創(chuàng)作的高潮,是古典音樂的代表作品。最后,筆者選取了幾首民間音樂和爵士樂的代表作給學生進行拓展學習,熏陶學生的藝術細胞同時加深對國外音樂文化的了解。
音樂的形式多種多樣,學生在欣賞歌曲的過程中,熟悉作曲的社會背景和歷史,加深對歌曲的理解,國外音樂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如爵士樂、鄉(xiāng)村音樂和搖滾樂等,學習不同音樂背后蘊含的文化,比枯燥無味的文章學習更活潑生動,更能激起學生學習英語的欲望。
(二)結合節(jié)日,自覺搜集素材。節(jié)日是一個國家在發(fā)展中文化積淀的表現(xiàn),是典型的文化特征,東西方歷史文化的不同造就了各有特色的節(jié)日習俗。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推進,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過一些外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學習他們的風俗習慣,感受國外文化。教師可以圍繞某一節(jié)日主題展開活動,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國外文化環(huán)境,通過文化活動的教學傳播滲透文化意識。
例如,在講授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三 Unit 1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 時,本單元介紹了節(jié)日的分類和各國節(jié)日的特殊意義。筆者詢問學生最喜歡的節(jié)日是什么,大多數學生選擇春節(jié),而外國節(jié)日則是萬圣節(jié)當選首位,萬圣節(jié)是西方傳統(tǒng)節(jié)日。為了體驗節(jié)日習俗,筆者讓學生課后搜集相關素材,并舉行萬圣節(jié)活動,學生不僅在教室掛了南瓜燈,還穿了各式各樣的服裝,戴著面具扮演鬼怪,準備了各種各樣的糖果,主要活動是“Trick-or-treat”,不給糖就搗蛋,學生扮成可愛的鬼怪乞討糖果,同時還選取了音樂特效營造恐怖氣氛。在發(fā)展過程中,這個節(jié)日已不再具有宗教色彩,而更接近于一個化裝舞會,盡管準備不充分,但學生仍然玩得很盡興,也了解到國外傳統(tǒng)節(jié)日風俗。
互聯(lián)網的普及為學生搜集信息提供便捷的途徑,學生不出國門便可知天下事,學生在課前搜集節(jié)日相關素材可以幫助營造真實的節(jié)日環(huán)境,文化活動教學讓英語學習的形式更多樣,學生的知識面也越來越廣。
三、校本課程,拓展文化資源
(一)師生合作,形成文化氛圍。校本課程是學校根據教育理念和學生具體學情開發(fā)的選修課程。充分利用與學生興趣愛好相匹配的課程,學生擁有課程選擇的自主權,在課程的實際應用推進中教學效果也會更好。教師要利用課外資源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在積極探討和學習中提升對國外文化的理解能力,形成良好的英語學習氛圍和文化環(huán)境。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四 Unit 3 A taste of English humour 時,中心話題是“英語幽默”,旨在讓學生通過學習了解英式幽默與中式幽默之間的差異。筆者為學生引入了相關英語影視鑒賞的課程,截取了偉大的喜劇演員卓別林先生的經典作品片段供學生賞析,在默片時代,英式幽默充分發(fā)揮肢體才能,而幽默的背后是奇妙而荒誕的故事,揭示人物內心深處的孤獨感。之后,筆者提問學生中式幽默表現(xiàn)形式有哪些,學生想到的有小品、雙簧、相聲等形式,中式幽默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影響,大多是對“理”和“德”的調侃。相比之下,二者各有特色,無論是哪種表現(xiàn)形式,都是各自民族文化的體現(xiàn)。引入影視資源課程能夠讓學生直觀地分析差異,理解并接受不同。
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可充分利用一些英文廣播和現(xiàn)代技術手段,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調整教學進度和安排,發(fā)揮學生課堂主體性作用,高效完成教學目標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為跨文化交際奠定基礎。
(二)延伸校外,參與文化沙龍。校本課程的優(yōu)勢之一是挖掘現(xiàn)有資源,在實際生活中取材,因地制宜,利用地方特色文化教育實現(xiàn)對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在對實際問題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形成對本土文化的認識。無論是風土人情還是自然景觀都可以作為文化教育的素材,且要強調課程實施過程中的開放性,讓學生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探討交流。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二 Unit 1 Cultural relics 時,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學生了解到世界文化遺產的起源、發(fā)展和保護等情況。為加強學生對本土文化的認識和保護,筆者組織學生進行校外參觀走訪,分為兩組,分別參觀民間藝術和博物館,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學生以前對當地文化的了解都是膚淺的,通過采訪老藝術家,對本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對博物館的收藏物的歷史也有了基本的了解。而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很多民間文化已經瀕臨消失,學生在回校后,主動做了宣傳報,描述了本土文化的起源和發(fā)展,呼吁各個年級的學生保護當地文化并世代傳承下去,為保護傳統(tǒng)文化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校本課程本身不具有局限性,其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在多元的學習形式中加深對文化的感知、學會辨別有價值的文化。實踐證明,利用課外資源教學時,學生興趣濃厚,是培養(yǎng)文化意識的有效途徑之一。
文化意識是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助于學生正確認識差異、理性對待文化差異,實現(xiàn)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使學生在豐富文化底蘊的同時樹立本土文化自信,而教師是語言的傳授者,更是文化的傳播者,要積極推動英語素質教育,培養(yǎng)學生文化意識,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張應枝.高中英語文化意識培養(yǎng)策略[J].英語廣場:學術研究,2012(10)
[2]岳月霞.高中英語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與教學[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1)
[3]徐娟娟.高中英語教學中學生英語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J].教育觀察(下半月),2015(2)
[4]江淑玲.高中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薄弱問題管窺[J].教育學術月刊,2012(4)
【作者簡介】黃秋蓮(1976— ),女,漢族,任職于玉林市博白縣第三高級中學,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高中英語教學。
(責編 羅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