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山
摘 要:文物鑒定是文物收藏研究展示的前提和基礎。傳統(tǒng)鑒定法和科技鑒定法相互結合是今后文物鑒定的必由之路,二者缺一不可。文物賞析是對文物進行審美和深度解析,發(fā)現(xiàn)文物的藝術之美,發(fā)掘文物背后的故事,以史鑒今,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精神動力。
關鍵詞:文物鑒定;賞析;辯偽;審美
文物是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進程中遺留下來的見證物。文物所蘊含的歷史價值、文化藝術價值、科學研究價值,反映了人類在追求進步歷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折射出世界各個民族的創(chuàng)造精神和偉大智慧。
1 文物鑒定
1.1 文物鑒定內(nèi)容
辨?zhèn)危罕鎮(zhèn)?,辨別文物的真?zhèn)?。真品是歷代遺留下來的歷史見證物;贗品是為了謀取不當利益而仿制或臆造出來的假貨,而后代仿前代或不以牟利為目的模仿、學習并署名的作品則不在其列。對藏品的真?zhèn)芜M行判斷,這是文物收藏的前提。文物市場魚目混珠的現(xiàn)象十分普遍,鑒別真?zhèn)问且豁検謴碗s且嚴密細致的工作。每一件文物都有其獨有的時代特點、工藝風格、歷史痕跡。所謂歷史痕跡就是使用或收藏的過程中留下的各種細微的、自然的蛛絲馬跡,行話稱為“包漿”,是自然形成的,與人工作舊的包漿不同,后者極不自然。通過傳統(tǒng)鑒定和科技鑒定兩種方法相結合可以判斷文物的真?zhèn)巍?/p>
斷代:斷代,判斷文物的時代。每個時代的文物都有其自身的時代烙印。根據(jù)考古發(fā)掘出土的標準器物,結合文物的器形、紋飾、文字、質(zhì)地、工藝、風格等,參照相關文獻記載綜合判斷文物的時代。首先需要對考古發(fā)掘的標準器物和傳承有序的傳世品有深入廣泛地認識、研究;其次積累豐富的歷史知識,尤其是物質(zhì)文化史知識,要對上下五千年的物質(zhì)文化史進行梳理,搞清物質(zhì)文化發(fā)展的基本脈絡,總體上把握時代風格和歷史框架。
認知文物價值:認知文物價值,應分析認知文物的歷史價值、文化藝術價值、科學研究價值。所謂歷史價值,是指某件文物在歷史發(fā)展進程中具有見證某段歷史(包括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作用,有大小之分。如秦始皇兵馬俑的歷史價值大,乾隆通寶的歷史價值小;有銘文的青銅鼎歷史價值大,民窯的青瓷碗歷史價值小,這有一定的衡量定級標準。文化藝術價值體現(xiàn)在文物所蘊含的文化積淀和藝術審美方面,文物的科學研究價值主要包括知識、科學、技術等內(nèi)涵。以古鑒今,古代文物所承載的科技成果對今天的科技創(chuàng)新依然起到啟迪和激勵作用。歷史遺跡和遺物從不同角度和側(cè)面反映了產(chǎn)生它的那個時代科學技術和生產(chǎn)力水平,說明那個時代的社會經(jīng)濟、軍事、文化狀況。按照唯物史觀來看,勞動生產(chǎn)者所創(chuàng)造的一切,都受到當時生產(chǎn)力水平的限制,超越當時科學技術水平的產(chǎn)品是制造不出來的。物質(zhì)文化在傳承的同時也在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慢慢形成了不同于前朝的風格。歷史價值、文化藝術價值、科學研究價值三方面相互關聯(lián),不能割裂開來。
1.2 文物鑒定方法
科技鑒定法,科技鑒定法主要包括孢粉分析、碳14測定、熱釋光及成分分析、X射線熒光分析、X射線衍射分析和光電子能譜分析等。孢粉學是研究植物孢粉的形態(tài)、分類及其在各個領域中應用的一門科學。碳14測定是利用其放射性進行年代斷定的方法。熱釋光斷代法主要是通過把陶瓷樣本加熱而釋放出的光強,加上對年劑量的測試而推斷陶瓷器的燒制年份。成份分析法是利用各種粒子(如電子、中子、質(zhì)子等)去激發(fā)受測文物樣本使其發(fā)出X射線能譜,得出各種常量元素及微量元素含量,然后和標準樣本的元素含量作比較。如果兩者相符,該文物樣本的年代就可以確定,反之,受測文物樣本的年份就不能確定。
1.3 傳統(tǒng)鑒定法
一是目鑒法,這個方法在過去比較常用,有經(jīng)驗性和權威性。所謂經(jīng)驗性特點,是指鑒定水準的高下往往有賴于鑒定專家個人才、學、識的水平和對同類器物的熟稔程度。所謂權威性,一般取決于鑒定專家中名望最高者[1]。這種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專家的學識水平及職業(yè)道德影響文物鑒定的結果,即便是某一領域的權威專家也可能因為不了解文物造假技術而掛一漏萬,進而做出錯誤的判斷。二是標本類比法,在古代和現(xiàn)代都經(jīng)常采用這種方法鑒別文物,古代所采用的標本是傳承有序和大家公認的文物真品,而現(xiàn)代則增加了考古發(fā)掘的以考古地層學和器物類型學為依據(jù)的文物標本,為文物鑒定提供了更加科學嚴謹?shù)囊罁?jù)。在各不相同的文物中,找出與文物標本相同或相似之處,辨別細微具體的差異之處,抽絲剝繭地確定文物所蘊含的風格特征。三是綜合鑒別法,這種方法就是根據(jù)各種考古學、歷史學、化學、物理學、邏輯學等方面的知識,對文物進行綜合研究考證,找出文物的各種組成元素,從內(nèi)在聯(lián)系和自身信息對文物進行系統(tǒng)的真?zhèn)伪鎰e、時代判斷、價值認知,探尋文物的本質(zhì)特征和總體風格。
文物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這些特定歷史條件包括人類社會的文化、知能、科技水平、工藝技術、使用工具等,是在多維空間中產(chǎn)生出來的。隨著時間的變化,離開了文物形成的特定歷史,隨后的復制、仿制、臨摹、作偽,它與真品總會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差異,包括內(nèi)在的質(zhì)地、成分、含量比例,以及外觀的形態(tài)色澤、紋飾、風格、銹色、款識、銘志、工藝和年代等。偽品與真品任何一點細小的差異,將是偽品難以逃避的破綻。歸根到底,這三種傳統(tǒng)鑒定法都是為了更加全面地認知文物真品的“特性”,尋找偽品與真品的差異之處[2]。目前最好的方法就是科技鑒定和傳統(tǒng)鑒定兩種方法相互結合,互相印證,才能嚴謹準確地對文物進行真?zhèn)?、斷代、價值認知等全方位的鑒定。讓收藏者心里踏實,讓作偽者沒有市場。如庖丁解牛,將牛的筋骨、經(jīng)絡、結構熟記于心,就能輕車熟路、游刃有余了。
2 文物賞析
文物欣賞就是發(fā)現(xiàn)文物所蘊含的審美價值,包含主、客觀兩個方面。主觀方面要具有審美能力和修養(yǎng),針對同一件藝術作品,鑒賞修養(yǎng)較高者會領悟其深厚的藝術內(nèi)涵并獲得情感上的共鳴和審美享受。文物的解析就是發(fā)現(xiàn)文物背后的故事及其蘊含的文化價值,以及對后世的啟迪和激勵作用。
2.1 文物的審美
文物欣賞是一種美育,它有助于審美心理的成熟。文物審美大體包括兩方面:一是對文物美的形態(tài)、形式、風格的鑒賞和辨識,主要表現(xiàn)于對文物的形態(tài)描述和認識。二是對文物美的感覺、知覺、情感理解等各種心理能力的提高和相互協(xié)調(diào),主要表現(xiàn)為對文物美的敏感、知覺和準確地欣賞。事實證明欣賞文物確實可以不斷加強人們的民族自豪感,提高人們的文化素質(zhì)和道德修養(yǎng),使美的教育與智力開發(fā)得到結合[3]。文物具有多方面的審美價值。
器形美:文物的器形往往最能吸引人們欣賞的目光,如同人的相貌給別人的感受最為直接?!靶螤钍茄劬λ盐盏奈矬w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涉及的是除了物體在空間的位置和方向等性質(zhì)之外的那種外部形象”[4]。獨特優(yōu)美的器物造型令人過目難忘,如體型巨大的后母戊青銅鼎、造型獨特的長信宮燈、線條優(yōu)美的玉壺春瓶、神態(tài)祥和的觀音造像、威武勇猛的鎮(zhèn)墓獸、展翅欲飛的蓮鶴方壺、幽默詼諧的說唱俑等,不勝枚舉。文物的造型藝術巧奪天工,對今天的造型創(chuàng)新依然富有啟迪作用。“造型藝術審美本就帶有解放人的生命與情感的特殊性質(zhì)。造型創(chuàng)造力是造型表現(xiàn)的形式介質(zhì),也是體現(xiàn)情感外化與解放的根本標志。造型藝術審美教育是用藝術的形式帶領,從而進入并觸摸生命與心靈的存在,最終以創(chuàng)造力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5]
紋飾美:文物的紋飾包羅萬象,有神話中人物、動物圖案,有自然界動物、昆蟲和植物圖案,有歷史人物故事圖案,有連續(xù)幾何圖案,有宗教神祇和神仙圖案,有博古文玩圖案,有舞蹈、狩獵圖案等,這些圖案有一個總的特征是“圖必有意,意必吉祥”。追求吉祥如意是中國物質(zhì)文化的靈魂,一切祥瑞的元素都被用來表現(xiàn)在文物的圖案上,無論是神話的還是現(xiàn)實的,只要含有祥瑞的意義便都沒有了界限,神仙和人類在吉祥的氛圍里圓融一體。
文字美:漢字是中國文化的靈魂,是五千年中華文明傳承不息的紐帶,是象形和表意結合的線條藝術。從原始社會的刻畫符號到龜甲獸骨上的文字,從青銅器上的金文到成熟統(tǒng)一的小篆,從古樸渾厚的隸書到結體謹嚴的楷書、行云流水般的行書、靈動飛揚的草書,不僅承載了漢字發(fā)展演變的歷史,而且形成了中國獨有的書法藝術。文字也是對文物進行斷代的重要依據(jù),如通過瓷器的款識就可以推算其所屬年代。漢字書法藝術源遠流長,其中蘊含了華夏民族的哲學思想、美學理論,如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讓上至帝王將相下至文人雅士追捧不已;顏真卿的楷書彰顯了其書品與人品的完美結合;蘇東坡的一紙便簽竟讓收藏大家不吝巨資納入囊中。漢字已融入華夏子孫的血脈之中。
色彩美:古樸、艷麗五彩繽紛的色彩不僅是最大眾化的審美形式,也是人類文化中表情達意的重要手段,既能使人產(chǎn)生愉悅感,也能使人產(chǎn)生情感上的震撼和共鳴。色彩審美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含義,如秦人尚黑,代表的是威猛沉雄的尚武之風和五行哲學,明清尚黃,體現(xiàn)出皇家的至高無上和尊貴地位。
意境美:文物自身的各種信息匯聚一起,營造出一種意境美,尤其表現(xiàn)在中國山水畫中。“道法自然”的宇宙觀在山水畫中創(chuàng)造出獨有的意境之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和“天人合一”的深邃意境給人以靜謐閑適的審美享受。要從藝術和審美的角度去感悟和欣賞天地萬物的自然之美,淡泊名利和順應自然才能使人回歸淳樸,任精神自由翱翔于天地之間。于是,充滿著道家精神的山水畫涌現(xiàn)出來,濃縮了自然山水的江南園林也隨之涌現(xiàn)出來,構筑起一個個內(nèi)心世界的“世外桃源”,心靈便有了棲息之地,精神便獲得了清凈與安寧。山水畫家面對山水自然“妙會感神”,捕捉它的精神美,以無我之心契合對象的精神美,達到“物我一體”的精神境界。而鑒賞者在披圖幽對時,在虛靜的狀態(tài)下達到“萬趣融其神思”的境界,從而捕捉到山水畫中的神韻,使自己進入“望秋云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的審美意境。
2.2 文物的解析
文物的解析是從文物的自身綜合信息及其所處的環(huán)境分析其所具有的價值,也是對一段歷史的認證價值,對某種工藝、藝術的傳承價值,對古代思想文化的外化價值等。
文物的解析與傳統(tǒng)文化相互印證,與史籍記載相互補充。完整記載中國歷史的二十四史可謂卷帙浩繁,但仍有遺漏和錯訛之處。如發(fā)現(xiàn)于安陽小屯的大量龜甲和獸骨上所刻寫的甲骨文,對研究商代歷史和文字的產(chǎn)生演變,具有劃時代的重大意義,不但確定了商朝的真實存在,還使中華文明五千年歷史得以確認。
文物是民族創(chuàng)造力的凝聚,文物的解析可以讓人民了解自己的歷史,對今天有啟迪的作用,并增強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民族凝聚力,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chǎn)、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讓中華文明同世界各國人民創(chuàng)造的豐富多彩的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p>
參考文獻
[1]吳曉叢.文物鑒定到底還有沒有個準頭?——文物鑒定應提高科技含量[J].收藏界,2002(2).
[2]陳肇慶.文物鑒定工作的幾點思考[J].中國博物館,1998(3).
[3]劉東瑞.文物鑒定與鑒賞芻議[J].收藏家,1994(3).
[4](美)魯?shù)婪颉ぐ⒍骱D?藝術與視知覺[M].滕守堯,朱疆源,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5]劉勇,劉靜.造型藝術審美教育隨談[J].職大學報,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