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珊 蘭州大學文學院 甘肅蘭州 730000
量詞是漢語特有的詞類,和名詞、數(shù)詞的語法功能較為接近,共同屬于體詞。量詞是貫穿漢語作為第二教學所有階段的難點,在印歐語系國家的漢語教學中,尤其是在非目的語教學環(huán)境的初級階段下,學生母語中缺乏對應的詞類,學習時會有很大的阻礙干擾,偏誤也隨之不斷產(chǎn)生,可以說量詞的學習是伴著偏誤而進行的。絕大部分學生,無論處于何種水平,都對量詞存在著這樣的疑問:如“漢語有多少量詞?”、“不用量詞會有什么錯誤?”等。這些疑問會影響學生對量詞的認識和理解,若教師未能在教學中妥善處理這些疑惑,則會不利于學生正確運用所學量詞,進而降低學生進一步學習量詞的熱情。
目前關于量詞的研究中,研究對象多為來華留學生,根據(jù)國別來看,歐美國家的學生居多,亞洲國家的學生集中在日本、韓國和泰國,對菲律賓學生的研究較少。不同國家的漢語政策不同,學生的學習心理和接受程度也不一樣,所以研究也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
因此本文以菲律賓中學生為研究對象,基于筆者在教學中收到的、學生在量詞上的反饋,和對此所嘗試的教學方法來探討菲律賓學生在學習量詞時的特點和應對策略。目的在于對菲律賓學生的量詞學習提出一些建議,盡量減少教師在教學上的失誤。本文共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分析學生在量詞上產(chǎn)生的消極反饋及原因,第二部分是根據(jù)學生錯誤和偏誤而提出的教學建議。在此需要說明的是,錯誤和偏誤不同,錯誤的產(chǎn)生與學習者水平有關,能因水平提高而減少;而偏誤是學習者在目的語學習過程中因?qū)δ康恼Z規(guī)則掌握不到位而產(chǎn)生的規(guī)律性錯誤。
量詞是表示計算單位的詞類,總是位于數(shù)詞和名詞之間,作用為衡量具體或抽象的事物。量詞分為名量詞、動量詞和復合量詞三大類,前兩類數(shù)量最多。名量詞衡量人或事物,如“個”、“支”等;動量詞衡量動作發(fā)生次數(shù)和時間的總量,如“次”、“趟”等。最后一種是由兩道三個不同量詞組成的詞,如“人次”。對初級階段,特別是入門水平的學生來說,名量詞出現(xiàn)的頻率最高。
筆者曾在菲律賓怡朗的一所私立華校中學里任教一學年,菲律賓使用的語言為菲律賓語,常用語為英語,均屬于印歐語系。筆者的任教學校名為怡朗亞典耀圣母學校,該校的使用教材為《快樂漢語》。筆者的學生年齡在15歲左右,均通過了HSK一級,處于漢語初級階段。在一學年的教學中,學生所學的量詞共有21個,其中課文中出現(xiàn)的量詞和教師根據(jù)學生接受水平來補充的量詞。不同課文中學生要學習的量詞數(shù)量不同,在此按教學時出現(xiàn)的順序排列,如下表所示:
表2 -1 學生所學量詞展示
通過一年的教學,筆者發(fā)現(xiàn)在量詞的口語和書面練習中,菲律賓學生反映的錯誤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
菲律賓學生在量詞的書面練習上呈現(xiàn)的錯誤有兩種,第一種是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該量詞的用法,但未能記住其字形,只能寫出拼音。這屬于文字形式上的錯誤,需要一定程度的機械化練習來鞏固,如抄寫。
第二種錯誤是學生未能理解不同量詞的具體功能而產(chǎn)生的誤用,學生對量詞掌握的程度不同,誤用的方式也不一樣。大部分學生會誤用的是同音不同形的量詞,典型為“只”和“支”。學生的錯誤均為將“支”寫成了“只”,常造出“我有一只筆”這樣的句子,究其原因,還是因為學生未能真正理解“支”是一個完全不同的量詞,錯以為是“只”的另一個用法,誤用因此產(chǎn)生。
菲律賓學生對量詞還存在另一種誤用:混淆不同量詞的搭配對象,尤其是一課中學習的量詞較多時,這類錯誤出現(xiàn)的頻率也隨之增高。上表中第一課的量詞有八個,課文主題為介紹房間擺設,生詞為“椅子”、“桌子”、“書架”等,屬于同一語義場下的詞。學生在記憶各量詞的搭配對象時就可能因語義聯(lián)系緊密而記錯,在搭配量詞時就自然出現(xiàn)了混淆。
另外,在漢語中,一個事物在不同形態(tài)有也會有不同量詞,如“一朵花”和“一束花”就是“花”在不同形態(tài)下的量詞搭配,學生需要先明白這兩個量詞的具體含義,才能進行正確運用。
學生誤用量詞的根本原因在于未能理解量詞本身、只會死記硬背每一個量詞的搭配。這樣不僅效率不高,若一課中量詞數(shù)量較多,更會對學生進行干擾。
筆者在鍛煉學生對量詞的使用時采用了問答和看圖說話兩種形式,學生的偏誤主要集中在兩方面。一方面,和其他印歐語系國家的學生一樣,因母語中缺少與量詞對應的詞類,菲律賓學生在口語表達時常常因母語負遷移而產(chǎn)生偏誤,即在一句話的表達中忽視了量詞,直接使用“數(shù)詞+名詞”的形式,如“一桌子”、“一椅子”等。
另一方面,學生也會因為對目的語知識理解不到位而產(chǎn)生泛化,這屬于目的語偏誤,在量詞中體現(xiàn)為“個”的濫用。學生通過HSK一級后,漢語難度不斷提高,量詞的增加也成了必然趨勢。在面對新量詞時,學生因不熟悉新量詞的含義和用法,便常用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量詞“個”來替代。
口語表達重在交際,初級水平的學生在和教師進行問答時是使用母語思維思考再進行翻譯的,加上大部分學生面對教師時會不可避免地產(chǎn)生緊張情緒,給教師的答案常是未經(jīng)過目的語語法組織的,所以便會出現(xiàn)“我家里有一貓?!被颉拔业淖雷由嫌袃蓚€書?!钡染渥?。
忽視量詞和“個”的泛化是因?qū)W生母語習慣和目的語掌握能力不足而導致的,在初級階段中會時常出現(xiàn),需要教師不斷強調(diào)。
無論是口語上的偏誤還是書面練習上可改進的錯誤,只憑學生課下不斷復習是行不通的。雖然學生始終是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中的主體,但教師應充分發(fā)揮其主導作用,盡可能在課堂上消除學生的疑惑,以減少消極反饋。根據(jù)菲律賓學生在量詞反映出的問題看,教師可使用以下三個教學方法來促進學生對量詞的理解。
部分一線教師認為量詞應在教學時“逐個擊破”,即不單獨進行量詞教學,課文中出現(xiàn)了才講授,這樣的教學觀點具有一定合理性,但也存在不足。首先,初級階段的學生正進一步地了解漢語,不同量詞的出現(xiàn)使學生更深刻地認識到漢語作為一門語言,有著與自身母語截然不同的詞類,因此了解量詞定義顯得至關重要。因此,在教學時先把量詞本身作為獨立漢字時的含義講清楚,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其用法。
筆者在“把”這一量詞出現(xiàn)時,除課文中的搭配“一把椅子”外,筆者還給學生擴展了“一把傘”和“一把刀”。在筆者的學生面對新的量詞時,常有學生疑惑:“不加量詞會給句子帶來語法錯誤嗎?”為解答這一疑問,筆者用了“我給你一把刀。(I give you a knife.)”和“我給你一刀。(I use a knife to kill you.)”這兩個句子來給學生答疑,。翻譯的方法直白地展示了沒有量詞后的漢語句子差異,雖然只有一個例子,但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的興趣,學生注意力也因此而集中。
同樣以“把”為例,“把”在《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中作為量詞的解釋有五種,其中適用于初級階段漢語教學的為前兩個,如下:
a.用于衡量有手柄或具備類似特征的事物,如“一把扇子”。
b.用于衡量可用一只手抓起來的數(shù)量,如“一把頭發(fā)。”
“把”是一個具備多重詞性的詞,其作為量詞的含義由動詞虛化而來,筆者給學生講解了“把”作為形聲字的構(gòu)造,并結(jié)合動作詳細解釋了“把”是一個什么的動作、與它搭配的名詞都具備哪一些特征,許多學生豁然開朗。關于“把”的講解使很多學生解開了疑問,在之后的練習中錯誤率明顯降低。除“把”外,筆者也盡可能簡潔地講授了其他量詞的常用義,若所學量詞在英語中有對應的釋義,學生理解速度也會提高,如“雙 (pair)”、“束 (bundle)”。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每一個量詞都需要給以量詞的身份出現(xiàn),如度量衡量詞“斤”和“元”。這兩個量詞的作用與交際話題“購物”聯(lián)系緊密,學生掌握用法即可,若教師強調(diào)其本質(zhì)為量詞,反而會讓學生產(chǎn)生不必要的畏難心理。
對學生來說,幾乎每一個量詞都是初次接觸,若沒有規(guī)律可循,新鮮感就會慢慢消失,教師在教學中便需要合理利用學生對量詞的新鮮感來為教學服務。
量詞的語法功能有很多,但在初級階段的重點的為與數(shù)詞、代詞和名詞搭配為數(shù)量、指量短語。但大部分教師在教學和練習環(huán)節(jié)中常用“數(shù)+量+名”的形式去翻譯英文短語,以對比翻譯的形式來鞏固;或是讓學生看圖說話,在沒有媒介語提示的情況下鍛煉輸出能力。這樣的練習的確有利于學生鍛煉量詞的語感,但都局限在了陳述,缺少對提問形式的練習。
除數(shù)量短語外,很多教師忽視了量詞還可用在指示代詞后構(gòu)成指量短語,既可放在表示陳述的代詞“這”、“那”后面,也可放在疑問代詞“哪”、“幾”和“多少”后面。筆者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學生可以熟練地回答教師對“哪個”、“幾個”的提問,但把“個”換成其他量詞時,如“你喜歡哪種動物?”,學生就會不知所措。這便是因為教師在量詞教學中未能詳細講解量詞和不同代詞的搭配,導致學生不容易理解“代+量+名”這一形式,更無法使用量詞來提問。因此教師需要加強量詞語法功能的講解,提高學生多方面運用量詞的能力。
對于母語為印歐語系語言的學生來說,量詞和其他漢字一樣,在形式上就讓容易產(chǎn)生困惑,所以教師在教學時一定要注意講解的趣味性。表2-1中第三課是一節(jié)量詞課,內(nèi)容為解答學生對量詞的疑惑。筆者從學生學過的動物量詞“只”、“頭”、“條”入手,用不同的動物圖片引起學生興趣后,給學生講解了不同動物量詞的色彩義,如“頭”的搭配對象是大型且頭部特征較為明顯的動物,如“?!?、“豬”等。有學生提出“馬”為何不可以用“頭”來衡量時,筆者便講解了“匹”在衡量動物時的特殊性,只用于“馬”、“驢”這一類動物,學生認為很有意思。中學生年齡較小,輕松活潑的課堂是保證學生精力集中的重要手段,本身有難度的量詞教學就更應該保證其趣味性。
量詞的難度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是毋庸置疑的,但有難度的語言點在合適的教學方法下也能收到高成效。學生掌握量詞的標準不僅是“會描述”,更要明白如何提問,掌握量詞在不同方面的功能才是真正能夠運用量詞。為達到這一標準、減少學生的錯誤及偏誤,教師仍需在教學方法上不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