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強
摘 要:新版教材出臺后,中學語文教學進入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如何根據新版教材的特點找準切入點科學施教,是擺在語文教學工作面前的一個關鍵問題。通過實踐探索,在深入總結新版教材特點的基礎上,提出了開創(chuàng)語文教學新局面的“一個原則”“三個結合”,讓人耳目一新。
關鍵詞:學用結合;提升寫作;中學語文教學;新局面
新版“部編版”語文教材即將走進中學語文的課堂,這不但給語文教學提供了優(yōu)秀的教材,同時也給大家提出了新的要求與挑戰(zhàn)。新版語文教材與舊教材相比有明顯的變化,側重點也發(fā)生了轉移,如何科學施教是中學教師必須面對的首要問題。通過一段時間的試講和思考總結,我深刻體會到,要想使中學語文教學的面貌煥然一新,就必須在學用結合上狠下功夫,著力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一、深入了解新版教材的新變化、新特點,明確教學重點
縱觀新版教材,我們不難發(fā)現,新教材有以下幾個新變化或新特點:一是課文篇數明顯減少,而課外閱讀內容、名著導讀篇幅和寫作內容的分量明顯增加。二是現當代文化篇目明顯減少,而傳統(tǒng)文化篇目數量明顯增加,很多經典文章實現回歸。三是課文題材明顯減少,而體裁明顯增多。從古老的《詩經》到清朝的詩文,從淳樸的古風、直白的民歌、嚴格的律詩、精煉的絕句到引人入勝的詞曲,從史上有名的諸子散文到優(yōu)秀的歷史散文,從漢代有名的論文到唐宋古詩文、明清兩代小說,無一疏漏。四是選文標準更加明確,既要文質兼美,適合教學,又要具有經典性和時代性。
二、科學洞察新版教材的側重點轉移,明確教學目的
新版教材的側重點轉移非常明顯,一是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的地位明顯上升。在新版教材中,每個單元都安插了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的內容,每個學期都安排有三次綜合性學習、兩個課外經典古詩詞朗讀和兩個經典名著導讀。二是構建語文知識體系和能力點成為新的重點。新教材更加注重語文知識體系的搭建,并依據“課標”的學段目標要求,把這些知識的教學與能力培養(yǎng)逐層細化,分解到每個單元。同時,以補白的方式把重要的語法修辭知識穿插在課文教學中,形成“一課一得”格局。三是更加重視興趣培養(yǎng)和閱讀拓展。新版教材不再采用過去那種“賞析體”寫法,而是以講解示范讀書方法為重點,每篇介紹一種讀書方法;四是更加重視傳統(tǒng)文化的內容。
三、確立“學用結合、提升寫作”的總體原則,做好科學施教
(一)閱讀與寫作相結合,通過指導學生寫心得、寫書評等,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語文教學的目的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搭建語文知識體系,讓學生掌握豐富的語文知識;二是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通過一段時間的試講,我深刻地體會到,要想使閱讀與寫作有效地結合在一起,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展開教學工作:
其一,樹立科學施教意識,以教育大綱為路徑,以教材為工具,以單元教學為方式,循序漸進地豐富學生的閱讀知識和寫作知識,提高其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
其二,注重整體策劃,從教材全局的高度出發(fā),根據學生的特點科學制訂不同階段的課內外閱讀計劃、寫作計劃,明確手段、目標和步驟,確保教學取得良好的實際效果。
其三,精心指導學生做好閱讀,著力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綜合閱讀能力。一是結合作品激發(fā)、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比如閱讀《老人與?!窌r,讓學生講解自己想象中的畫面,想象老人捕捉大馬哈魚的勇猛與果敢,以及與大鯊魚搏斗的悲壯與堅強。二是培養(yǎng)、鍛煉、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與綜合能力。比如講授《在烈日與暴雨下》時,一方面引導學生分析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的不同情景、不同描述,理解分述的意義和作用;另一方面還要啟發(fā)學生對這兩個情景進行綜合分析,體會祥子生活的艱辛。三是根據課程安排,結合課文內容適時延伸閱讀內容,豐富學生的知識積累。
其四,把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滲透到閱讀教學中,使閱讀與寫作相得益彰。比如講授《祝?!芬晃臅r,讓學生根據魯迅對人物的描寫歸納各種描寫方法,緊接著讓學生轉入人物描寫訓練,就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復述與模仿相結合
通過口頭復述和模仿寫作,讓學生通過對比體會、領悟各種體裁文章的寫作方法和寫作技巧。比如在講授《背影》一文時,老師就可以讓學生做兩方面的練習,一是讓學生口頭復述這個故事,二是讓學生模仿寫一篇類似的文章。這樣不但提高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還能使學生深刻領會寫作技巧與方法,進而提高寫作能力。
(三)食古與用古相結合
讓學生通過欣賞古文掌握古文的表達方法與技巧,然后用古文的表達語言進行現代寫作。如此一來,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和現代寫作的能力就會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參考文獻:
[1]鄭國民,閻蘋,劉永康,等.中學語文教學研究[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4-05.
[2]張治中.淺談新課標、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的語文教學[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江蘇卷)[C],2010.
[3]高國慶.穿越語文教育的理論“迷霧”[N].中國教育報,2007-10-18.
編輯 李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