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稀婧
摘 要:在2018年發(fā)布的《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中,對我國學生筆譯能力做出了具體詳細的要求與說明。長期以來,我國學生翻譯能力一直未能得到有效提高,這與學生本身基礎薄弱、課程設置不合理、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方法、評閱量大反饋不及時等因素有關(guān)。在《量表》的指導下,教師應從增強文化教學內(nèi)容、提供翻譯練習機會、開發(fā)多樣教學方法、提供多元評閱方式四方面有效促進學生翻譯能力的提高。
關(guān)鍵詞:《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大學英語;翻譯能力
一、《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的提出以及對大學生英語筆譯能力的要求
長期以來,我國外語測評以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各學段的課標與教學大綱為基礎,自成一套測評體系,一直尚未形成自下而上、銜接緊密的完整體系。2014年,國務院在《關(guān)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國發(fā)[2014]35號)中提出“要加強國家教育考試機構(gòu)、國家題庫和外語能力測評體系建設”,建立中國英語等級能力量表的探索正式啟動。2018年,教育部與國家語委發(fā)布了《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以下簡稱《量表》),于2018年6月1日正式實施,自此,《量表》為小學到大學各個階段的英語教學提供了統(tǒng)一的標尺,改變了以往測評不全面、不系統(tǒng)、不銜接的局面。[1]
英語翻譯能力一直以來都是英語語言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四六級與考研的重難點,但長期以來,我國學生的翻譯能力一直沒有得到有效提高。值得一提的是,《量表》將筆譯能力單獨列出,并對筆譯能力做出了六方面的具體闡述。由于筆譯能力需要建立在一定雙語能力的基礎上,因此將筆譯能力分為五到九級,其中的五級與六級水平分別與當前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進行對接。五級與六級的描述語對學生筆譯能力要求集中體現(xiàn)為:一是要求譯文的忠實性,能夠再現(xiàn)原文主要信息與觀點態(tài)度;二是要求譯文的完整性,能夠信息完整,表意明確;三是要求熟悉譯文體裁的基本譯法,能夠翻譯常見體裁或文本。
二、影響大學生英語筆譯能力發(fā)展的主要因素
(一)學生基礎薄弱
由于英漢兩種語言與文化本身的差異,筆譯對學生雙語語言能力都有著較高的要求。而受到傳統(tǒng)“讀背”教學模式的影響,學生往往只能進行字面理解與翻譯,無法對語言的深層含義進行翻譯。
(二)課程設置不合理
在大學英語教學的課程設置與課時方面,英語翻譯并沒有相對單獨的教學實踐與比較系統(tǒng)的教學安排,教師教授翻譯技巧多是在綜合課上穿插進行講解,沒有單獨進行翻譯方法與技巧的講解與練習,導致筆譯知識傳授不夠系統(tǒng)。
(三)教學方法重理論輕實踐
大學英語翻譯課堂的教學模式相對傳統(tǒng),多根據(jù)教材理論基礎,分別講解字、詞、句的翻譯技巧,最后給學生布置課后作業(yè),這樣傳統(tǒng)的“講-練-產(chǎn)出”的教學方法給予學生動手翻譯的機會較少。學生普遍認為只要學好翻譯理論,就能掌握翻譯技巧,就能在實際翻譯中得心應手。翻譯教學往往缺乏生機,學生一直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tài),缺乏學習興趣與學習參與度。教學針對性較弱,不能滿足學生學習的需要。
(四)評閱量大、反饋不及時
此外,大學英語班級人數(shù)多、授課時間長,教師雖然布置了翻譯任務,但因評閱量過大,導致反饋不及時,學生翻譯質(zhì)量與否無法得到及時反饋,不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基于《量表》的大學生筆譯能力培養(yǎng)策略
(一)增強文化教學內(nèi)容
中西方社會、文化、經(jīng)濟、政治等各方面存在的巨大差異導致學生在翻譯時,無法做到得心應手。許多學生不僅不了解西方文化,對本國傳統(tǒng)文化也只是略知一二。因此在教學時,應增強學生對中西方文化習俗的認識,引導學生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同時,還應鼓勵學生進行中西方文化對比。例如筆者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別對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與西方傳統(tǒng)節(jié)日進行研究與對比,最后請同學在課上進行展示,引導同學對中西方傳統(tǒng)文化的英譯表達進行歸納于總結(jié)。這樣的活動既讓同學們深入地了解了文化,又提高了學生在翻譯文化詞語時的準確率。
(二)提供翻譯練習機會
《量表》中明確提出,學生能夠遵循忠實準確的原則翻譯日常文體。因此在教學時,一定要把培養(yǎng)學生翻譯能力放在首位。[2]目前教學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方法不利于學生翻譯能力的提高。只有不斷的翻譯練習,才能積累翻譯經(jīng)驗,從而將翻譯技巧熟練加以運用,從而提高翻譯水平。
(三)開發(fā)多樣教學方法
為解決課堂教學針對性不強、教學內(nèi)容不足的問題,教師應采用混合式教學方法,開發(fā)關(guān)于翻譯技巧的系列慕課,讓學生在課前自學翻譯技巧與理論知識,課上對翻譯中出現(xiàn)的難點進行討論與指導,這樣混合式的翻轉(zhuǎn)課堂教學模式騰出更多的時間用于學生的“練”和教師的“引”,而不僅僅只是拘泥于理論與知識點的學習。
(四)提供多元評閱方式
在翻譯練習時,單靠教師的評閱不僅評閱速度慢、效率低,還容易挫傷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因此,在評閱時,應采用多元的評閱方式,建立“學生自評+學生互評+人工智能評閱+教師評價”的方式,將評價主體由教師轉(zhuǎn)向?qū)W生。使得學生養(yǎng)成自錯自糾的習慣,同時,學生在接觸了同伴之間的譯文后,更能察覺與總結(jié)出翻譯時易犯的錯誤。這樣的多元的評閱方式更利于學生形成自主的學習目標。
參考文獻:
[1]王守仁.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外語教學,2018,39(04):1-4.
[2]任憶.高校英語專業(yè)學生翻譯能力的培養(yǎng)方法[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39(03):1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