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成龍
初中階段,由于每個學生的水平不一樣,而且物理又是剛開始接觸的一門課程,所以學生在思維上會存在著差異,其中理解能力較強的學生會覺得所學的知識非常簡單,想要學習更進一步的知識,而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則會出現(xiàn)基礎知識都不能掌握的情況.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該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合理開展分層教學.
物理教學中需要依據(jù)知識點的重點、難點,進行目標性地教學與學習.由于在學習的過程中,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理解能力都有所不同,所以教師應該合理地設定教學目標,從基礎到深入,讓每個層次水平的學生都學習到物理知識,并在學習中獲得成就感.例如,在學習“物體的運動”這一節(jié)知識點時,教師應該針對不同層次水平的學生設定適合他們的學習目標.比如,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應該設定的教學目標一般為讓他們理解并學習較為基礎的物理知識,比如速度的定義、單位、公式、意義,長度和時間的單位,會用速度公式簡單計算平均速度等.這些都屬于較為基礎的物理知識,對于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可以設定這些較為簡單的學習目標.而對于學習能力較好的學生,僅僅掌握這些簡單的知識點的學習是不夠的,還需要增加他們學習目標的難度.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可以適當引導這些學生自主探索后期將要學習的二力平衡的知識.二力平衡的條件大多是通過實驗總結(jié)出來的,所以教師在教學時可進行演示實驗,并讓學生自己觀察實驗,進而得出最后的結(jié)論.教師可以在完成實驗后,點幾名學習能力較好的學生回答通過觀察教師的實驗得出什么樣的結(jié)論,這是針對較優(yōu)秀學生而設定的教學目標.這種依據(jù)學生的能力合理設定教學目標的教學方式,具有很好的層次性,不僅能讓每個層次階段的學生都能夠?qū)W習到物理知識,還能讓教師的教學過程也更加清晰明了.
在物理課堂中,教師難免會提出一些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發(fā)展和培養(yǎng),但是學生的水平各有差異,所以課堂提問必須要有層次性,教師需要聯(lián)系課文內(nèi)容提出有層次性的問題,從淺顯的知識點到更深層次的知識點,實現(xiàn)循序漸進地學習.這樣的教學方式也適用于不同層次的學生,理解能力較差的學生可以首先解決教師提出的較為簡單的問題,然后再去思考更高層次的問題,逐漸提高自身的能力.例如,在“電能表和電功”學習中,教師可以首先提出一些基礎性的問題讓學生去解決.比如:什么是電功?電功的單位是什么?電功與電能表之間有什么樣的聯(lián)系?這些都是較為基礎的問題,所以教師可以首先提出這樣一些簡單的問題,讓學生解決,從而掌握一些基礎的物理知識.學生掌握這些基礎后,教學應該向更深層次轉(zhuǎn)變,問題的深度也該加強.比如:影響電功的因素是什么?電壓、電流與電功之間具有什么樣的關系?這些都是在學生們掌握基礎知識之后,需要解決的更有深度的問題,讓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逐漸學習到相關的物理知識.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讓學生逐漸學習物理知識,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和初步的綜合能力.
物理知識學習之后,就需要通過訓練題來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點,但是學生之間的水平各有差異,所以鞏固練習的時候,出的題目也必須具有層次性,教師可以首先出一些基礎的題目讓學生練習,在完成基礎題目的訓練后,再給出一些更有深度的習題,讓學生不僅需要運用現(xiàn)有的知識來解答,還需要聯(lián)系以往所學的知識點來解答.例如,在“電能表和電功”鞏固練習中,在學習完電能單位(J或KW·h)和電功單位(W或KW)知識點后,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展示幾個電能表的示數(shù),讓學生將這些示數(shù)表示出來,并附上單位.在完成這些簡單的基礎題之后,教師可以加深習題的難度,比如:甲、乙、丙三戶人家,他們的電能表上分別標出600revs/KW·h、1200revs/KW·h、1500revs/KW·h,那么這三戶人家用電器均消耗一度電的時候,電能表的轉(zhuǎn)過的圈數(shù)分別是多少?電能表轉(zhuǎn)一圈,消耗的電能分別是多少焦耳?一個月電表分別轉(zhuǎn)多少圈?這都是在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后,教師提出的更具有深度的物理題目,進而實現(xiàn)系統(tǒng)性的教學.經(jīng)過這種形式的教學活動,教師將不同等級的物理習題供學生解答,不僅能夠讓學生鞏固所學的物理基礎知識點,還能學會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進而讓學生的思維得到培養(yǎng)和發(fā)展.
層次性教學可以從三步展開.首先從教學目標的層次性展開,兼顧每個水平的學生;其次是從課堂提問的層次性進行分析,并實施教學,課堂提問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最后,通過物理習題訓練鞏固所學知識,習題也必須具有層次性,適合各個水平階段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