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
摘 要 本文主要介紹了初中物理教學當中比較法的應用,先對比較法作基本概述,隨后從物理概念、課堂小結和演示實驗方面總結應用策略。
關鍵詞 初中物理教學;比較法;應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DF0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9)10-0096-01
比較法在物理教學中較為常見,比較法的本質便是對照事物,避免視角、主觀原因等引起的誤差,從而更好地分析、總結事物的異同點。物理學科多是對事物現(xiàn)象、規(guī)律等進行研究,比較法與物理研究極為契合,如果能夠在物理教學中得到合理應用,那么便可以更好地辨析各種概念,為強化教學效率奠定基礎。
一、比較法基本概述
比較法涉及對象較為廣泛,物理概念、規(guī)律或者是公式等均可包含在內。不論是同類對象還是異類對象均可通過比較法展開分析,同時比較法還可針對相同對象的各個方面進行分析。雖然比較法有著較為廣泛的應用范圍,但是其應用并不是沒有原則。應用比較法首先便需要以同一關系為前提。其次,比較法的標準也需要足夠準確和穩(wěn)定。第三,比較法必須針對概念或者是規(guī)律等本質性的內容進行比較。物理教學只有秉持上述原則才能得到靈活地應用比較法。物理教學推進比較法的應用能夠引導學生順利地接納新概念,促進新、舊概念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有效拓寬思維,強化學生相應的知識遷移能力。
二、初中物理教學推進比較法應用的有效策略
(一)借助比較法導入、深化和區(qū)分新概念
1.導入概念
比如對“勢能”相關知識進行講授時,因為重力、彈力等較為常見,因此重力勢能、彈性勢能學生較易接受,但是對于分子勢能或者是電勢能等卻無法較快理解。此時教師便可借助比較法引入上述概念,在講授“重力勢能”相關內容后便可引入電勢能??梢詫Σ煌瑒菽苷归_對比,從而引導學生以重力勢能為基礎來把握電勢能,同時對勢能所具有的共同性質進行點撥。此外,教師還應就勢能不同特點進行比較。比如電荷可以分成正、負電荷,因此其受力方向可以和電場相同,也可不同。因此電荷如果沿著電場方向運動,那么其電勢能不一定會增加。但是重力方向卻始終保持豎直向下的情況,所以若物理沿著重力方向運動其重力勢能便會降低。
2.深化概念
由于物理課程很多概念較為分散,因此復習時教師需要依靠比較法來連接不同知識點,從而達到深化概念的目的。比如對“功和能”相關內容進行復習時,便可借助比較法來深化概念?!皠幽堋北硎镜氖且环N狀態(tài)量,其與質量、速度等相關。而“功”則表示的是力相對于位移所產生累計效應的一種過程量。再如對電勢或者是電場強度等復習時也可利用該方式。同時,講授部分公式時,教師同樣可借助比較法進行。
3.區(qū)分概念
若物理概念之間具有相對性或者相反性質,同樣可借助比較法來降解,并且要側重于講授其相異之處,從而達到區(qū)分概念的目的。比如,教師對“壓強、液體壓強”相關內容進行講解時,學生面對不同問題一般很難辨析到底應用P=F/S還是 。上述公式不同點較為明顯,前者是對壓強進行定義的公式,對固、液、氣均適用,能夠反映壓力對應的效果,可將其理解成物體所受壓力與其面積的比值。而后一公式則僅僅和液體壓強相關,是從液體內部壓強出發(fā)進行計算的公式。因此兩類公式應用范圍存有較大差異,教師便可通過比較法引導學生辨析概念,增強其印象。
(二)借助比較法進行課堂小結
對于物理教學來說,教師很難通過一次教學讓學生深度掌握不同知識,學習過程具有重復性,單元、章節(jié)的小結對于教學而言不可或缺。若想提升“小結”的質量便需要應用比較法。比如當學生了解重力、摩擦力、壓力等多種力之后,教師便可從定義、方向、單位等方面展開比較,確保學生明確上述力的不同特點及其存在范圍。再如學完“電”相關知識后,教師便可針對串聯(lián)、并聯(lián)方式中所包含的電流、功率、電阻等內容從規(guī)律、如何測量以及計算公式等方面展開比較,可以通過列表等方式進行,從而引導學生明確物理知識間橫向、縱向關系。
(三)將比較法應用到演示實驗當中
實驗對于物理教學而言極為關鍵,教師可以將比較法應用到演示實驗當中,通過各類對比實驗來調動學生興趣。例如,教師可以依據實驗內容設置不同條件,引導學生通過對比來明確問題。例如,對流壓壓強、流速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時,便可設計如下實驗:教師提前準備長頸漏斗、乒乓球等器材,隨后將漏斗翻轉,讓其大口朝下,并將乒乓球放置在漏口當中。隨后教師便可設置如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若放手以后乒乓球會不會下落?如果在另一端用嘴吸氣又會如何?用嘴向下呼氣呢?這種問題能夠對學生興趣加以調動,促使學生依靠各類對比實驗來探究問題結果,從而在提升課堂效率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物理興趣。
三、總結
總之,物理概念是對現(xiàn)象本質特征的總結,只有依靠多重比較才能明確其本質概念。初中物理教學應積極推動比較法融入課堂當中,從物理概念、課堂小結與演示實驗等多方面總結應用策略,確保學生明確物理概念、現(xiàn)象以及過程的異同點,為強化課堂效率、學生相應的物理素養(yǎng)夯實基礎。
參考文獻:
[1]巫亞珍.初步探討初中物理探究教學中滲透科學方法的教育[D].蘇州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