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湘干 張勇宏 鄭木玲
【摘要】 目的 研究血液透析患者發(fā)生心臟瓣膜鈣化的相關因素, 分析預后情況。方法 回顧性分析50例血液透析患者的臨床資料, 統(tǒng)計其中有心臟瓣膜鈣化和無心臟瓣膜鈣化的患者, 研究發(fā)生心臟瓣膜鈣化的相關因素, 并分析患者的預后情況。結果 50例患者中, 有心臟瓣膜鈣化患者13例、占比26.00%, 無心臟瓣膜鈣化 37例、占74.00%;有心臟瓣膜鈣化患者年齡、透析時間、磷、鈣、肌酐、白蛋白及甲狀旁腺素分別為(63.6±12.6)歲、(70.3±54.2)個月、(2.40±0.82)mmol/L、(2.42±0.32)mmol/L、(911.6±230.4)μmol/L、(31.4±3.6)g/L、(396.3±88.2)pg/ml, 無心臟瓣膜鈣化患者分別為(50.1±11.2)歲、(32.3±26.2)個月、(1.61±0.40)mmol/L、(2.10±0.12)mmol/L、(1148.7±252.3)μmol/L、(36.3±4.3)g/L、(320.4±60.1)pg/ml;有心臟瓣膜鈣化患者年齡大于無心臟瓣膜鈣化患者, 透析時間長于無心臟瓣膜鈣化患者, 磷、鈣、甲狀旁腺素水平高于無心臟瓣膜鈣化患者, 肌酐、白蛋白水平低于無心臟瓣膜鈣化患者, 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無心臟瓣膜鈣化患者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率為16.22%(6/37)、死亡率為2.70%(1/37), 均低于有心臟瓣膜鈣化患者的46.15%(6/13)和23.08%(3/13), 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血液透析患者發(fā)生心臟瓣膜鈣化危險因素較多, 患病后會導致預后情況更加不理想。
【關鍵詞】 血液透析;心臟瓣膜鈣化;獨立危險因素;預后情況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22.025
在終末期腎病患者中通常采用血液透析方法治療, 維持患者的生命。此類患者容易發(fā)生心血管疾病, 進而導致死亡。另外, 患者由于疾病影響, 在礦物質代謝方面出現(xiàn)了障礙, 所以更易發(fā)生軟組織鈣化癥狀, 心臟瓣膜鈣化為其中較常見的一種。患者患病后, 發(fā)生心血管事件的幾率大大增加, 對預后十分不利[1]。研究表明, 血液透析患者發(fā)生心臟瓣膜鈣化具有一定獨立危險因素。所以, 本文對本院2016年1~12月50例血液透析患者進行了研究, 明確心臟瓣膜鈣化的相關因素, 同時分析患者的預后情況, 為疾病治療提供依據(jù)和參考?,F(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12月本院50例血液透析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年齡≥40歲, 血液透析治療持續(xù)≥6個月。納入符合診斷標準的患者, 排除合并其他嚴重疾病的患者。
1. 2 方法 統(tǒng)計患者的一般資料, 包括年齡、透析時間等。統(tǒng)計患者的相關指標, 包括磷、鈣、肌酐、白蛋白、甲狀旁腺素水平等。操作方法:首先詢問和記錄患者的一般資料, 對患者各方面情況全面掌握, 并建立檔案。檢測患者是否患有心臟瓣膜鈣化, 使用心臟超聲檢查儀器進行檢查, 在特定位置, 如果有≥1 mm強回聲說明具有心臟瓣膜鈣化[2]。
1. 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有心臟瓣膜鈣化和無心臟瓣膜鈣化患者相關指標比較 50例患者中, 有心臟瓣膜鈣化患者13例、占比26.00%, 無心臟瓣膜鈣化 37例、占74.00%;有心臟瓣膜鈣化患者年齡、透析時間、磷、鈣、肌酐、白蛋白及甲狀旁腺素分別為(63.6±12.6)歲、(70.3±54.2)個月、(2.40±0.82)mmol/L、(2.42±0.32)mmol/、(911.6±230.4)μmol/L、(31.4±3.6)g/L、(396.3±88.2)pg/ml, 無心臟瓣膜鈣化患者分別為(50.1±11.2)歲、(32.3±26.2)個月、(1.61±0.40)mmol/L、(2.10±0.12)mmol/L、(1148.7±252.3)μmol/L、(36.3±4.3)g/L、(320.4±60.1)pg/ml;有心臟瓣膜鈣化患者年齡大于無心臟瓣膜鈣化患者, 透析時間長于無心臟瓣膜鈣化患者, 磷、鈣、甲狀旁腺素水平高于無心臟瓣膜鈣化患者, 肌酐、白蛋白水平低于無心臟瓣膜鈣化患者, 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有心臟瓣膜鈣化和無心臟瓣膜鈣化患者預后情況比較
無心臟瓣膜鈣化患者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率為16.22%(6/37)、死亡率為2.70%(1/37), 均低于有心臟瓣膜鈣化患者的46.15%(6/13)和23.08%(3/13), 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血液透析患者較易發(fā)生心血管事件等相關并發(fā)癥, 而血液透析往往被用于治療終末期腎病患者, 這些患者的死亡均是由于心血管事件[3]。血液透析患者更易發(fā)生心臟結構鈣化癥狀。對于血液透析治療患者, 心臟瓣膜鈣化是比較常見的癥狀, 整體來說血液透析患者發(fā)生心臟瓣膜鈣化的幾率仍比較高。由于患者在發(fā)生合并癥狀后, 自身健康狀況將會進一步惡化, 死亡幾率大大增加, 所以對于血液透析患者應當分析其發(fā)生心臟瓣膜鈣化的獨立危險因素, 進而為臨床治療和護理提供依據(jù)參考。
在本次研究中, 當患者發(fā)生心臟瓣膜鈣化, 和沒有患病時相比, 年齡通常偏大, 血液透析治療時間也更長, 由此可見, 年齡和透析時間, 是發(fā)生心臟瓣膜鈣化的危險因素。
另外, 有研究提出高血壓、長期吸煙、腎衰病程等, 也會增加發(fā)生心臟瓣膜鈣化的幾率。此外, 高磷血癥容易引起繼發(fā)性甲旁亢, 進而增加發(fā)生心臟瓣膜鈣化的幾率。因此對于患者繼發(fā)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癥(甲旁亢)的疾病, 應積極治療[4]。另外, 高鈣血癥患者也比較容易發(fā)生心臟瓣膜鈣化。此外, 還有研究表明, 炎癥、營養(yǎng)不良等因素也可能增加心臟瓣膜鈣化的發(fā)病幾率, 因此肌酐降低、白蛋白降低也是心臟瓣膜鈣化的危險因素。關于炎癥反應和心臟瓣膜鈣化之間的相互關系, 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 非風濕性主動脈瓣狹窄患者循環(huán)可溶性粘附分子增多, 心臟瓣膜鈣化后發(fā)生炎癥。然而, 一些研究表明循環(huán)可溶性粘附分子的增加也可能是由心血管疾病、炎癥和營養(yǎng)不良引起的。其他研究已經表明, 促炎細胞因子腫瘤壞子因子-α(TNF -α)由巨噬細胞分泌, 可以提高堿性磷酸酶活性, 在體外增加堿性磷酸酶活性, 對血管細胞鈣化有促進作用, 所以炎癥也對心臟瓣膜鈣化有促進作用[5]。
近年來, 相關研究中指出, 對于透析患者可根據(jù)瓣膜鈣化進行預測, 采用超聲心動圖能夠對心臟瓣膜鈣化的癥狀進行檢測和診斷。慢性腎臟疾病但未接受透析治療的患者中發(fā)生心臟瓣膜鈣化的幾率也比正常人更高, 而在長期接受血液透析治療的患者中發(fā)生心臟瓣膜鈣化的幾率將進一步升高。在當前瓣膜鈣化、血管鈣化的檢測中, 可以根據(jù)電子束CT作為一種新的判定標準。有研究表明[6], 采用電子束CT方法對腹動脈、冠狀動脈鈣化的檢測, 和采用超聲心動的方法對心臟瓣膜鈣化的檢測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lián)系。而超聲心動圖檢測中具有較好的重復性, 價格更低。所以, 對于心臟瓣膜鈣化的檢測與診斷可以采用超聲心動圖的方法, 以替代電子束CT方法。
綜上所述, 患者在接受血液透析治療中, 發(fā)生心臟瓣膜鈣化的危險因素較多, 患病后會導致預后情況更加不理想。
參考文獻
[1] 楊政, 馬紀林, 王潔, 等. 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鎂與心臟瓣膜鈣化的相關性. 浙江中西醫(yī)結合雜志, 2017, 27(1):44-46.
[2] 周麗娜, 陳新, 朱穎玲, 等. 糖尿病腎臟病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臟瓣膜鈣化易發(fā)因素分析. 臨床腎臟病雜志, 2016, 16(9):530-534.
[3] 徐慶東, 郭煥開, 陳小荷, 等. 血液透析與腹膜透析患者心臟瓣膜鈣化高危因素及對臨床預后的影響. 疑難病雜志, 2016, 15(11):1139-1142.
[4] 張磊, 王志奎, 馬金玲, 等. 維持性血液透析及腹膜透析患者心臟瓣膜鈣化的評估. 實用醫(yī)學雜志, 2016, 32(7):1130-1132.
[5] 李志蓮, 何朝生, 陳源漢, 等. 心臟瓣膜鈣化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血管預后的影響. 南方醫(yī)科大學學報, 2016, 36(7):941-946.
[6] 張曉玲, 白久旭, 郝峻烽, 等. 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臟瓣膜鈣化與左心室肥厚相關因素分析. 中國血液凈化, 2016, 15(1):18-21.
[收稿日期:2019-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