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艷紅
摘 要 三四歲的孩子,動手能力和接受水平參差不齊,加上不少家長在培養(yǎng)孩子生活自理方面的意識淡薄,我們老師真切地感到:如今入園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不盡如人意。究其原因有多種,關(guān)鍵是缺乏指導(dǎo)與鍛煉。那么,如何有效地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水平呢?我想:在園生活階段,家長配合是前提,孩子練習(xí)是途徑,教師的語言指導(dǎo)那是必需條件。如果巧妙運用語言輔以動作提示,發(fā)揮語言指導(dǎo)魅力,是可以化解小班孩子自理薄弱這一難題的。
關(guān)鍵詞 可愛 溫婉 細致 激勵
中圖分類號:G610文獻標識碼:A
教師為人師表,言傳身教。語言作為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們進行溝通交流的各種表達。人們借助語言保存和傳遞人類文明的成果。語言也是思維的工具,是思維的載體及表現(xiàn)形式之一。我們把語言貫穿在教育行為和過程中,善用并巧用,可以把小班孩子生活自理培養(yǎng)化枯燥為有趣。
1可愛型的語言,助孩子宜吸收
心理學(xué)告訴我們,幼兒的思維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具體的事物,形象化的語言,孩子往往樂于理解并接受。在培養(yǎng)幼兒生活自理能力方面,可把自理規(guī)則詮釋得有聲有色。
1.1形象化、擬人化的可愛
通常,兒歌是語言文學(xué)的口頭反映形式之一。兒歌中有很形象的內(nèi)容,有的則是采用了擬人化的手法,短小順口的兒歌深受孩子們喜歡。寶寶們在吃東西之前要洗手,不妨以小兒歌介入,讓好習(xí)慣“隨風(fēng)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比如兒歌《我是一個大蘋果》:我是一個大蘋果,小朋友們都愛我,請你先去洗洗手,要是手臟別碰我。大蘋果仿佛在提醒自己說:“要是手臟別碰我?!庇秩顼埡笫谟小妒诟琛罚菏帜没ɑū?,喝口清清水,抬起頭,閉著嘴,咕嚕咕嚕吐出水。還有《穿衣歌》、《脫衣歌》、《疊衣歌》,自編自導(dǎo),給孩子的生活自理增添了無窮的樂趣。
再如,寶寶往往會把脫下來的兩只鞋子隨意亂放,東倒西歪,為防患于未然,我試著讓孩子們把自己的鞋子當(dāng)成“小兵”,可以并排站好;也可以跟別人的排成整齊的“小火車”。再大一點,孩子在學(xué)習(xí)折疊被子時,可以形象地比喻成“烤面包”,暗示他們拉一拉好,讓你烤的面包更受歡迎。故事是書面語言的一種載體。播放關(guān)于自理的動畫片,講述形象生動的自理故事,以榜樣的力量,亦可暗示幼兒學(xué)習(xí)自理。
總之,跟可愛的小班寶寶打交道時,巧妙運用語言中的擬人化,形象化的特點,能有效幫助孩子去理解規(guī)則,更好地實現(xiàn)生活自理。
1.2幽默化、搞笑化的可愛
很多時候,我們都采用正面教育。偶爾客串一下反面教育,或許更能刺激孩子們的視覺感官。在輕松滑稽的氛圍中,讓孩子有意識地避免類似的差錯。
比如,寶寶常常穿反鞋子,別扭又滑稽。富勒曾說過:人類的一切學(xué)習(xí),都是來自不斷修正錯誤經(jīng)驗。首先要理解這個年齡段孩子對事物特有的分辨能力,穿反則是正常現(xiàn)象。我們可以嘗試一下“幽默搞笑”的暗示方法,老師故意在小朋友面前穿反鞋子,并且一瘸一拐地秀一下,“小朋友看,老師穿的鞋好看嗎?”“為什么?”“我的大腳趾,他們兩個不要好了,靠不到一起了?!薄澳窃撛趺崔k?”根據(jù)孩子的反饋情況,接著示范“好朋友,頭碰頭”,孩子自然意識到要穿對鞋子才好,加上行動,慢慢會發(fā)現(xiàn):穿反現(xiàn)象逐漸呈減少趨勢。
總之,運用可愛的語言,如孩子般將物品與方法童趣化,輕松幽默,促進幼兒掌握自理技能。
2溫婉型的語言,給孩子予力量
“溫婉”通常是形容女子,意在溫和、婉約,為人師者就像一個慈祥的母親,愛是永遠不變的基調(diào)。孩子自理能力的培養(yǎng),不同于成人那樣付出努力就可達成目標。有時孩子就是掉飯菜,……,生活中常會反復(fù),這些都跟幼兒做事缺乏控制力,手眼不協(xié)調(diào)、動作發(fā)展不夠精細等有關(guān)。老師要體諒孩子,客觀對待個體差異。
比如,提示寶寶飯菜吃干凈,萬一掉出來也不要緊,把它撿到中間盆子里。我們說:讓老師擦不到桌子上的臟東西,小朋友的本領(lǐng)可大啦。
為了給孩子營造一個自己能行的氛圍,增強孩子的自信與底蘊。孩子午餐不動手時,我們不妨直面它:“看,老師吃給你看?!薄罢婧贸?!寶寶你也試試看,先吃一點點?!薄靶∩眢w會長得像爸爸一樣高?!碧招兄壬苍f過:自覺的行動,需要適當(dāng)?shù)呐囵B(yǎng)而后可以實現(xiàn)。孩子不愿意動手,我們可像媽媽一樣,如:“吃一口,飯就少一點,一個洞洞被你挖出來了?!?/p>
總之,運用溫婉的語言,如母親般將所做事情詳細化,給與關(guān)懷的力量,引導(dǎo)幼兒嘗試獨立自理。
3細致型的語言,幫孩子于到位
“細節(jié)決定成敗”,細致是一種品質(zhì),教師對孩子的自理能力培養(yǎng),運用細致到位的語言提示,可以體現(xiàn)在某些細節(jié)的處理上。
小班寶寶去小便時,有的方法不到位,老師不妨跟隨孩子深入衛(wèi)生間,有針對性地加以指導(dǎo),幫助孩子注意褲子怎么拉。男寶寶和女寶寶用不同的方式,如:女小朋友蹲下來,如果怕尿濕那么小腳就分開一點,提示個別小朋友還要抓好褲襠口。
語言從某種意義上來看,是人類文化得以傳承和儲存的有效載體。一句細致的語言提示,便可幫助孩子做到位。例如:褲子前面有中線,對準肚臍眼。有了參考,自查與不斷練習(xí),好習(xí)慣就自然保留下來了。
總之,運用細致的語言,如朋友般將關(guān)懷清晰化,幫助逐漸到位,伴隨幼兒深入生活自理。
4激勵型的語言,促孩子以上進
古人言:“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匯海?!焙⒆拥淖岳砟芰π枰Wゲ恍?,持之以恒。激勵性的語言,有利于讓孩子在自理活動中保持持久的熱情。在家里是否也這樣動手自理呢?作為老師,不妨每天在晨談時堅持問同一個問題:“今天早上自己穿衣了嗎?”當(dāng)然,也可以根據(jù)需要轉(zhuǎn)換話題,“今天你刷牙了嗎?”等等。老師不妨用慧眼去發(fā)現(xiàn)生活自理方面的可圈可點之處。
除了給孩子語言激勵外,還要激勵家長“積極配合”。比如:在家長開放活動時,穿插一段“穿衣服”的游戲,讓家長看到孩子的小手是能干的,包辦是不可取的。讓他們跟上步伐,并肩作戰(zhàn),家園一致,共同上進。
總之,運用激勵的語言,如恩師般將習(xí)慣影響化,不斷鞏固,鼓勵幼兒堅持生活自理。
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的媒介,人們的彼此的交往離不開語言。盡管通過文字、圖片、動作、表情等可以傳遞人們的思想,但是語言是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最方便的媒介。我們用積極的語言暗示,以恰當(dāng)豐富的方式,服務(wù)好孩子的自理能力的提高,幫助孩子逐步學(xué)會并掌握生活自理方法和技能,從小鍛煉動手能力,讓孩子摒棄依賴、懶惰思想,在人格上成為獨立自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