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科學概念作為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三維目標之一已越來越被重視,但是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常常很難達成預期的目標。究其原因,重點在于執(zhí)教者對學生相關(guān)前概念的理解上不到位,轉(zhuǎn)化上不妥當。讓“前概念”這座無形的思維冰山遮住了看清科學真相的雙眸,擋住了通往科學真理的康莊大道。對此,本文結(jié)合實際教學經(jīng)驗系統(tǒng)性地提出了“挖掘”“爆破”“重組”“完善”等四大策略,并詳細闡明了從“挖掘前概念”到“達成科學概念”的具體路徑。
關(guān)鍵詞:科學概念;前概念;轉(zhuǎn)化
在2000年和2001年,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3~6年級)》課標研制組進行的一項專題研究表明,我國小學生對科學概念的掌握程度的總體合格率為48.2,低于國外公眾對科學概念的掌握的程度。小學科學教學已經(jīng)走過了十多年,在許多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如何幫助學生更好地構(gòu)建“科學概念”依然困擾著大家。其中原因,主要在“前概念轉(zhuǎn)化”方面的認識和實踐有一定不足。老師們常常抱怨:“現(xiàn)在的孩子真難教,剛剛課堂上學過的內(nèi)容轉(zhuǎn)眼就忘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徹底轉(zhuǎn)化學生頑固的“前概念”,建立起穩(wěn)固的科學概念,需整體布局,多軌齊下,各個擊破。具體來說,要做到如下四點。
一、 挖掘:使“前概念”浮出水面
學生在學習科學概念之前,由于日常生活經(jīng)驗和前期學習,頭腦中形成的對各種現(xiàn)象的看法,稱為前概念。從學生認知的角度看,小學階段的學生處于形象思維相對強于抽象思維的階段。他們的日常生活經(jīng)驗及前期學習所形成的認識具有較強的“不完整性”和“不穩(wěn)定性”。受先入為主的思維模式影響,又有極強的“頑固性”。故而,在幫助學生構(gòu)建“科學概念”的具體教學過程中,必須清楚學生的前概念到底是一種怎樣的狀況。必須先將學生頑固的前概念挖掘出來,提前晾曬于課堂教學的陽光之下,以便教學者出謀劃策、科學對待。筆者認為,需做好如下兩點。
(一) 做好課前檢測
對于測查學生的前概念狀況,老師們經(jīng)常采用的辦法主要有兩個。其一,找個別學生做課前訪談;其二,在教學過程中用提問的方式暴露他們的前概念。不管是哪一種方法都有較強的局限性和片面性。這不利于教師課堂教學的設(shè)計和重難點的把握。
例如,有教師在教學《聲音的傳播》時,通過幾個簡單的課堂提問,將教學的重難點落在了棉線、木尺、鋁箔、尼龍繩四種物體的傳播本領(lǐng)比較之上,而忽視了聲音在物質(zhì)三態(tài)(氣體、固體、液體)的傳播速度比較。以至于一堂課下來,還有許多學生認為,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最快。
在這一方面,我縣小學科學界做了深入的研究和實踐,由縣教研員牽頭組織精干力量編寫了各冊前概念測查的試卷,在每一個單元教學之前先對所有的學生做好檢測工作,并通過數(shù)據(jù)分析,全面掌握學生的前概念狀況,然后再書寫教學設(shè)計,真正做到以生為本、以學定教!
(二) 重視材料準備
“材料啊,材料!”章鼎兒老師曾在一次省級小學科學教師培訓大會上發(fā)出由衷的感嘆。是的,想要完整地了解學生的前概念真實狀況,僅憑書面的檢測是不夠的。學生的許多觀念和思想有時很難用文字來表達和辨別。若是在組織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善于利用有結(jié)構(gòu)的材料,則可事半功倍,迎刃而解。
如,在教學《物體在水中的沉浮》一課時,筆者先給學生提供了如下一組實驗材料:小石塊、泡沫塑料塊、回形針、蠟燭、帶蓋的空瓶、蘿卜、橡皮。然后讓學生預測它們的沉浮,并闡明理由。通過課堂上的交流和爭辯,可以知道:在學生的科學前概念中,已經(jīng)粗略地知道影響物體沉浮的因素有物體的大小、輕重、形狀、材料、是否空心等。但是在綜合各種因素的考慮方面又跟最終的科學概念有很多沖突。對于這方面學生的前概念狀況,有結(jié)構(gòu)的材料成了最好的載體,幫了課堂教學的大忙。
二、 爆破:將“前概念”徹底瓦解
由于前概念具有極強的頑固性,若不將其有效化解,必然會嚴重阻礙科學概念的最終達成。因而,在引導學生走向科學概念的征途之中,必須將相關(guān)的前概念用力爆破,開辟出一條思維的暢通之路。具體可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一) 激發(fā)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曾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逼鋷资耆缫蝗盏乜茖W研究最初的動力來自于對科學的興趣。在興趣的激發(fā)下爆發(fā)出無限的動力和激情,最終,窮其一生走上科學研究的漫漫征途。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科學學習的初始階段,“激趣引導”是將其頑固前概念爆破的前提。試想,倘若他們連對學習的興趣和熱情都沒有,又怎會將自己的前概念主動放棄呢?可見,“激趣引導”非常重要,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正確運用課堂提問不失為一種好辦法。
課堂提問是教學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是師生相互交流、相互撞擊的雙邊教學形式。好的課堂提問,能活躍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fā)學生的想象與思維、點燃學生探究的欲望,能全面呈現(xiàn)學生的科學前概念。
如在教學《相貌各異的我們》這一課時,筆者精心設(shè)計了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首先展示課前拍攝的班內(nèi)各個學生照片,讓他們說說分別是誰??吹阶约旱恼掌蛘呤峭瑢W的照片,大家非常興奮,開始七嘴八舌地談論起來。然后提問:“你是怎樣辨別這些照片的?可以從哪幾個方面來辨別?”學生一下子從最初的興趣盎然轉(zhuǎn)為深深的思索。他們講到了六個方面:眼睛、鼻子、嘴巴、臉型、發(fā)型、胖瘦。通過交流,大家一起否定了“發(fā)型”和“胖瘦”這兩個容易變化的因素。老師再以其他四個方面為基點引導他們深入觀察。之后,再拓展到七大相貌特征:舌頭、下顎、前發(fā)際、耳垂、眼皮、頭發(fā)、酒窩等。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激發(fā)興趣無疑是至關(guān)重要的一個步驟,為之后前概念的爆破和科學概念的最終達成走出了至關(guān)重要的一步。
(二) 引發(fā)認知沖突
“認知沖突”是學生產(chǎn)生學習需要的誘因。因此,教師要精心設(shè)計能揭示前概念不合理的實驗,造成認知沖突,然后進行各種建構(gòu)活動,通過觀察、實驗驗證,不斷尋找證據(jù),讓學生重組、建構(gòu)自己的知識結(jié)構(gòu)。可見,在前概念轉(zhuǎn)化的具體過程中,“引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處于非常關(guān)鍵的一個位置。
例如,在教學《點亮小燈泡》這一課時,筆者首先提供給學生電池、小燈泡、導線三種材料,讓他們說說怎樣組裝這三種材料來點亮小燈泡。一名學生回答:“將導線的一端連著電池,另一端連著燈泡。因為導線可以將電池中的電傳給小燈泡,使小燈泡發(fā)光。”對此許多學生表示贊同。教師讓這名學生上臺演示,在全班同學期盼的目光中,小燈泡始終沒有被點亮。學生們大惑不解:水管可以將水龍頭中的“水”傳給水槽;木條可以將一端的“聲音”傳給另一端。為什么導線不能將電池中的“電”傳給小燈泡呢?可是活生生的事實就擺在眼前,他們急需炸毀錯誤的前概念,接受科學概念的洗禮。在此基礎(chǔ)上,教師因勢利導,讓學生仔細觀察小燈泡的構(gòu)造,從燈泡中的兩個“連接點”中找到突破,引發(fā)新的猜想,最終用實驗再一次驗證。
三、 重組:讓“前概念”走向“科學概念”
課堂前期各種富有情趣和科學韻味的情景或小實驗引發(fā)了學生的思維風暴,讓他們的前概念轟然爆破,讓學生處于一種思維的“混亂”和“渴求”中。這些只是前期的工作。接下來,我們需要重塑新知,有效吸收和掌握科學概念。具體可以下兩塊內(nèi)容著手。
(一) 修復“樸素前概念”
那些看法和觀念中與科學概念一致,只是缺乏嚴謹、科學表述的前概念稱為“樸素前概念”?!皹闼厍案拍睢笨梢宰鳛殛P(guān)鍵科學概念的基石。教學工程中需合理吸取,有效利用。
比如,在教學《測量力的大小》一課時,學生課前對彈簧已經(jīng)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且大致知道了用力越大,彈簧發(fā)生的形狀改變也就越大。這非常有利于學生對彈簧測力計的認識和應用,也有助于本節(jié)課的難點突破:讓學生制作橡皮筋測力計。
故而,在教學設(shè)計中筆者主要安排了三個重要環(huán)節(jié):(1)讓學生玩彈簧,用彈簧去拉動各種物體,感受彈簧的特性;(2)認識彈簧測力計,用彈簧測力計拉動各種物體,修復“樸素前概念”,建構(gòu)科學概念;(3)制作橡皮筋測力計,應用科學概念。
(二) 清除“相異前概念”
與科學概念有沖突、甚至相悖的前概念稱為“相異前概念”,這類前概念阻礙了學生理解和掌握科學概念,干擾學生后繼形成正確的概念,對學習的影響是消極的。以便疏通學生的思維通道,讓學生更好地接受科學概念的洗禮。
比如,在教學《水和水蒸氣》一課時,學生頑固地認為熱水瓶中冒出的“白氣”是水蒸氣,盡管之前已經(jīng)通過學習知道了水蒸氣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氣體??梢?,受生活和前期認識的影響,“‘白氣是水蒸氣”這一“相異前概念”已根深蒂固。必須連根拔起、徹底清除,而且刻不容緩!對此,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刻意設(shè)置了一個環(huán)節(jié):首先引發(fā)他們通過對“‘白氣是否水蒸氣”展開爭論,引發(fā)認知沖突;然后讓他們認真觀看熱水蒸發(fā)的視頻,自主剖析、小組討論;最后利用多媒體放大水壺冒“白氣”的截圖,集體剖析其中緣由,證實“白氣”原來是水蒸氣遇到較冷空氣凝結(jié)而成的小水滴。終于撥云見日、豁然開朗。
四、 完善:助“科學概念”扎實深入
小學時期是具體形象思維和抽象邏輯思維兩種思維形式交錯發(fā)展的時期,主要是發(fā)展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由具體形象思維逐步過渡到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
受這種思維特點的影響,通過高效課堂構(gòu)建的“科學概念”在學生的思維體系中根基不深,若不鞏固強化,極易受“新的日常生活經(jīng)驗”等相對形象化的思維因素的影響變形或夭折。教學者需對此引起足夠的重視,并付之有效的實踐。
(一) 清理思維路線
小學階段的學生在認知方面主要處于“前運算階段”,感性認識較強,理性把握不足,概括能力較弱。基于這方面的認識,教師需在學生對科學概念初步掌握之后,再次做好幫扶工作,幫助學生再一次游走思維路徑,加強理解和認識。
比如,在教學《為什么一年有四季》一課時,將整堂課的思維基點落在了“地球公轉(zhuǎn)(地軸傾斜)”“直射或斜射”“氣溫變化”“四季更替”四個點位上,通過明晰的模擬實驗和清晰地板書,在課堂小結(jié)環(huán)節(jié),引領(lǐng)學生重走思維路徑,并完整地表述出本堂課的科學概念:在地球公轉(zhuǎn)過程中,由于地軸是傾斜的,造成陽光有規(guī)律地直射或斜射某一地區(qū),導致氣溫也有規(guī)律地發(fā)生變化,從而形成了四季的更替。
(二) 運用干擾辨析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也可以幫助真理越辯越明。在科學概念成型之后,并不代表扎實有效、萬事大吉。教師要善于變化方式或題型,做好“后測試”工作。
比如,在學完《水和水蒸氣》一課后,教師問學生:你知道水蒸氣有什么特點嗎?學生回答:水蒸氣無色無味,它是空氣中的其中一種氣體。然后教師換一種方式提問:老師喝熱茶的時候,冒上來的白色氣體是什么氣呢?有學生就會回答:是水蒸氣!從第二個問題可以看出,部分學生在頭腦中殘存的前概念并沒有完全清除,遇到特定的環(huán)境又會生根發(fā)芽,正如白居易的一句詩“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笨梢?,教師富有針對性“后測試”工作是多么重要。
總而言之,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引領(lǐng)學生將“前概念”轉(zhuǎn)化為“科學概念”如同一次破冰之旅:明確“冰山”的位置,將其浮出水面,利用“加溫”的方式徹底炸毀,謹防再一次的思維冰凍,最終開辟出通暢的“行舟大道”,引領(lǐng)學生走向科學真理的殿堂。
參考文獻:
[1]樊琪.科學學習心理學[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2.
[2]沈蘭.高中物理教學中前概念轉(zhuǎn)變的策略與實踐[J].中學物理,2013(1).
[3]張建國.略談小學生科學前概念的課堂甄別[J].小學教學研究(理論版),2013(10):50-52.
[4]徐富娟.談小學生前概念轉(zhuǎn)變策略[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3(4).
作者簡介:
曹炳達,浙江省寧波市,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文峰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