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邦嶺
摘 要:復習課是化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也是學生感覺最乏味的課型,一是學生對復習課缺乏新鮮感;二是教師的教學方式單一,忽視復習策略的指導和能力培養(yǎng)。本課時的復習是以學案為載體,通過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自我診斷和知識體系的建構這一橋梁幫助學生建立知識的縱橫聯(lián)系,使之系統(tǒng)化、結構化。
關鍵詞:復習策略;化學;金屬和金屬材料;教學設計
【設計思想】
1.“先行組織者”提出,教學新知識前應呈獻給學生適當?shù)囊龑圆牧?。本課時的復習是以學案為載體,通過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自我診斷和知識體系的建構這一橋梁幫助學生建立知識的縱橫聯(lián)系,使之系統(tǒng)化、結構化。
2.組織策略認為,復習課教學應幫助學生對學習材料進行深入的加工,進而促進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和記憶。本設計采用的復習方式是通過列表比較來復習金屬和合金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及其應用。
3.“學習力”是指一個人或一個企業(yè)、一個組織學習的動力、毅力和能力的綜合體現(xiàn)。在新課程標準下,教師的教學越來越凸顯其“導學”的功能。綜觀近幾年無錫市中考題,化學越來越重視與生活生產(chǎn)實際的聯(lián)系,越來越重視對學生能力的考查。
【教學目標】
1.通過知識梳理,使學生能列舉金屬的物理性質,說出金屬材料在生產(chǎn)、生活和社會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
2.通過知識網(wǎng)絡的建構,使學生能描述金屬的化學性質和書寫相關反應方程式,并運用金屬的化學性質解決實際問題。
3.通過不同金屬的性質強弱比較,使學生學會設計實驗方案探究金屬的活動性強弱,會應用金屬活動性順序解決實際問題。
4.通過單元復習,進一步使學生學會用組織策略復習化學的一般方法。
【教學重點】
1.金屬的物理性質以及金屬材料的利用和保護;
2.金屬的化學性質和金屬活動性順序的應用。
【教學難點】
學會比較和歸納不同金屬的化學性質異同和反應規(guī)律,學會應用金屬活動性順序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流程】
[自我診斷]同學們,前面我們學習了金屬和金屬材料,這部分內容與我們的生產(chǎn)、生活有密切的關系?,F(xiàn)在我們一起對這部分知識進行回顧和總結。首先請同學們獨立完成學案上的“基礎知識自我診斷”。
(學生參照“基礎知識自我診斷”,測評自己對復習目標的達成度。對于出現(xiàn)的疑問,采取看書或小組內交流的形式解決)
(設計意圖:使學生通過回顧教材內容,從知識、技能、方法等方面搞好自我排查和糾錯訂正,反思自己的不足與存在的問題)
[問題探究一]教師出示一根鐵絲和銅絲:你能區(qū)別開鐵絲和銅絲嗎?你是利用了它們的什么性質把它們區(qū)別開的?
教師引導學生列表比較鎂、鋅、鐵、銅等常見金屬的化學性質及反應的難易程度和劇烈程度,在此基礎上復習金屬的活動性順序。
學生在小組內討論、交流,在此基礎上選派代表發(fā)言:1.看顏色;2.測密度;3.插入稀鹽酸;4.在酒精燈火焰上灼燒;5.插入硫酸銅溶液等。
(設計意圖:通過教師引導學生對金屬性質的比較,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性思維,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問題的能力)
[問題探究二]相同質量的金屬鎂和鋅分別跟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應,你能用圖象表示該反應的情況嗎(橫坐標表示反應時間,縱坐標表示氫氣的質量)?
學生在小組內合作交流的基礎上完成任務,并將結論填寫在學案上。
教師點撥:引導學生總結曲線的斜率和高度分別是由什么決定的。
教師追問:把足量的金屬鎂和鋅分別跟等質量的相同濃度的稀硫酸充分反應,其反映情況還能用上述圖像表示嗎?如果不能,應作何改動?
(設計意圖:通過學法指導,使學生意識到及時總結解題規(guī)律的重要性)
[問題探究三]現(xiàn)有鐵片、銅片、硝酸銀溶液和鹽酸幾種物質,你能設計不同的方案來確定Fe、Cu、Ag的金屬活動性順序嗎?
教師點撥:三種金屬的活動性強弱的確定可分成兩段:Fe〉Cu,Cu〉Ag。其次,設計方案時可抓住金屬與酸的劇烈程度以及金屬與金屬的化合物溶液是否反應。
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確定方案,在方案交流時,教師將學生的方案板書在黑板上,交流結束后進行適時評價。在此基礎上,教師追問:你們還能添加試劑,使方案更佳優(yōu)化嗎?
(設計意圖:通過解題方法指導和思維拓展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解題能力)
[問題探究四]生鐵、鋼、純鐵之間有何聯(lián)系與區(qū)別?如何鑒別生鐵和純鐵?工業(yè)上是如何煉鐵和煉鋼的?
學生通過閱讀教材和小組交流完成任務,并將答案填寫在學案上。
[建構知識網(wǎng)絡]:通過基礎知識自我診斷和金屬化學性質和金屬活動性順序的系統(tǒng)復習,請同學們嘗試總結本單元的知識網(wǎng)絡,并將其寫在學案上。
學生在小組內合作交流的基礎上完成任務,小組選代表到黑板前展示本組完成的知識網(wǎng)絡,并且提出自己的疑問和困惑,其他學生答疑、補充、評價。
(設計意圖:解決各組的疑難問題,生成完整的知識網(wǎng)絡,培養(yǎng)學生的展示交流與思辨能力)
[課堂練習]學生完成學案“課堂練習”中的內容。
學生自主解答后組內交流,解決做題過程中遇到的疑難問題。
(設計意圖:使所學知識得以強化,特別是解決生活、社會中遇到的有關問題,做到“從化學走向社會”)
[目標檢測]實施課堂檢測。
學生小組內交流、討論,并將小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拿到全班同學面前進行討論、解決。并對照學案上的學習目標檢查自己的知識體系、解題能力、以及復習效率等方面進行評價,找出優(yōu)缺點,有利于改進今后的復習。
參考文獻:
[1]陸云龍.新課標下的《金屬和金屬材料》復習教學設計[J].考試周刊,2011(2):205-205.
[2]鐘名星.《金屬和金屬材料》復習課教學設計[J].金色年華:教學參考,2011(5):9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