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偉鈺
【摘要】基于“微課”為主要表現形式的“翻轉課堂”“可汗學院”等創(chuàng)新課堂形式的走紅,微課程迅速在全國大中院校、中小學全面鋪開。本文將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作為重點,總結了微課運用技術,核心目的是通過教育體系的革新優(yōu)化,實現教育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內容的有效創(chuàng)新,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實現有效運用微課教學資源的最終目的。
【關鍵詞】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微課;技術運用
伴隨信息技術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電子產品呈現出大面積普及的發(fā)展趨勢,網絡環(huán)境逐漸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因此,在現代教學體系改革中,信息技術得到了教師的廣泛運用。在以往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其教學模式相對局限,教師只是采用單一的課程傳授模式,學生根據教師的指導進行自主練習。但是,在這種環(huán)境下學生的自主能力不能得到激發(fā),所以,針對這種教育現狀,通過微課的引入,可以構建多樣化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使學生通過微課的觀察學習,提升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同時,在微課引入的基礎上,也改變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限制,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為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改革提供有效支持。
一、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在現階段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被動式學習。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指導中,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存在著一定的限制性因素,教師在教學中只是一味地進行課程內容的講解,學生被動地獲取知識,這種灌輸性的教學環(huán)境會對學生興趣的激發(fā)造成影響,長期發(fā)展下去會使學生對信息技術失去學習興趣。
2.基礎差異性。對于學生而言,他們由于生活背景的不同,基礎信息的計算機操作技術存在差異,一些學生從小就接觸電腦,因此基礎性的操作能力相對較強,但是也有一些學生沒有接觸過或很少接觸電腦,其操作能力也就相對較弱,但是,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受制于課堂環(huán)境等客觀因素。無法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教學,導致一些基礎能力相對較弱的學生無法順利地完成計算機操作,基礎能力突出的學生又無法學到更深一步的知識。從而會對學生主觀意識的提升造成影響。
3.師生缺少互動。學生在目前這種教育環(huán)境下自主學習能力無法得到激發(fā),而且,在計算機操作中,所遇到的問題不能及時向教師提問,導致學生存在問題越來越多,不能得到及時性地解決,這種現象的出現也正是學生失去學習興趣的主要原因。同時,教師在教學中對教學進度以及教學節(jié)奏的把握不到位,學生無法跟上教師的教學進度,從而導致課堂教學目標無法達成。
4.主體性缺失。一些教師在教學中不能為學生營造自主性的學習空間,導致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無法得到激發(fā)。通過對學生信息技術教學現狀的分析可以發(fā)現,這些問題的出現都在某中程度上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形成帶來限制,為教學整體質量以及教學效果的提升造成制約。
二、小學信息技術課堂中微課運用的優(yōu)勢性
由于小學信息技術是學生接受計算機教育的基礎,這一課程在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培養(yǎng)上占據著較為重要的地位?;镜恼n程形式大致包括了畫圖、打字、office、圖片處理、網絡應用以及編程等課程,學生在這種課程模式下,可以提升學生的技術能力,對學生未來的發(fā)展及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由于學生具有一定的好奇心,教師在教學中通過微課的引入,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微課教學作為重點,可以將單一性的課程形式轉變?yōu)閯討B(tài)化的教學模式,從而為教育體系的革新提供有效支持。通常情況下,微課的播放時間為5-10分鐘,這一時間可以使學生在觀看微課中集中注意力,全面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在微課制作中,學生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參與到微課制作之中,激發(fā)學生的參與興趣,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微課的應用
1.實現信息技術教學與微課的有效整合。
第一,教師可以通過對學生的知識儲備能力進行課程教學方式的制定,在運用微課進行教學中,教師需要在自己制作微課的基礎上,讓學生參與到其中,從而激發(fā)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學習能力,學生在參與微課制作中可以有效提升教學的整體質量及學習效率。而且,在這種背景下,可以使學生及時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通過這種共同性的微課制作,可以強化教師與學生的交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二,在信息技術教育體系革新以及課程安排中,以往教學中,教師需要對課程知識進行反復性的重復。而且,在大批量課程指導中,降低了教師的教學興趣,而通過微課教學資源的融入,可以通過教學方式的轉變,激發(fā)教師的教學興趣,提升教學效率。教師在這種教學背景下,也需為學生制定課程化的教學方案,提高信息技術教學的整體質量。例如,在2016版中山市信息技術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七課,在講解《能干的鍵盤》中,通過基本打字指法微課的錄制,可以使學生通過動態(tài)化打字操作的分析,掌握上排健、基準鍵以及下排鍵的操作手法,學生通過微課的觀看,可以對打字技術有系統(tǒng)性的認知。而且,在這種背景下,也緩解了教師的壓力,從而激發(fā)學生對學習的興趣。
2.實現教學課程內容與微課的有效整合。
對于微課內容而言,其錄制內容的選擇是較為重要的問題,通過對微課的使用,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對信息技術的運用及掌握能力,使學生在學習中迅速地進入到學習狀態(tài),并使學生在這種背景下產生學習欲望。因此,教師需要針對學生的個性特點,進行微課資源的選擇,實現微課資源的有效錄制。在微課播放中,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引導,使學生在學習中加深印象,實現學習效果的有效提升。在對某一知識點錄制中,教師要進行后續(xù)音頻以及文字的處理,使學生通過重復學習可以提高學生的基礎能力,有效解決教學的難點,從而為微課特色化教學模式的優(yōu)化提供支持,提高學習效率,為課堂教育質量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礎。例如,在2016版中山市信息技術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制作多媒體作品》中,通過簡易性動作制作微課的播放,可以激發(fā)學生對PowerPoint的認識,通過觀看能夠掌握基本的PowerPoint作品中的動畫插入、GIF動畫等,教師在微課播放之后,實現與傳統(tǒng)課程的有效整合,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從而達到提升學生綜合性信息技術能力的目的,完善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核心理念。
3.實現教學自主性教學平臺的構建。
對于小學信息技術中的微課資源而言,其作為一門針對性較強的課程內容,教師在教學中需要通過對信息技術特點的分析,進行課程資源的整合,充分發(fā)揮出微課資源教學的最終目的,為學生構建自主學習以及探究平臺,提升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為小學信息技術課程資源的優(yōu)化提供有效支持。例如,在2016版中山市信息技術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九課《簡約招貼畫設計》教學課程引導中,教師可以為學生營造自主性的探究平臺,可以引導學生在學習中了解環(huán)保內容,并認識作圖工具,掌握圖形、文字插入的重點,學生在這種背景下,可以掌握運用圖圖形及文字的相關工具,強化學生的漢字輸入能力,同時也為學生信息素養(yǎng)的提升提供有效支持。通過這種引導性教學內容的構建,可以強化學生對微課的認知,從而提升學生的自學能力,實現教學目標的合理優(yōu)化。同時,在這種自主性學習平臺構建中,通過教師的引導,可以使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學習,通過自主探究強化學生的整體素養(yǎng),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在微課資源運用中,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課程目標的合理構建,完善原有的教學模式,從而為教育體系的優(yōu)化革新提供穩(wěn)定支持。
4.實現教學要求與微課的合理整合。
在微課資源分析中,其種類相對較多,而且模式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因此,在信息傳達及分析中,需要相關人員及時進行信息內容的甄別及分析。對于教師而言,在教學體系優(yōu)化中,將信息技術講解作為基礎,作好課前計劃,通過課程內容、教材內容與微課內容的有效整合,實現信息技術教學內容的有效創(chuàng)新。在信息技術內容分析中,教師如果采用以往的教學形式,由于知識內容的枯燥性,教育若不能及時進行課程內容的轉變,會使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所以,通過微課資源的融入,可以幫助學生將抽象化的內容轉變?yōu)樾蜗蠡膬热荨6?,在影像學習中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課程內容認知,從而實現提升教育體系的優(yōu)化革新以及學生專業(yè)能力的目的。在這種微課課程資源融入的背景下,為學生信息技術的掌握能力奠定基礎,提升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實現微課課程教育創(chuàng)新的基本需求,促進小學教育體系的穩(wěn)定革新。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現階段小學信息技術教學課程優(yōu)化中,需要與傳統(tǒng)教學內容進行合理整合,通過微課資源的融入,實踐教育體系的穩(wěn)定創(chuàng)新。通過微課教育資源的運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避免以往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限制性因素的發(fā)生,從而為課程教學體系的優(yōu)化整合提供穩(wěn)定基礎。同時,在教育體系優(yōu)化中,教師需要通過教育的整合、學生主體性的強調等,展現學生的主體行為,為學生營造良好的信息技術學習環(huán)境,從而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胡鐵生,黃明燕,李民.我國微課發(fā)展的三個階段及其啟示[J].遠程教育雜志,2013(4).
[2]張?zhí)镪?微課應用及實踐信息技術微課制作[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