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忠
摘要:新課程標準對語文的閱讀教學提出了具體的要求,立足于學生的閱讀能力的提升,小學生通過閱讀得到情感體驗。同時,通過閱讀讓學生積累較豐富的寫作素材,能夠進行較好的語感訓練。語文教師如何對小學生進行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小學生掌握多種閱讀方法,對文章的閱讀情感得到熏陶,展示小學生的個性特征,極大地豐富小學生的精神世界。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感悟反思;提高效益
在語文教學活動中,閱讀教學是教學的重點,是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必要教學目標。需要教師促進積極主動去閱讀、去思考、去感悟,獲得知識,提升能力。筆者通過自己的教學實踐,認為在閱讀教學中應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一、充分認識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性。
新課程標對小學生在閱讀活動中,提出了通過閱讀文章,要讓小學生體驗哪些方面,教師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哪些方面,合作探究哪些方面等,這些學習目標在《語文課程標準》中都明確。閱讀教學要有效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通過多種途徑促進小學生積累較豐富的寫作資源,形成良好的語感,能夠掌握適合于自己的閱讀方法閱讀文章,從而較好發(fā)展小學生的思維,激發(fā)起小學生豐富的想象能力,較好充實小學生的文化底蘊,逐步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培養(yǎng)小學生的崇高情感與優(yōu)秀的品質。因此,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不但要引導小學生知識的獲取,還要注重小學生綜合能力的訓練;特別要求語文教師能夠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與主張,讓小學生學會思考,學會讀書,拓展小學生的思維空間,展示閱讀教學的高效性。
二、有效激發(fā)小學生閱讀興趣。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某一事物感興趣,這位學生就會主動去探個究竟,弄個明白,并能夠在探究的過程中產生愉快的情緒和體驗,這就要求教師立足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有效開發(fā)學生的智力。
語文教師要創(chuàng)設情境,引發(fā)學生閱讀興趣。情境的創(chuàng)設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工具去創(chuàng)設情境便是重要的方式,通過多媒體播放一個片段,將小學生帶入具體的情境中,讓小學生能夠融入情境。
比如在組織學生學習《山中訪友》這篇文章時,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現繁華的城市中,高樓林立,車水馬龍,人群熙熙攘攘,人們久居這樣的環(huán)景,流露出對大自然的向往與追求;另一面森山老林中,高大的樹木,鳥兒歡唱,太陽光下的動物在樹林間悠閑自得……,教師引導學生發(fā)揮豐富的想象,跟隨著作者走進山林,到小溪邊,去感悟,做山中的朋友。通過教師情境的創(chuàng)設,小學生就會激發(fā)起走進童話般的世界去暢游心理傾向。
三、精心指導小學生閱讀方法,提高閱讀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有較為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注重情感體驗,發(fā)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這就要求語文教師通過閱讀教學活動的組織,有效提升小學生的閱讀本領。
語文教師要認識提高小學生閱讀本領,如果僅僅注重指導、督促小學生在文章的重點詞語、語句,以及重點段落,要求小學生去讀,大聲朗讀、精讀或者默讀等方式,甚至督促小學生能夠背誦文章,這只是對小學生獨立閱讀本領的培養(yǎng),這是對小學生閱讀本領的錯誤理解,沒有真正認識到新課程下的語文學科的基礎性、工具性與學生發(fā)展的可持續(xù)性。新課程提出,對小學生的閱讀不但要求小學生讀懂文章,而且還要讓小學生具有能夠體會、理解、欣賞和評價文章中有關字、詞、句、篇、章的本領,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
我在組織學生閱讀學習《山中訪友》,所采取的策略:
1.引導小學生先自己初讀課文,借助字典、詞典等學習工具,處理好不認識的字、初步理解文章一些詞語。在這個環(huán)節(jié),我采取抽學生試讀的方式,檢查學生對字的讀音是否正確,對沒有讀準的字音,教師及時給予糾正,然后,讓學生采取齊讀的方式,初步感知文章。教師示范朗讀,在范讀前,提出明確的要求,讓學生去思考,如作者在樹林中,拜訪了哪些朋友,對這些朋友是怎么稱呼的,逐步引導學生能夠認識到文章的題目“山中訪友”。同時,教師指導小學生對文章的開頭至結束的字里行間,依次看見的山水、動物、植物等,讓學生能夠感悟到整個樹林中,都是有生命的,都能夠與小學生交流,傾露心聲,成為朋友。
2.指導小學生對句段精讀,領會文章中的情感。比如課文第三段對第一位朋友的拜訪,先讓小學生多讀;讀后,教師借助輔助教學工具,將課文中的橋畫面展示在學生的眼前,引導小學生思考:假如我們見到這位朋友,該說些什么,指導小學生在課文中做上符號;教師注重對重點詞語的理解:如“德高望重”,本意是什么?在文中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這位朋友德高望重,小學生找出這些詞語,引導小學生從時間上感悟到古橋年代長,對人們做出貢獻之大,真可謂是任勞任怨,默默奉獻。小學生對句段的精讀、理解,會感受到古橋猶如老人之偉大,加深了對古橋的情感。
3.再次組織小學生誦讀課文,讓小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感受樹林中給人們帶來的自然之美,也能夠讓小學生感悟到文章中語言之精練,詞語之精辟,突出體現出文章的語言之美,為小學生說、寫訓練打下堅實基礎。
四、將閱讀與寫作結合,提高學生的能力。
閱讀與寫作是相互促進,互相補充的,是學生語文綜合運用能力的體現。教師要在閱讀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說、寫訓練,提高小學生的寫作水平。
對《山中訪友》閱讀學習后,小學生仿佛親臨山中訪友,帶著感觸,帶著好心情,回到了課堂,此時,教師引導學生思考,結合小學生平時對大自然的觀察,讓小學生選取自己較熟悉的大自然朋友,在班上或小組、同桌同學,相互說一說,然后,用筆把它寫下來。這樣,通過小組合作學習,體驗情感,達到反思語言,發(fā)展語言,提高小學生的寫作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與寫作的習慣。
總之,小學階段的閱讀教學,立足閱讀興趣與習慣的培養(yǎng),引導小學生多讀書,讀好書,讀懂書,才能更大限度獲取到語文知識,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為今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提高小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 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感悟能力的培養(yǎng);《小學教學參考:綜合版》2007年 第8期;劉美花
[2] 淺談如何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率;《學周刊:上旬》2015年 第10期;孟戰(zhàn)林
[3]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小學生:教學實踐》2015年 第5期;陳麗華
[4]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文本感悟與教學策略的探討;《學周刊:C》2013年 第7期;王勝偉
(作者單位:四川省營山縣綠水完全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