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伙云
摘 ?要:幼兒園和小學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教育階段,它們的教育目標、教育方法、教育內容都存在著比較大的差異。這個階段是兒童成長過程的一個轉折點,他們要開始接受更為正規(guī)的教育。對于教師,如何緩解他們在這個過渡階段的不適感是首要任務。數學對于學生的思維能力要求較高,相比語文,它的過渡會更難。因此,本文將主要從三個方面來淺析幼小銜接視角下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研究。
關鍵詞:幼小銜接;一年級;數學
幼兒從幼兒園進入小學,從主觀、客觀方面,從教育條件到生活環(huán)境方面,從學習內容到學習方法方面,都面臨許多新問題。我們通常將幼兒園的后半年和小學的最初半年定義為幼小過渡時期,這個階段對孩子的影響極大。在進入新的環(huán)境后,他們會感受到差異,從而面臨一些壓力,當他們不能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時,認知興趣和自尊性會受到極大打壓,因此做好幼小銜接很有必要。
一、尊重差異,合理制定計劃
每個幼兒的接受能力不同,他們的數學水平相應的就會參差不齊,個體之間的差異較大。忽視這些差異,會造成有些學生覺得知識設置有些簡單,缺乏興趣,程度較低的學生感覺知識內容比較龐雜,無法承受。這就要求教師在開學的時候一定要做一個簡單的測試,對于學生的水平、學習的經歷進行大致的了解,總結班級整體水平。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總結每個學生的特點,發(fā)現他們的長處,發(fā)掘學生的潛力。每個學生都是發(fā)展的人,要用發(fā)展的眼光去看待學生。對于學生不要一刀切,統一管理,統一標準并不利于學生的發(fā)展,他們都在努力地接受新得的知識。因此,老師一定要尊重學生的差異,不要覺得成績是衡量的一切的標準。要真正了解每一位學生,他們的喜好、他們的長處,激勵教學。對于學習速度慢的,我們要具有耐心,要看到學生一點一滴的進步,并及時鼓勵,增強他們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對于程度比較好的,給予他們更多的發(fā)展空間。就像孔子老先生那樣,因材施教。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贬槍ν粋€問題,孔子先生覺得冉有做事縮手縮腳,所以要激勵他的勇氣;子路好勇過人,所以要讓他謙退。
二、創(chuàng)新導入,激發(fā)學生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睕]有興趣,就沒有動力。興趣是人追求新事物,接受新知識的一種心理傾向,只有對一個事物感興趣,才能做一個探究者、一個學習者、一個研究者。學生從幼兒園轉入小學,進入一個新的環(huán)境,正是好奇心旺盛的階段,他們對于未知的事情充滿興趣,老師要著重運用此特點開展課堂。根據兒童的認知水平、年齡階段、能力特征創(chuàng)造吸引他們注意力的情景,盡量真實,貼近生活,方便學生理解。注重現代技術的運用,尤其是多媒體,孩子們正是喜歡動畫的階段,尋找與課堂教學內容相關的動畫情境,激發(fā)孩子的興趣。注意新知識與就舊知識的鏈接,回顧已經學習的章節(jié),尋找新舊之間的聯系,在關鍵的問題上詢問。老師通過激發(fā)他們的興趣,為他們營造一個良好的情境。例如在學習平面圖形這一節(jié)的時候,可以給孩子們播放輕快的音樂,創(chuàng)設情境:今天的天氣多么明朗呀,可愛的小鳥也在綠油油的草地上找著食物,看,他們找到了什么?一幅畫。老師繼續(xù)詢問:這幅畫里有什么?這些東西是由什么組成的呀?學生們可能會對其中部分有疑惑,就激發(fā)了他們的求知欲,此時開展今天的內容有助于他們學習。
三、注重趣味,創(chuàng)設故事情境
幼兒園的數學教學注重有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經常會引入很多故事情節(jié)。因為故事是以孩子的視角去描繪這個世界,更易理解。教師要增強學生的適應感,就可以注重平時課堂的故事應用,而且在小學生的數學題目中就比較注重故事情節(jié)。這種教學直觀,具有畫面感,更利于學生學習數學。比如加減法的綜合運算,就可以創(chuàng)設故事情境:一天,一只蝸牛出門去玩,突然一不小心掉進了一口枯井里。蝸牛想出去,可井壁太滑了,它怎么爬也爬不出去,于是它趴在井底上嗚嗚的哭起來。這時一只癩蛤蟆過來,對蝸牛說:“別哭了,小兄弟,哭也沒用,這井壁又高又滑,掉到這里只能在這里生活了。我已經在這里生活了許多年了。” 蝸牛望著又老又丑的癩蛤蟆,心里想:“井外的世界多美呀!我決不能生活在這又黑又冷的井底里。”于是蝸牛就開始想辦法,看著井底有許多上面大樹落下來的樹枝,又看見周邊還有一些干草,就想著可以把那些樹枝用草綁扎做一個梯子爬上去呀。蝸牛對癩蛤蟆說:“癩大叔,我們一起用這些樹枝做成梯子吧,那樣我們就能爬出去了。”癩蛤蟆一聽高興起來,立刻同意了。第一天他們做了3米長,第二天做了四米長,但是梯子中間出了問題,有兩米不能用了。第三天他們做了5米,終于爬出了。那么問題來了,小朋友們想一想,蝸牛和癩蛤蟆要做多長的梯子呢?
四、結束語
幼兒園的數學教育主要是通過游戲讓兒童掌握知識,注重趣味性,知識難度較低。小學的數學教育結構性更強,更加注重知識與技能,但它們的數學內容在某些方面是相通的,要注重學生的原有經驗,在此基礎上,激發(fā)興趣,創(chuàng)設故事情節(jié),促進其適應。
參考文獻:
[1]冒曉敏.小學數學教學優(yōu)化幼小銜接“三策略”[J].數學大世界(下旬),2016(01):51.
[2]黃露. 幼小銜接視角下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研究[D].海南師范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