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崢
摘要:當代中國正在進行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偉大實踐。在這一對于中華文明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的歷史進程中,法律與道德作為人們進行各項活動的行為準則,在規(guī)范和引導人們的行為方面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說法律是底線,那么道德便是人們的精神追求。二者即相互區(qū)別,又相互聯(lián)系。
關鍵詞:法律;道德;行為規(guī)范
有人認為,應該將道德法律化作為促進社會法制建設的手段,作為法治國家和道德建設的方向,認為“越是文明發(fā)達、法制完善健全的國家,其法律中所體現(xiàn)的道德規(guī)范便越多?!币灿腥苏J為,法律評價是一種普遍性標準的評價,因為法律本身是一種普遍性的平等性的要求。法律對待社會成員不能區(qū)別對待,即法律不能對一部分人提出一種權利和義務的標準,而對另一部分人提出另外一種權利和義務的標準,法律應平等地普遍而統(tǒng)一地適用于一切人,并且它的標準是法定的、客觀的,而不是隨意性的、個體化的;而道德評價則是一種個體化的、非法定性的、主觀的、觀念性的評價。雖然我們常常講,有一種公認的社會道德觀念和標準,但在具體的司法判決中.道德評價則往往成為個體化的而非社會性的。由此可見,法律與道德即存在聯(lián)系,又互相區(qū)別。
一、法律與道德的聯(lián)系
西方有的法律思想家提出,法律是一種最低的道德要求。由于法律和道德不論是規(guī)則性的或觀念性的、直接的或間接的作用于人的行為,它都具有一種調(diào)整功能,這就決定了它們之間具有一種重合性。這種重合性表現(xiàn)在:一是它們各自通過自己的不同方式作用于人的行為,對人的行動和行為發(fā)生影響,由此決定了它們都屬于廣一義的社會規(guī)范體系.具有規(guī)范屬性和功能;二是兩者所調(diào)整的對象在內(nèi)容上可能發(fā)生交叉重合關系,有些對象既屬于法律調(diào)整的事物.也屬于道德調(diào)整的事物。比如,不許殺人,既是一種法律要求,也是一種道德要求.誠實信用.公平買賣,既是市場交易中的道德要求,也是市場交易中的法律要求。在法律與道德發(fā)生重合的地方,立法者將這種公認的道德要求確立為法律,成為受國家保護的一種必須為之而不是可為可不為的行為準則。這就是我們常講的法律和道德之間的互相滲透。
就法律和道德的內(nèi)在關系這一側面來講,立法是對一個社會基本道德觀念、道德標準的確認和法定化過程。因此,立法過程應充分考慮具體社會的基本道德準則、觀念和標準,并在法律中加以確認。
二、法律和道德應當保持一定的距離”
之所以說公認的社會道德并非會全部確立為法律,這是由法律和道德所調(diào)整的事物以及不同的屬性所決定的。就對人的關系而言,法律是一套行為規(guī)則體系,主要用于調(diào)整人的行,為.為人的行為提供一套行為準則,這種行為準則對人的行動、行為有一種直接的效力;而道德是一套觀念體系,主要用于調(diào)整人的觀念,并通過這種觀念去間接地影響人的行為,因而它不能直接地作用于人的行動和行為。立法不可拔高道德標準,只反映一部分有較高道德觀念者的道德要求和愿望,使制定出來的法律為社會大多數(shù)成員不可企及,最后使法律難以實現(xiàn)其目標;立法也不可降低道德標準,去一味地迎合社會中一部分較低道德觀念者的道德要求和愿望,使制定出來的法律對社會的基本道德準則也得不到確認,喪失了法律促進道德、推動社會前進、促進文明進步發(fā)展的功用。
由此可見,在推進依法治國進程中,不能推行“道德法律化”。強調(diào)道德法律化,往往是不分價值和秩序?qū)用?,而在立法環(huán)節(jié)直接把道德要求和規(guī)范演化為法律要求和規(guī)范,形成“道德的法律強制”。然而,由于法律只反映社會基本倫理價值,并決定其在市民社會有觸腳邊際,因此,立法對倫理道德價值的遵從絕不可演繹為道德的法律強制,即便是極力主張道德強制的德富林,也不得不提出法律強制實施道德時應遵循四個原則。如果通過道德法律化過度地、強行地賦予“社會法”以“國家法”意義和角色,極易把市民社會自決、自律的較高標準,不當?shù)厣仙秊樗蓮娭频膰覙藴省_@種外在性的裁剪劃一的做法,使法律跨越其觸腳邊際而成為套在市民社會身上的枷鎖,因而必會受到市民社會抵制而難以獲得普遍遵行,也極易造成專權以道德理想主義的法律化身侵吞市民社會權利的惡果。而這種“被“外在化、法律化了的道德”,“不但不是道德,而且是反道德的了”,不僅對道德本身是個致命的傷害,對法律和市民社會權利也造成了嚴重貶損。因此它所形成的“法律不法律、道德不道德”的“夾生”規(guī)范,不但建立不起良好的規(guī)則秩序,反而可能成為破壞規(guī)則秩序的一個禍根。可見,雖然推進依法治國進程中要把國家和社會生活納入法制軌道,且立法要遵從基本倫理價值取向,精神文明建設也需要法制保障,但絕不可推行道德法律化,否則后果是嚴重的。
綜上所述,法律和道德之間既相互適應、相互滲透,但又相互分離、相對保持距離。法律是對一種公認的社會道德觀念的確認.但并非對全部的社會道德的確認。法律問題并不全部等同于道德問題。同樣,道德本身也具有自己獨特的精神價值,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今天,我們應把握好法律與道德的關系,同時也明確法律與道德的界限,為建成中國特設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王一多.道德建設的基本途徑[J].哲學研究,1997,(1).
[2]梁治平:《尋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諧》,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269頁。
[3]張文顯:《二十世紀西方法哲學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425頁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