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樹維
[摘要]觀察力的發(fā)展要靠思維,人的認知規(guī)律都是從觀察開始,然后是注意、記憶和思維,因此觀察是認識的出發(fā)點,思維提高又促進優(yōu)良觀察力的發(fā)展。小學生的智力活動從觀察開始,在課堂上貫穿。落實孩子觀察力的培養(yǎng)亦顯得尤為重要。
[關(guān)鍵詞]合情推理?? 觀察表達? 直觀性原則
新課標強調(diào)學生的數(shù)學思考過程,要求孩子們在參與觀察、實驗等數(shù)學活動中,發(fā)展合情推理和演繹推理能力,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在教學《圓的面積》這一節(jié)課時,我先給孩子們演示操作:把一個完整的圓分成許多小的扇形,再把它們拼起來,成了一個近似的長方形。孩子們嘖嘖稱奇,我追問:這個“長方形”與圓的面積相比誰大誰???長方形的長、寬與圓半徑之間又是什么關(guān)系?大家對第一個問題輕松回答,但第二個問題著實讓一部分人著急起來。這樣吧,我再演示一次,帶著問題,大家瞪大了眼睛又觀察了一遍我的操作,一部分人激動地舉起了小手……
象這樣的例子,在數(shù)學課堂里數(shù)不勝數(shù)。新教材對小學生觀察力的培養(yǎng)也貫穿始終。觀察力是人類智力結(jié)構(gòu)的主要基礎(chǔ),是思維的起點,是聰明大腦的“眼睛”。思維是核心,觀察是入門。學會觀察,這是新課程標準對孩子提出的要求,孩子在學校接觸到的信息有80%都是通過視覺獲得的,失去了觀察,學習就成了無根之木,無源之水。
觀察力的發(fā)展要靠思維,人的認知規(guī)律都是從觀察開始,然后是注意、記憶和思維,因此觀察是認識的出發(fā)點,思維提高又促進優(yōu)良觀察力的發(fā)展,在課堂教學中,我經(jīng)常有這樣的體會:一些孩子一聽講就會,而一做題就錯。以前我總歸結(jié)為是孩子的學習目的不端正,或者是學習習慣不良等。在后來的教學中我意識到,這往往是由于孩子的觀察力差造成的。同樣的班級,同樣的教師教,他們雖然和別人一樣在聽、在看、在參與活動,但他們獲得的知識卻是十分零碎,片面的。甚至其中還有自己主觀性的錯誤。比如我在教學了圓柱體積公式之后,讓孩子們判斷:圓柱、長方體,它們的底面積相等,高也相等,它們的體積也相等(??? ),本來以為簡單的一道題,卻有40%的同學錯誤了,后來問了一部分孩子,他們說形狀都不一樣,體積不會相等的。這就是以先入為主的思想代替了觀察和比較。
小學生的智力活動從觀察開始,在課堂上貫穿。落實孩子觀察力的培養(yǎng)亦顯得尤為重要,在長期的教學中,我嘗試著堅持以下幾點:
一、觀察力發(fā)展要與其他能力統(tǒng)一,全面發(fā)展。
數(shù)學課上,我們注重孩子朗讀,這是一個多器官并用的過程。實踐中,觀察力培養(yǎng)是一個多內(nèi)容、多方法的綜合訓練過程。觀察不僅僅是看和聽,而且是綜合適用多種感官以獲取知識的過程。防止片面強調(diào)知識的掌握和積累,不注重技能的鍛煉提高,亦或熱衷于各種技能的訓練、提高,不注重知識和積累,這兩種傾向都有失偏頗。
在訓練中,堅持多感官并用,美國人作過實驗,青少年觀察圖片時,只用視覺,保持率為25%,依靠聽覺保持力為15%;視聽共用,保持率為65%。在教學中,教師演示操作時,會用自己的動作、教具、再配上合理的講解,這樣,教學效果會強很多,就是這個道理。
二、直觀性原則
根據(jù)心理學原理,被感知的事物必須達到一定的強度才能感知清楚,因此在教學中,都堅持直觀、生動、形象性去選擇科學合理的直觀教具。
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為了提升孩子的觀察力,我嘗試了以下幾點:
一、觀察要有目的性(帶著問題去觀察)。
小學生感知的特點是無意性,情緒性。在沒經(jīng)過訓練的一年級孩子中,往往注意力不集中,易受其他事物干擾,分散注意力,忘記了觀察目的。因此,在最初,應圍繞教學目的提出一些要求和任務(wù),這樣有助于學生確立觀察的目的,使觀察有計劃地進行。如前文所述,學生帶著“長方形的周長與圓周長有什么關(guān)系,去觀察老師的操作過程,這樣的觀察,圍繞著目的展開,能收獲較好的效果。
二、提高觀察的積極性。
在對班上孩子的分析中,我發(fā)現(xiàn),能妥善處理選擇、判斷這一類客觀性命題的孩子,其觀察力水平要強于同齡人,積極性也高于其他孩子。長期的教學中,那些能夠使兒童產(chǎn)生興趣和積極性的對象,其注意和觀察的效果就好,在教《百分數(shù)的認識》一課時,我事先安排孩子去尋找生活中的百分數(shù)(家庭作業(yè)),在課堂上,把它們一一羅列出來,比較。所有孩子對其寫法,讀法都很一目了然。這樣的觀察,替代了家庭作業(yè)的傳統(tǒng)形式,很受學生歡迎。
三、觀察的條理性
在教材中,有很多情境圖,都是孩子們觀察的對象。如何引導孩子認真觀察呢?
1、按情境圖空間順序觀察(可以由近及遠,由遠及近)
2、外部特征(從大到小、或從小到大觀察)
3、按情景圖呈現(xiàn)的事物結(jié)構(gòu),可以由外到內(nèi),也可以由內(nèi)到外或者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局部到整體,也可以整體到局部。
觀察力的條理性可以保證輸入的信息具有系統(tǒng)性,條理性。而這樣的信息也便于大腦管理。在處理較難的數(shù)學分數(shù)應用題時,我們往往引導孩子觀察,找出其中的不變量,也是這個道理。
觀察是我們認識世界、增長知識的主要手段,我們的教育對象更是需要觀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讓觀察成為一種有計劃、目的、持久的教學活動,就從每天觀察開始做起吧!
參考文獻:
[1] 劉松林.教師語言藝術(shù)建設(shè) . 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
[2] 賀廣軒.孫光兵.教師的語言藝術(shù).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
[3]劉旭. 班主任工作漫談.成都:成都人民出版社,2000.
[4]靳玉文.教師行為素養(yǎng).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