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杰
【摘 要】要想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教師需要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可以用錯誤命題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大膽質疑,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習慣和問題意識,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進而成就思想政治課“質疑”的課堂。
【關鍵詞】思想政治課;質疑課堂;錯誤命題;易混問題;易錯習題
在課堂教學中,許多教師抱怨學生不認真聽課,即使經(jīng)過教師苦口婆心的談心、談話,仍然收效甚微。有的教師將學生不認真聽課的責任全部推給學生。誠然,造成學生不認真聽課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不乏學生厭學、注意力不集中等主觀因素,但也有可能是教師的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的組織缺乏足夠的吸引力。教師要想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改善聽課效果,關鍵是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打造充滿思辨的課堂。
一、問題分析:缺乏挑戰(zhàn)的低階思維,降低課堂吸引力
有的教師認為,自己已經(jīng)盡力上好每一節(jié)課了,但一堂課下來,雖然自己講得口干舌燥,學生卻聽得昏昏欲睡。筆者認為,造成學生厭學的原因,既有學生的問題,也有教師的問題,譬如,教師是否照本宣科,老調重彈;是否仍然 “滿堂灌”“滿堂問”,一講到底,一問到底;是否在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方面存在問題等。
1.提出“低階”問題
有些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過程中害怕自己提出的問題過難,學生解答不出來,擔心會挫敗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于是提出一些非常簡單的問題。面對這些問題,學生雖然回答出來了,但對他們而言沒有成就感和挑戰(zhàn)性。譬如,一位教師為了激發(fā)一名學習能力相對薄弱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幾乎每節(jié)課都要提問該學生一些簡單的問題。起初,這些問題對于這名學生的幫助確實很大,他的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在此之后,如果教師仍然向這名學生提出這些思維含量不高的問題就不合適了。這些“低階”問題不僅不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反而會挫敗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提出“無疑”問題
有些教師提出的問題僅僅是知識性的問題。譬如,提出的問題是上節(jié)課講過的,屬于溫故而知新中的“溫故”環(huán)節(jié),在教科書上就有現(xiàn)成的答案。這類問題由于缺乏挑戰(zhàn)性,沒有任何難度,也無法激起學生的興趣。學生幾乎不需要思考就可以輕而易舉地回答出來,這樣對學生的學習并沒有什么幫助。
3.提出“不爭”問題
教師在課堂上提出的問題可能是“不爭”的事實,缺乏爭議性,沒有討論價值,學生只要按照正確的常識回答即可。這類問題在學生看來可能很無聊,或者根本不需要回答。譬如,一位教師在某節(jié)課上提出分組討論的問題是“你贊成集體主義還是個人主義?”全班學生都贊成堅持集體主義,這是不爭的事實。但這位教師為了將分組討論開展下去,硬性規(guī)定哪幾組堅持集體主義,哪幾組堅持個人主義。這樣的問題就沒有任何意義了。因此,教師提出的問題應該堅持開放性、兩難性和爭議性原則,只有這樣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由此可見,組織具有吸引力的課堂教學需要適度提高課堂教學的難度系數(shù),增加課堂教學的思維含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們不僅需要實現(xiàn)由知識向能力和學科核心素養(yǎng)轉化,也需要促進課堂教學由低階思維向高階思維轉變,讓學生在學習中真正動起來,在質疑與思辨中獲得成就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教學措施:打造質疑的課堂
在一次公開課活動中,有一位教師在教學預設中設計了一個表格,并列出專家的一些意見。課后這位授課教師告訴筆者,他的教學設計都是按照贊同專家意見設想的,但遺憾的是,這個班級學生的反應與他的課堂預設并不匹配。據(jù)統(tǒng)計,在全班51名學生中,只有2名學生同意專家的意見。因此這位教師不得不將預設變?yōu)樯?,組織不同意見的學生進行辯論,然后進行總結與反思,竟獲得意外收獲。這節(jié)課授課的內容是《股票、債券和保險》,在教學幾種投資方式后,教師試圖讓學生通過填寫表格(見表1)加深對幾種投資理財方式的理解。這節(jié)課預設的前提是學生贊同專家對各種投資理財方式的意見,故只要在表格中填上贊同的理由就可以了。由于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該班級的大部分學生對專家的觀點持不同意見,產生了思想和觀念上的激烈碰撞,這才生成了對專家觀點的辯論,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思辨,調動了學生對話題的興趣,點燃了探究的熱情,使學生充分地融入課堂教學之中。
大多數(shù)學生不贊同專家意見的原因主要在于他們也有自己的主見。如果教師一味地打壓,那么學生將會產生對教師不服氣的情緒,對課堂教學內容失去興趣,進而不會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這位教師根據(jù)實際情況,決定讓贊同專家意見的2名學生為一組,另外49名不贊同專家意見的學生為一組開展辯論,于是形成2名學生“舌戰(zhàn)群儒”之勢。在辯論中,學生靈活地運用了所學知識闡述自己的觀點,對教材中需要掌握的知識理解得更加深刻、透徹。最后,教師對幾種投資理財方式的優(yōu)劣進行了總結、比較,并整理出投資理財?shù)乃捻椩瓌t,即風險與收益同在;堅持投資多元化;量入為出,考慮自身實際;遵守國家法律法規(guī)政策。這是對投資理財類型的選擇在辯論基礎上進行的理論提升,也反映了思辨在課堂教學中的價值。打造思辨課堂,需要設置思辨情境,引出思辨話題,營造思辨氛圍。情境探究、深度學習、活動課程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當前公開課、展示課、優(yōu)質課等課堂教學中有些教師也設置了分組討論、分組探究等教學活動,但有些話題根本沒有探究價值,實質上只是偽探究,或者是作秀式探究,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參與意識。著眼于對學生質疑習慣的培養(yǎng)和思辨能力的提升,教師不妨在組織課堂教學過程中設計一些錯誤的命題,選擇一些易混的問題,努力打造“質疑”課堂,引導學生在自主糾錯中增強思辨能力,提升判斷力和選擇力。
1.預設錯誤命題
錯誤也是寶貴的資源,我們要充分利用錯誤的資源。在長期的從教過程中,教師會積累一些學生的易錯、易混點,也會保存一些學生易錯的試題。這些易錯、易混點以及易錯試題對教師來說是非常難得的教學資料,對學生來說就是培養(yǎng)思維,提高學習成績的“捷徑”。如此可見,教師不僅需要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整理“錯題集”,也需要有一本屬于教師自己的“錯題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某一個易錯、易混點作為正確的命題提出來,觀察學生的反應。如果小部分學生發(fā)現(xiàn)其中的端倪,而大部分學生沒有發(fā)現(xiàn),那么教師可以繼續(xù)“堅持”自己的“錯誤”觀點,在質疑和辯解中點醒“夢中人”。如果沒有學生察覺這個易錯、易混點為錯誤命題,教師則可以啟發(fā)學生對其進行質疑,并引導學生在對錯誤命題的思辨中獲得正確的認識。
如在講到資源配置的兩種手段,即計劃與市場的關系時,教師可以嘗試讓學生記下這樣一個命題:“不找市場找市長,不找市長找市場”并讓學生進行評析。此時,學生會分成兩部分,一部分學生贊成“不找市場找市長”,原因是市場調節(jié)存在局限性和弊端,需要國家的宏觀調控;另一部分學生則認同“不找市長找市場”,理由是我國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貌似雙方的爭論都有一定道理,但都是非此即彼的思維。市場不是萬能的,但沒有市場是萬萬不能的。在市場經(jīng)濟運行中,我們?yōu)槭裁床荒堋凹日沂袌鲇终沂虚L”呢?我們可以把市場這只“無形的手”與國家宏觀調控這只“有形的手”結合起來,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健康有序地發(fā)展。這樣,學生就清楚地認識到,無論是“不找市場找市長”,還是“不找市長找市場”的觀點都是片面的,不科學的。如此一來,學生在計劃與市場的思辨中正確把握了兩者的關系,也提升了學科核心素養(yǎng)。
2.選擇易混問題
教材中存在許多易錯、易混的知識點,這些知識點也是學生失分的重災區(qū)。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自己組織和整理教材中的易錯、易混點,并對易錯、易混點進行區(qū)分和評析。即便如此,仍然有許多問題雖然經(jīng)過教師多次講解、分析和練習,但學生的錯誤認識仍不會輕易被推翻。因此,在組織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妨將一些難以區(qū)分、隱藏比較深的易錯、易混知識點直接提出來,讓學生直接對這些易錯、易混知識點各抒己見,在質疑與思辨中正確掌握易錯、易混的知識點。
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設計一些 “陷阱”。譬如,在“事物發(fā)展兩種狀態(tài)”這一課中,存在大量的易錯、易混點,以質變與發(fā)展的關系為例,“質變就是發(fā)展”“量變必然產生質變”等誤區(qū),需要學生運用思辨意識進行理解分析才能獲得更加深刻的理解。學生對易錯、易混點的反應無非是學生仍然迷惘地處于陷阱之中,在誤區(qū)中無法自拔,無法自我走出歧途,需要教師進行積極引導,通過對易錯、易混知識點的不斷追問,使隱藏的、不易被發(fā)現(xiàn)的錯誤暴露出來,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如“質變就是發(fā)展”這個易錯、易混點在很多學生看來是正確的,我們可以假設從學生錯誤認知角度承認這個觀點是正確的。在這個前提下,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反向推理。假定“質變就是發(fā)展”這個命題是正確的,但質變是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而變化既包括向前的、上升的,也包括后退的、下降的。發(fā)展需要通過變化特別是質變來實現(xiàn),雖然變化包含了發(fā)展,但絕對不等同于發(fā)展。再如,“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準備”這個命題,要求我們注意量的積累。在許多學生看來,注意量的積累就是要堅持日積月累,持之以恒。殊不知,“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告訴我們,量變也有“向善”和“向惡”兩個方面,籠統(tǒng)地將注意量的積累等同于日積月累、持之以恒是不全面的,在“向惡”的形勢下我們還需要防微杜漸,堅決抵制。這樣就可以幫助學生走出誤區(qū),并獲得深刻的、正確的認識。
3.打造“質疑”的課堂
在課堂預設中,教師需要突破學生的慣性思維,讓學生在辨析題的解題過程中深刻把握所學知識,從而提高辯證思維能力和思辨能力。同時,辨析題的解題過程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調動學生已經(jīng)學習過的知識,在知識點排列組合的益智活動中感受到樂趣。
教師可以對教材進行習題化、問題化的改造。譬如,在“財政收入越多越好”的辨析中,學生需要綜合運用財政的相關知識,如財政的作用,財政收支的三種狀態(tài)以及影響、制約財政收入的因素等,在“財政收入過多好”和“財政收入過多不好”兩個方面分析原因。在把“蛋糕做大”和“蛋糕切好”之間拿捏尺度,把握分寸,學生就可以興致盎然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從而打造高效益智課堂,在質疑和思辨之中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嚴謹?shù)膶W風。
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思辨和質疑意識,可以賦予學生在學習上的相對獨立性和質疑權,使課堂教學真正向符合學生天性的方向發(fā)展。這樣的課堂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意識,自主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并對課堂教學內容擁有一定的發(fā)言權。由此可見,教師要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不是命令,也不是強迫,而是需要運用思辨意識充分調動學生,讓學習成為一件輕松快樂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