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藝術學在其成為獨立學科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獨特的人文意義,作為一門人文學科,藝術學以人為中心,研究藝術活動在作為社會個體的人和整個人類社會中的發(fā)展規(guī)律,以追問藝術對于個體和人類社會的價值。
關鍵詞:藝術學;人文學科;人文價值
緒論
人文學科堅守“以人為本”,張揚 “人是目的”的理念,尋求人的自由與解放,從人文與藝術的精神上看,藝術學歸屬于人文學科。藝術是人類活動的產(chǎn)物,它以感性的方式表達著人對于生命意義、美好生活和終極價值的向往與追求。通過藝術,我們探求人的生命意義和人的存在價值,知道自己是誰、從何而來,了解自己的命運、生命的連貫性。
一、藝術起源學說中的人文思想
關于藝術的起源,歷來是許多學者探索研究的命題,目前,一共有幾種主要的理論對此命題作出解釋,包括:游戲說、巫術說、勞動說、模仿說、表現(xiàn)說等它們各自從不同的角度向我們解釋了藝術是怎樣產(chǎn)生的,并因此對藝術的本質(zhì)做出了深入的探討。
(一)、游戲說
游戲說是由德國美學家席勒和英國學者斯賓塞提出的,認為藝術起源于游戲,人們在藝術脫離功利目的的創(chuàng)作性活動中,達到一種精神的自由狀態(tài),同時認為人除了在維持生命的活動之外,將剩余精力運用到了游戲及藝術的創(chuàng)造活動中,因此藝術的精神自由本質(zhì)就決定了藝術對人的意義——娛樂性和審美性功能。
(二)、巫術說
巫術說最早是由英國人類學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提出。認為原始人所描繪的史前洞穴壁畫中出現(xiàn)的動物形象實際上是出于一種與審美無關的實用性動機,即巫術的動機。這些壁畫常常在洞穴中難以接近的地方,還有些動物身上畫有或刻有被長矛或棍棒刺中和打擊過的痕跡,顯然目的不是為了讓人欣賞,而是原始人類試圖以巫術為手段來保證狩獵的成功。,原始人認為任何事物的形象與實際的該事物有一種實在的聯(lián)系,如果對事物的形象施加影響,實際上也就是對這個事物施加影響,這種巫術說體現(xiàn)了一種原始的觀念,通過對史前人類留下的壁畫進行研究分析,我們了解到曾經(jīng)存在的蒙昧時期的習俗和觀念,從而更加清楚地認知人類歷史。
(三)、勞動說
勞動說的代表人物有馬克思、普列漢諾夫等,認為人類在勞動中產(chǎn)生了藝術。原始人將勞動動作和動物的動作衍化為舞蹈,勞動號子與呼喊發(fā)展為詩歌,而且勞動也是原始藝術中重要的表現(xiàn)內(nèi)容,是人類社會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勞動說的人文意義在于充分肯定了勞動的重要性,并且從勞動的發(fā)展帶來物質(zhì)條件的改善以及勞動方式的轉(zhuǎn)變上來分析勞動與藝術的關系,但是缺乏社會學和心理學意義上對創(chuàng)作動機的深入研究。
(四)模仿說
模仿說始于古希臘哲學家。這種學說認為:模仿是人類固有的天性和本能,藝術起源于人類對自然的模仿。代表人物還有俄國19世紀革命民主主義者車爾尼雪夫斯基,從他關于“美是生活”的論斷出發(fā),認為藝術是對生活的“再現(xiàn)”。但模仿說解釋的更多是藝術的創(chuàng)作內(nèi)容與方法,而不是創(chuàng)作動機,它揭示了藝術與自然的關系,藝術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五)表現(xiàn)說
表現(xiàn)說代表人物有英國詩人雪萊、俄國文學家托爾斯泰,認為藝術是源于人們內(nèi)心情感表達的需要,通過用動作、線條、色彩、聲音以及語言所表達的藝術形象,將自己曾體會過的情感傳達給別人,并在內(nèi)心重新喚起這種情感。這是從個人心理層面對藝術創(chuàng)作的動機進行分析,從藝術創(chuàng)作的主體——人的內(nèi)心出發(fā),來探討藝術活動的價值取向和目的,即情感的表達和交流。
二、藝術學的研究
在人文學科研究中,宇宙、自然的意義是通過生命的存在和活動彰顯。因此,用生命存在本身的活動來解釋包括藝術審美在內(nèi)的人類價值創(chuàng)造和精神現(xiàn)象,從人文價值的取向上去理解自然與社會,正是人文學科不同于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特殊之所在。
(一)、藝術學理論研究
談藝術學理論學科的理論性,不意味將其放置于一個居高臨下的位置遠離藝術實踐活動。在突出藝術學理論性特征的同時,需要面向藝術本身,面向豐富多彩的藝術現(xiàn)象,面向復雜多變的藝術實踐,面向發(fā)展變化的歷史與現(xiàn)實。這對理論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作為理論知識的藝術學,與實踐操作的藝術活動不同,它以理性反思的方式或通過理論來思考的方式,對藝術實踐進行理論的概括和總結,是一種“通過理論思考”的“理論學問”。
(二)、藝術學研究面臨的困境
如今我們生活在一個功利主義、輕視理論的時代,越來越專業(yè)化和技術化的藝術界,日益表現(xiàn)出一種對理論的淡漠和厭倦甚至于對理論的憎恨。
“有術而無藝”、“技進而道失”是當代中國藝術學理論所遭遇的發(fā)展瓶頸,技術主義觀念顛倒了手段與目的之間的關系,實為一種“本末倒置”,如果要將其反轉(zhuǎn)過來,就必須回歸藝術的人文性,因為真正人文性的回歸也就是真正藝術性的回歸。無論我們處于怎樣的時代,都需要有理論的反思,藝術學理論無疑將擔當起對藝術不斷進行“理論反思”的使命。
三、藝術學的人文價值
(一)、道德教化功能
在世紀初的社會大變動中,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代表了中國現(xiàn)代美育思想的誕生。首先,他把自然及藝術的審美境界看得很高:審美的無利害特征使美成為消除人與人之間的等級偏見和利己自私的利器?!懊酱蟠ǎ巳说枚斡[,夕陽明月,人人得而賞玩;公園的造像,美術館的圖畫,人人得而暢觀……這都是美的普遍性的證明?!彼J為:“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于教育,以陶冶感情為目的者也?!泵烙氨O(jiān)激刺感情之弊,而專留陶養(yǎng)感情之術”,使人“有高尚純潔之習慣”,也使得美得以發(fā)揮其“普遍性”。
(二)、人格整合功能
17 世紀德國美學家席勒最早提出“美育”范疇并加以系統(tǒng)闡釋。他認為,人性分為感性和理性兩個方面。這兩種沖動都是人所固有的天性,理想的完美人性就是這二者的和諧統(tǒng)一。其中,人的第三種沖動即“游戲沖動”是恢復人性完整的根本的有效途徑。席勒所說的“游戲”大體上就是指美育和藝術教育活動。
而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也是將“藝”作為調(diào)節(jié)身心的方式?!墩撜Z·述而篇》中寫道“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儒家是要入仕、心懷天下的,將“藝”作為精神調(diào)劑的手段,文人作畫也常常標榜“自娛”、“游戲筆墨”等,就是將藝術作為性情調(diào)節(jié)的方式。正如宋代畫家郭熙認為,君子身處塵囂而被凡俗侵擾,因而向往山水勝境,以山水畫代替真山水來滿足出仕者向往林泉之心,要求山水畫滿足“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使得理性沖動和感性沖動能夠和諧統(tǒng)一,達到一種人格的完美狀態(tài)。
結語
藝術學作為一種人文科學,除了具有一般人文學科都具備的社會認識、社會改造等功能外,還獨具審美教育和審美娛樂等功能。如今的當代藝術越來越注重思想、觀念層面,從人類生存的外部世界、人類內(nèi)心幽微的情感出發(fā),以不同的媒介,引發(fā)人們的思考,從這種意義上來看,藝術學的價值不能以具體經(jīng)濟價值來衡量。而其中藝術史的研究以一種全局觀透視了藝術貫穿于整個人類社會發(fā)展各個進程,并且與政治、經(jīng)濟等外部條件和人的心理因素交織,通過對藝術作品的分析和解讀,我們獲得了正確的社會歷史觀和藝術自身發(fā)展的規(guī)律,為藝術的發(fā)展做出正確的導向。
參考文獻:
[1]? [德]席勒《美育書簡》,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84 年版,第 48-49 頁。
[2]? 潘諾夫斯基.作為人文學科的藝術史[ J].新美術,1991,(4).
[3]? 任博德.人文學的歷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
[4]? 陳傳席.中國繪畫美學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梁婷玉(1997-)女,漢族,江蘇南京,廣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研究方向:美術。
(作者單位:廣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